□朱詩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隨之增多,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異?;钴S,強度也明顯上升,單靠工程措施進行應對已明顯不足。非工程措施作為防汛抗旱的綜合手段,在全面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減少災害損失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工程措施是指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或直接運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來減少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損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可為防汛抗旱工程充分發(fā)揮效益提供保證等特點,因而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應用廣泛。
防患于未然是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汛抗旱重要的先決條件,在水旱等自然災害來臨之前,認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既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應盡早制訂計劃,對水利工程進行維護、保養(yǎng);地方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要在國家防總的統(tǒng)一部署下,逐級開展汛前檢查,實行防汛責任制,制訂詳細的檢查方案,對水利工程進行逐一排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處理;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江河湖泊管理,堅決做好清障工作,制止盲目圍墾湖泊、河道、灘地等違法行為,確保行蓄洪暢通無阻。
法律法規(guī)是法律支撐。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為核心,以《防汛條例》、《蓄滯洪區(qū)運用補償暫行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相配套的防汛抗旱法律法規(guī)體系,各流域管理機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也陸續(xù)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防洪抗旱配套法規(guī),為防汛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與法律支撐。隨著防汛抗旱工作的不斷深入,對防汛抗旱政策法規(gu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故應著力健全法律法規(guī),加快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訂完善工作,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同時,還要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與認知力。
預警預報系統(tǒng)是技術支撐。加大洪水干旱預警預報系統(tǒng),為防御水旱災害提供技術支撐。各地要著力抓好預警預報,特別是加強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的監(jiān)測。要加強對短歷時、大強度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并注重提高基層預報水平,增強預報時效;要加強汛情監(jiān)測預報,提高預報準確率,延長預見期,全面滿足防洪調度指揮決策的要求;要建立水文報旱制度,綜合降雨、江河來水等相關信息,確定與旱情相關的水文特征值,運用這些措施,為戰(zhàn)勝洪澇、干旱災害提供技術支撐。
物資儲備制度是基礎。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制度的建設是完成搶險救災任務、實現(xiàn)安全度汛的基礎。建立防洪抗旱物資儲備制度可以克服防汛抗旱經費撥付過程緩慢等弊端,滿足“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的工作要求,這是一項切實可行的主動防汛抗旱措施。各地要重視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建設,加大防汛抗旱物資器材的投入,把防汛抗旱經費列入同級預算,按照分級籌措、分級儲備、分級管理的原則,儲好、管好、用好防汛抗旱物資,提高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同時,要加強搶險隊伍建設。各地都要成立縣、鄉(xiāng)、村三級防汛抗旱搶險隊,加強培訓,認真學習防汛抗旱搶險知識,提高全民防汛抗旱搶險能力,并根據(jù)各自情況開展防洪抗旱搶險演練,提高搶險隊伍應急搶險水平,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