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博
韓愈與柳宗元雖然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但在生活中的交往并不是很多??汕∏∈沁@并不多的交往,足以成為文人間相敬相惜而又互誡共勉的典型,從而被千古傳頌。
二者的始交,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推定為貞元十五年(799)。此時,柳宗元為集賢殿正字,在京師聲名正噪。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云:“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绷谠倬?,早通達,二十幾歲即名貫長安,公卿貴人交相接納。韓愈于此年冬暮奉張建封之命至長安朝正(向皇帝拜賀新年),按理說,非常有可能成為“皆慕與之交”中的一員。況且,韓愈還有與柳宗元結(jié)交的兩個潛在理由。其一,韓愈長兄韓會與宗元父柳鎮(zhèn)友善。柳宗元曾在父親的墓碑之陰記錄先友六十七人,其中有韓會,稱其“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韓會與柳鎮(zhèn)的具體交往,今已不可考知,但二人都崇尚道德文學,相互敬重自是情理中事。韓愈幼孤,由兄嫂撫養(yǎng),勢必受長兄影響(按輩分論,韓愈高柳宗元一輩,所以二人相識之后,柳宗元常尊稱韓愈為“十八丈”)。其二,韓愈好友楊凝為柳宗元之叔岳。韓愈在汴州董晉幕中作觀察推官時與楊凝同僚,關(guān)系應該還不錯。貞元十四年(798)冬,楊凝奉董晉命朝賀京師,韓愈有《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一首送別。楊凝在京師也受到了柳宗元的接待。楊凝完成朝賀任務后返汴,卻不料汴州軍亂,楊凝還走京師,疾居三年后,起為兵部郎中。十五年冬,韓愈入京,此時楊凝、柳宗元皆在京師。所以,楊凝極有可能介紹韓、柳相識。臺灣學者羅聯(lián)添先生在《韓愈研究》一書中即提到韓、柳交往的以上兩點因緣。
復旦陳尚君先生又根據(jù)《四部叢刊》影元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末所附《長安慈恩塔題名》(其曰:“韓愈退之、李翱翔之、孟郊東野、柳宗元子厚、石洪濬川同登。”),推定在貞元九年(793)至十三年(797)之間,韓、柳已相交,較之普遍認可的貞元十五年(799),提前了二到六年。此后,他又大膽推測,如果柳鎮(zhèn)在作宣城令時,宗元隨侍,則很有可能韓、柳為孩提之交,因為此時韓愈正隨長嫂居于宣城。作為老友,柳鎮(zhèn)對遺孀孤弟予以生活上的關(guān)照,正是人情之常。
韓、柳之交誼究竟始于何時也許無關(guān)緊要,重要的是韓、柳相識之后,他們的交往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文人交往的楷模??v觀二人生平,其同居一地的時間非常之少,留存下的交往資料也并不多,而正是這些有限的文字,不僅見證了二人之間的真情厚誼,更多的則是見證了二人在各自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相互批評勸誡的篤誠懇直。
在韓、柳交往的前期,存在著一定的隔膜與嫌隙。貞元十九年(803),韓愈與柳宗元、劉禹錫同為監(jiān)察御史,時王伾、王叔文、韋執(zhí)誼密附太子,結(jié)交朝中名士,定為死友,柳宗元和劉禹錫參與其中。韓愈雖與柳、劉交好,但在對王、韋的態(tài)度上與二人涇渭分明,韓愈深惡王、韋,對柳、劉的行為頗有微詞。韓愈的一首詩《君子法天運》,清人方世舉、王元啟,今人錢仲聯(lián)即認為是為諷誡柳、劉之作。政治上的分歧在韓、柳的交往中掀起了一個小小的波瀾。貞元十九年十二月,韓愈被貶陽山令。這次被貶的原因,皇甫湜在《韓文公神道碑》中說是因為韓愈上疏論關(guān)中旱饑,得罪了京兆尹李實,而韓愈自己卻曾懷疑好友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否與此有關(guān)。韓詩《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云:“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驊]語言泄,傳之落冤仇。二子不宜爾,將疑斷還不?!辈贿^,韓愈最終又否定了自己的猜疑。二王、八司馬落難之后,韓愈肆其筆舌,對二王進行無情的攻擊?!队镭懶小吩疲骸昂Q梟噪爭署置,睗睒跳踉相嫵媚。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公然白日受賄賂,火齊磊落堆金盤。元臣故老不敢語,晝臥涕泣何汍瀾?!倍鴮Π⒏蕉踔?、劉等人寄予了適當?shù)耐?,“荒郡迫野嗟可矜”,并給以勸誡,“嗟爾既往宜為懲”。《韓詩臆說》(此書署名程學恂,據(jù)今人考證,實際作者當為李憲喬)對此評論道:“公(韓愈)于二子不惟不憾之,蓋深惜之,惜其為小人所誤也。然此難于明言,而情有不能自已,故托言之。蛇蠱毒物皆陰險之類,既懲于前,當戒于后,懇懇款款,敦厚之旨,友朋之誼于斯極矣?!?/p>
韓愈不僅在對待永貞年間的政治改革上與柳宗元意見相左,在對待佛教、作史等問題上亦與柳宗元有過爭論。
元和四年(809),柳宗元在永州作《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文中謂釋氏“與孔子同道”,可以“伸其所長”,資以佐世。韓愈讀到此序后,大不以為然,借好友李礎(chǔ)歸湖南之際,給柳宗元帶去一封書信,責備柳宗元“嗜浮圖言”、“與浮圖游”而“不斥浮圖”。后柳宗元于《送僧浩初序》中辨之曰:“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曰:‘髡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nóng)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與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閑安者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組為務以相軋也,則舍是其焉從?吾之好與浮圖游以此。”
韓愈雖是著名的反佛斗士,而正如柳宗元所說,韓愈所反的,只是佛之外跡,即由宗教組織所衍生的不事生產(chǎn)、寂滅人倫等現(xiàn)象,是佛教之于國計民生的負面影響。柳宗元所崇之佛,乃佛之內(nèi)理,實非篤信為上、最終皈依的宗教。所以說,韓、柳之爭論,所言參差,各有其偏,最終并沒有統(tǒng)一思想,達成共識,韓愈依舊以反佛尊儒為己任,柳宗元仍然尊禮浮圖,出入于法門。
元和八年(813)三月,韓愈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此時有《答劉秀才論史書》,其曰:“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無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窮,齟齬無所合,茍加一榮職耳……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語言,鑿空構(gòu)立,善惡事跡,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傳記令傳萬世乎?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將不福人。仆雖騃,亦粗知自愛,實不敢率爾為也?!?/p>
柳宗元獲讀此文,“私心甚不喜”,認為“與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謬”,于是致書(《與韓愈論史官書》)韓愈,曰:“若書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館下,安有探宰相意,以為茍以史榮一韓退之耶?……且退之以為紀錄者有刑禍,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為褒貶,猶且恐懼不敢為,設(shè)使退之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貶成敗人愈益顯,其宜恐懼尤大也……又言‘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茍直,雖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司馬遷觸天子喜怒,班固不檢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虜,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為史亦盲,不可以是為戒。其馀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無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禍非所恐也。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恐懼不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謀也?今人當為而不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難矣哉!”
柳宗元毫不客氣,在書信中將韓愈對作史之退縮畏葸的態(tài)度批得淋漓痛快,似乎使韓愈再無處置喙辯解。不過,不少學者認為,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實是有激而言,學如韓愈者,怎能置傳統(tǒng)的史筆直書精神于不顧而大彈明哲保身的論調(diào)呢?我們當然不能隨意揣測韓愈當時為何有此激越之言,但從后來韓、柳的往復書信中可以窺知,在作史態(tài)度的問題上,二人最終形成默契,達成一致。柳宗元在《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太尉逸事書》中說:“前者書進退之力史事,奉答誠中吾病?!笨梢?,韓愈在受到柳宗元的批評后,有回信答復,并且使柳宗元心悅誠服,可惜的是韓愈的書信今已不存。柳宗元也對韓愈的充任史職滿懷期待,把韓愈與司馬遷相提并論,他說:“(司馬)遷于退之,固相上下?!庇终f:“太史遷死,退之復以史道在職,宜不茍過日時?!辈⑶覍⒆约涸缒曜魇返谋ж撧D(zhuǎn)寄于韓愈,希望他能把段秀實的事跡載入史籍。
如果說對佛教和作史的問題上顯示了韓、柳二人在思想上既有斗爭,又有理解的話,那么,在文學領(lǐng)域,則顯示了二人之間的敬重和支持。
韓愈名作《毛穎傳》,當時曾傳為笑談,也引來了不少的批評。張籍責之“尚駁雜無實之說”,裴度責之“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舊唐書》作者稱此文“譏戲不近人情”,乃“文章之甚紕繆者”。柳宗元讀過此文后,甚奇之,作數(shù)百言為韓愈辯解,其曰:“索而讀之,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韓子之怪于文也……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乎?而俳又非圣人之所棄者?!对姟吩唬骸茟蛑o兮,不為虐兮。太史公書有《滑稽列傳》,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韓子窮古書,好斯文,嘉穎之能盡其意,故奮為之傳,以發(fā)其郁積,而學者得之勵,其有益于世歟!”柳宗元給予韓愈創(chuàng)作此類接近于傳奇小說的古文以堅定的支持。
以上所及韓、柳之交往,皆為政治傾向與學術(shù)見解的討論?,F(xiàn)今留存下來二人之間的酬答贈問只有一例,即韓愈在潮州時,柳宗元以《食蝦蟆》詩(今不存)相贈,韓愈答以《答柳柳州食蝦蟆》,其中有曰:“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笨磥恚捎谀现喌臅r間短暫,韓愈的飲食習慣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而柳宗元謫居南地十余年,已經(jīng)習慣了南方人愛吃蝦蟆的生活。
韓愈的這首答詩,成為韓、柳生平交往的絕筆。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韓愈改授袁州刺史,離開了潮州。十一月,柳宗元卒于柳州,他病篤之時曾寄書劉禹錫、韓愈,托以編集、撫孤之事,可見韓愈在柳宗元心目中的地位。
在現(xiàn)存的韓集中,有三篇文章紀念柳宗元,分別是《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銘》和《羅池廟碑》。其中,《墓志銘》最見韓、柳二人之思想與情誼。韓愈在文中高度評價了柳宗元的人品、政績和文學成就,但仍然對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集團而抱憾,可見二人在政治上的分歧始終沒有消弭。不過,這恰恰說明了二人之間的情誼與政治仕途上的起伏升降毫無關(guān)系,乃真君子之交。而當時社會上充斥的卻滿是虛偽和勢利,正如《墓志銘》中所鞭撻的那樣:“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韓、柳之間可貴的友誼也曾遭來后人的懷疑。茅坤《與查近川太常書》云:“仆嘗讀韓退之所志《柳子厚墓銘》,痛子厚一斥不復,以其中朝之士無援之者……退之由考功晉列卿,抑嘗光顯于朝矣。當是時,退之稍肯出氣力,謁公卿間,如《三上宰相書》十之一二焉,子厚未必窮且死于粵也。退之不能援之于綰帶而交之時,而顧吊之于墓草且宿之后,抑過矣?!泵├ぶ肛燀n愈在柳宗元窮難之時未能施以援手,導致宗元“一斥不復”,客死他鄉(xiāng)。茅坤的意見受到了李紱和全祖望的反駁,他們認為茅坤沒有搞清歷史事實,韓愈光顯于朝發(fā)生在柳宗元去世之后,何談施以援手?盡管他們的交情曾有過“纖毫之相失”,但二人都絕非“以蒼黃易節(jié)者”,始終保持了純潔的友誼。章學誠《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后》曰:“茅氏之書,乃是詩之比興,欲望查太常之援手,而借古事以為抑揚,義取斷章,固不必泥韓、柳之實事也。若就其事考之,則退之陽山之貶在貞元十九年,子厚正由藍田尉授監(jiān)察御史,韋、王用事,退之為其黨人所排,子厚固未嘗有顧惜也。后子厚坐黨人貶永州司馬……正當退之自右庶子辟為行軍司馬之時,何為不可稍出氣力?蓋韓、柳雖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處固自不同,臭味亦非投契?!睋?jù)章學誠的意見,韓、柳在各自遭貶之時,對方皆有機會予以援助,但由于政治主張不同,所以雙方都沒有積極主動地給予對方雪中送炭的幫助。章學誠以史實說話,他的懷疑并非全無道理,但他是否低估了朝中同僚施救被貶友朋的可行性呢?我們不妨這樣設(shè)想一下:假如韓愈遭貶之時,柳宗元有機會、有能力假以援手而反置之不顧,他臨終之時何以決意而托韓愈以子女之事?假如柳宗元身在柳州,對朝中好友韓愈充滿著施救的期待而不得,臨終之時又怎能放心韓愈經(jīng)紀自己的身后之事?假如韓愈對柳宗元終有嫌隙,何以連發(fā)三文,稱譽不已,贊嘆不休?
全祖望在《韓柳交情論》中說:“古人于論交一事,蓋多有難言者?!蔽覀儫o法還原歷史,也不可能精確地探求每一個細節(jié),不過,僅從韓、柳二人交往的有限材料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二人之情誼,真如光風霽月,足以焜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