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磊 著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定價:278.00元
推薦理由: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為山東省宣傳文化專項基金項目,主要研究了中國語言文化的漢字轉(zhuǎn)向問題。本叢書立足于漢字本身固有的特點,綜合利用語言學、解釋學和文化學的最新成果,梳理、提煉并構(gòu)建漢字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文字的固化和語言的泛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保存,進而探究民族心理與特質(zhì)形成的文化路徑。叢書力求穿透語言與文化分析中華文化的特有基因,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學理基礎。
佳作試讀:
一、漢字何以成為一種文化
“漢字何以成為一種文化?”這個題目以“普通語言學”的眼光審視,暗含著一個“制度陷阱”,因為它預設了漢字的文化屬性,而文字的定義——依西方文化的教誨——早已被否定了文化內(nèi)涵。手頭一本已經(jīng)翻爛了的倫敦應用科學出版社《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中譯本)對文字的定義是:“用慣用的、可見的符號或字符在物體表面把語言記錄下來的過程或結(jié)果?!币簿褪钦f,文字的存在價值僅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這樣一個冰冷的定義讓中國人顯然很不舒服,它和我們傳統(tǒng)語文對漢字的溫暖感受——“咬文嚼字”、“龍飛鳳舞”乃至“字里乾坤”距離太遠了!抽出我們的《辭?!罚纯此鼘ξ淖值亩x:“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的文化工具,對人類的文明起很大的促進作用?!边@就在西方語境中盡可能照顧了中國人獨有的漢字感覺。
漢字成為一種文化首先是因為漢字字形有豐富的古代文明內(nèi)涵。且不說漢字構(gòu)形映射物質(zhì)文明的林林總總,即在思想,如《左傳》“止戈為武”,《韓非子》“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字形的分析總是一種理論的闡釋,人文的視角。姜亮夫先生說得好:“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更確切一點說,是人的身體全部)出發(fā)的。一切物質(zhì)的存在,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的(而尤以‘見為重要)?!嬕粋€物也以人所感受的大小輕重為判。牛羊虎以頭,人所易知也;龍鳳最詳,人所崇敬也??傊?,它是從人看事物,從人的官能看事物?!蔽覀兛梢哉f漢字的解析從一開始就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意義,而不僅僅是純語言學的意義。
漢字成為一種文化又因為漢字構(gòu)形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結(jié)構(gòu)規(guī)則甚至帶有文化元編碼性質(zhì),這種元編碼成為中國人各種文化行為的精神理據(jù)。漢字在表意的過程中,自覺地對事象進行分析,根據(jù)事象的特點和意義要素的組合,設計漢字的結(jié)構(gòu)。每一個字的構(gòu)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種樣式,或者說是造字者對事象內(nèi)在邏輯的一種理解,而這種樣式的理解,基本上是以二合為基礎的。也說是說,漢字的孳乳,是一個由“一”到“二”的過程,由單體到合體的過程,這正體貼了漢民族“物生有兩”、“二氣感應”、“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文化心理。
漢字的區(qū)別性很強的意象使?jié)h字具有卓越的組義性。萊布尼茨曾說漢語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世界夢寐以求的組義語言,而這一特點離不開表意漢字的創(chuàng)造。在漢語發(fā)展中大量的詞語組合來自漢字書面語的創(chuàng)新,由此大大豐富了漢語書面詞匯。組義使得漢字具有了超越口語的強大的語言功能。饒宗頤曾說:“漢人是用文字來控制語言,不像蘇美爾等民族,一行文字語言化,結(jié)局是文字反為語言所吞沒?!彼f的正是漢字極富想象力且靈活多變的組義性。難怪有人說漢字就像“活字印刷”,有限的漢字可以無限地組合,而拼音文字則是“雕版印刷”了。比較一下“鼻炎”與“rhinitis”,我們就可以體會組義的長處?!栋ɡ蛉恕分?,主人公準備上醫(yī)學院了,卻站在介紹課程的公告欄前目瞪口呆:anatomy, pathology, physiology, pharmacy, chenistry, botany,clinical practice, therapeutics,hygiene and materia medica。一個將要上大學的人,對要學的專業(yè)居然“一字不識”,這樣的情節(jié)在中國人聽來匪夷所思。
漢字成為一種文化,更在于漢字的區(qū)別性很強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方言的“第二語言”作用,維系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漢字的這一獨特的文化功能,其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過。索緒爾晚年在病榻上學習漢字,明白了“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在談話中,如果有兩個口說的詞發(fā)音相同,他們有時就求助于書寫的詞來說明他們的思想?!瓭h語各種方言表示同一觀念的詞都可以用相同的書寫符號?!睗h字對漢語“言語異聲”的表達進行觀念整合,達到“多元統(tǒng)一”。這樣一種“調(diào)洽殊方,溝貫異代”(錢穆語)的功能,堪稱“天下主義”!一位日本友人說,外國人講日語,哪怕再流暢,日本人也能發(fā)現(xiàn)他是“外人”。而她走遍了中國大地,中國人并不在意她的口音——在西北,有人以為她是南方人;在北方,有人以為她是香港人或臺灣人;而在南方,人們則以為她是維族人。中文“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觀念整合性,在這位日本人看來,與英文相似,是天然的世界語(當然,漢字的“世界性”和拼音文字的世界性,涵義是不一樣的)。漢字的觀念整合性,一方面自下而上,以極富包容性的諧音將漢語各方言文化的異質(zhì)性在維護其“言語異聲”差別性的同時織入統(tǒng)一的文化經(jīng)緯,另一方面又自上而下,以極富想象力的意象將統(tǒng)一的文化觀念傳布到九州方域,凝聚起同質(zhì)文化的規(guī)范和力量。由此我們可知,漢字本質(zhì)上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是中華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正如柏楊所說:“中華字像一條看不見的魔線一樣,把言語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血統(tǒng)不同的人民的心聲,縫在一起,成為一種自覺的中國人。”
與漢字的觀念整合性相聯(lián)系的,是漢字的諧音性使地方戲曲有了生存空間。漢字的觀念整合走意會的路徑,不涉音軌,客觀上宕開了方音藝術的生存天地。在漢字的語音包容下,漢語各方言區(qū)草根性的戲文唱腔與官話標準音“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相安無事,中國幾百種地方戲曲源遠流長,由此形成西方拼音文化難以想象的異彩多姿。漢字保護了方言文化生態(tài)多樣性,也就保護了中國各地方文化的精神認同和家園意識。當然,這種保護是有代價的,即方言尤其是中原以外的方言及其戲曲,不再具有漢字的書寫性,從而不再在中華“雅文化”或者說主流文化中具有話語權(quán)。
漢字作為一種文化,在漢民族獨特的文學樣式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在這里,與其說是漢字記錄了漢文學,毋寧說是漢字創(chuàng)造了漢文學的樣式。在文字產(chǎn)生前的遠古時代,文化的傳承憑記憶而口耳相傳。為便于記誦,韻文形式的歌舞成為一種“講史”的儀式。聞一多解釋“詩言志”之古義即一種歷史敘事。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韻文史”漸漸不堪記憶和敘事之重負,西方產(chǎn)生了散文化的敘事詩,而中國卻是詩歌在與散文的“混戰(zhàn)”中“大權(quán)旁落”,淡出講史的領域,反過來強化其詩性功能。在這一過程中,漢字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復旦大學的張新教授在多年前就頗有見地地指出:“文字的肌理能決定一種詩的存在方式。”一方面,“與西方文字相比,中國文字具有單音的特點。單音易于詞句整齊劃一。‘我去君來,‘桃紅柳綠,稍有比較,即成排偶。而意義排偶與聲音對仗是律詩的基本特征?!蔽鞣剿囆g雖然也強調(diào)對稱,但“音義對稱在英文中是極其不易的。原因就在英文是單復音錯雜”。另一方面,“中西文法不同。西文文法嚴密,不如中文字句構(gòu)造可以自由伸縮顛倒,使句子對得工整”。張新認為,“中國文字這種高度凝聚力,對短小的抒情能勝任,而對需要鋪張展開描述的敘事卻反而顯得太凝重與累贅。所以中國詩向來注重含蓄。所謂練字、詩眼,其實質(zhì)就是詩人企望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大的信息量即意象容量?!痹趶偷┐髮W的“語言與文化”課上,一位2003級新聞系同學對漢語是什么的回答,此時聽來更有體會:漢語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浩渺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推”、“敲”不定的月下門,“吹”、“綠”不定的江南岸;是君子好逑的《詩經(jīng)》,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
漢字何以成為一種文化?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回答:漢字記載了浩瀚的歷史文獻,漢字形成了獨特的書法和篆刻藝術,漢字具有很強的民間游戲功能,等等。一旦我們用新的視角審視這個歷久常新的問題,我們就會從中找到中西語言文字、中西文化、中西學術的根本分野。此時,我們完全可以重新為漢字定義:漢字是漢民族思維和交際最重要的書面符號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