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
舊時,京城百姓將營業(yè)性演出場所統(tǒng)稱為茶園,這與古代的茶肆、酒樓的演出形式分不開,古稱勾欄、瓦肆。無論宮廷戲臺、廟宇戲臺、府邸戲臺、會館戲臺、飯莊戲臺等在戲曲演出史上有過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為觀眾服務的商業(yè)性茶園戲臺才是戲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個政治文化中心,這里的商業(yè)性茶園戲臺在清代堪稱全國之冠。
清代有明文規(guī)定內城不準開設茶園演戲,演戲場所主要分布在前門大街兩旁以及大柵欄一帶。彼時,茶園是商業(yè)演劇場所的通稱,一般簡稱為“園”,而后出現戲園、戲院、舞臺等稱謂。李暢先生的《清代以來的北京劇場》中,載有當時北京共30多個商業(yè)劇場,其中最著名的有廣和樓、廣德樓、慶樂園、三慶園、同樂園、慶和園、中和園、廣興園、天樂園、燕喜堂、大亨園、大舞臺、文明園、民樂園、吉祥茶園、丹桂茶園等。
最初,這些營業(yè)性演出場所幾乎都是木結構建筑,比其他任何戲臺建筑規(guī)模都要簡陋。建造這種戲園,只需有戲臺和能容納觀眾的較大空間即可。后臺的化妝間也很狹小,戲臺基本設施也十分簡潔。因清代不準婦女看戲,所以在戲園根本不設廁所,想方便的人們,就在戲園甬道的墻根處解決問題。冬天沒有取暖設施,春、夏、秋三季,這種戲園無一不臭。聽戲的人們,吃著瓜子花生,抽著旱煙,喝著釅茶,擦著手巾把兒,醺然陶醉,似乎只是用眼睛和耳朵來欣賞藝術。對那些上了年紀或行動不便,以及有錢擺譜不想行動的人們,園子里還有一種有償的“方便”服務,專門有伙計提著尿壺為聽客接尿,計算好幾次,最后同茶食、戲資、小費等一起收錢,可謂周到之至。
清代的北京公共場所在階級上沒有什么標準,不論什么人都能到這種營業(yè)性的茶園聽戲。戲園子里奴才和主子一同聽戲,平民可以同官僚一起聽戲。那時官居顯赫之人到戲園子聽戲只帶幾個侍從,下賤人與上等人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隔閡。這種看戲狀況在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是沒有的,當代北京的劇場亦較少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舊茶園有廢有改,在民國時期這種舊式戲臺就已更新改建,基本都變成從上海借鑒的歐洲風格以及半中不洋的鏡框式舞臺。
街南街北是界限
民國初年,北京天橋一帶逐漸成為大型的平民市場,曾經有過兩次很嚴重的火災,但戲園繼而又陸續(xù)建造。天樂戲院也是由最初的戲棚子發(fā)展起來的簡易劇場,那時已經很少用純木結構建造戲園,一般多是土木結構的西式外形,屋頂卻是最為簡易的鐵皮頂子,使得天樂戲院冬不暖、夏不涼,演出就怕下大雨,只要雨點一響,臺上唱什么幾乎都聽不到。這所天樂戲院是在1933年建成,由一位離開軍界的官員集股興建,這就是而今“德云社”占據的天橋樂茶園。
民國中期的戲院,觀眾席已經一改原來的茶園方式,由原來觀眾趴在長條桌側看舞臺的方式改學洋式劇場,一排排的大長板凳正向舞臺。最初觀眾進去看戲沒有編號,只是隨便進去而已,后來才慢慢發(fā)展為戲票計時收費。在當時天樂戲院附近還有小桃園戲院、萬勝軒戲院、小小戲院、吉祥戲院等戲園,在這里演出的劇種也比較豐富,除天樂戲院上演京劇以外,其他戲園還上演梆子、評戲等,可以說這里是北京戲園聚集區(qū)的地方戲市場,在其他戲園很難看到這么豐富的地方戲劇目。
清末以來,天橋地區(qū)是平民鬧市區(qū),雖有些劇場設施,卻不能與前門外的幾個大型劇場相比,甚至在研究北京劇場的論文中都很少提及。經常出入這里的流動觀眾較多,文化素質以及戲園服務水平也很一般,因此在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用街南街北劃出界限,以此來劃分戲園與戲班的檔次。以珠市口大街為界,街北是大柵欄和肉市一帶的高級戲園和戲班,而街南則是天橋一帶的戲園和戲班了。在這里演出的戲班大都不能在梨園行會掛號登記,有些名演員要是沒有門戶就永遠不能到街北演出,而這里的表演風格以及戲班制度也與街北大戲班不同。
民國七年,鮮靈芝在天橋成立梆子、二黃“兩下鍋”群益社科班,培養(yǎng)了60幾位青年演員,他們出科后都不能到街北搭班唱戲,除在天橋的幾個小戲園子演出外,還被迫到通縣、馬駒橋、采育一帶唱野臺子戲。后來,這個科班內部鬧糾紛,幾個入股的老板紛紛撤回本金,武行教習張起帶著剩下的十幾個孩子組班四處奔走。他們在京東演了一個時期的野臺子戲后,又經過了幾年的不懈努力,張起與兒子張寶華和群益社曾經培養(yǎng)的梁益鳴、王益祿聯合在一起,在天樂戲院站住腳跟后,形成天橋京戲班最強大的陣容。
當時恰逢京劇馬派創(chuàng)始人馬連良紅極一時,梁益鳴同身邊的配角們一同觀摩偷學,還請一些與馬先生合作的配角們幫助排練數十出馬派經典劇目,在北京觀眾中獲得“天橋馬連良”的美譽。這些馬派劇目都是誕生在天樂戲院,而馬連良卻從來沒有見過梁益鳴,直到解放后,由北京市文化局長張夢庚引薦梁益鳴拜師馬連良。
張寶華的武戲在天樂戲院最為出眾,當時的叫座率很高。他的《通天犀》曾經被上海三家大戲院約走,他在上海一炮打紅后,并沒有放下原來的師兄弟,還回到天樂戲院與他們一起演出,始終沒有離開天橋這個大舞臺。
王益祿的關公戲在天橋很有觀眾基礎,他不僅是文武全才,且各個行當皆能表演,在外地也是很有影響的關戲名家。在天樂戲院的舞臺上演了許多不同行當的角色,常在《群英會》中串演周瑜。有一次上演《紅娘》,演小生的演員鬧情緒臨時罷演,王益祿為了救場,憤然扮上小生張君瑞。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中后期,由張起組織梁益鳴、張寶華、王益祿為主演的鳴華社一直在天樂戲院演出,而后這個來自天橋的京劇團終于從街南轉戰(zhàn)街北,可以率團到長安大戲院和前門外的慶樂戲院、大眾劇場、中和戲院演出,最終落腳在慶樂戲院,打破了街南的戲班不能到街北演出的潛規(guī)則。
“文革”后期的天橋禮堂
自從鳴華京劇團離開天樂戲院后,這里曾作為天橋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的所在地,天樂戲院沒有了昔日的營業(yè)劇場價值,平時多是作為街道組織開會聯歡使用。endprint
1977年,天樂戲院在原來的基礎上翻新重建,建筑風格是當時的中型劇場格局,紅磚混凝土澆筑圈梁,棚頂用木結構加蓋水泥瓦。鏡框式舞臺格局,三排聚光燈吊桿,后臺是在臺板下的地下室,前臺用當時劇場的新式折疊椅。臺口坐南向北,門廳開設在西北方向,安裝的是兩扇彈簧門,進去正對著男女廁所。木質樓梯上去便是二樓的電影放映室,另兩間屋是天橋街道辦事處的文化站辦公室。
天樂戲院翻建后易名“天橋禮堂”,雖然名字改變但是大家依然常用“天樂”作為簡稱,只有外地人或是不知者才用天橋禮堂的稱謂。
不久傳統(tǒng)戲曲全面復蘇,在文化站的支持下成立了天橋老藝人評劇團,還恢復了上演評書等曲藝類節(jié)目。當時只是向觀眾索取5分錢的開水費,沒有什么演出票價可言。觀眾群體除了當地退休老人以及戲曲愛好者,還有些從郊區(qū)專程趕來的老觀眾,也有一些在天橋長途汽車站滯留的旅客,臨時找個有水喝的暖和禮堂耗時間。
1983年,文化站的負責人劉堃還是個年僅20歲的青年,懷著對京劇的滿腔熱情組織起京劇隊。這是一支以原北京實驗京劇團的老演員周成賢為首的業(yè)余票房,還聘請了北京京劇團花臉老前輩李德奎先生做藝術指導,后來又陸續(xù)有韓玉峰、鄭瑤苔、李寶利、閻元靖、楊榮斌、王元贊、陳慶增等參與指導排練。京劇隊團結京城各路京劇專業(yè)名家以及業(yè)余名票在此演出。除了每周二、周六兩場以外,還參加年節(jié)廟會表演,曾有一年創(chuàng)下演出120多場的記錄,應算是天橋禮堂接待觀眾最頻繁的時期。與此同時,這里還開設了曲藝說唱票房,請京城民間藝人以及八角鼓名票演唱單弦、岔曲、京韻大鼓、梅花大鼓、京東大鼓、聯珠快書、雙簧、相聲等。各級工會組織的各種補習班也經常在此上課,那時的天橋禮堂利用率極高,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光顧。
1988年,由政協委員黃宗漢先生牽頭發(fā)起打造北京天橋文化,并裝修天橋禮堂。裝修后不久京劇隊重新在此開臺,還按照古法表演了“跳加官”和“跳財神”。
1993年,由于打造天橋的文化公司領導改組,使得京劇隊也面臨著服務旅游經濟的演出任務,因此天橋禮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變身為“天橋樂茶園”文化產業(yè)。
“天橋樂茶園”的嶄新時代
在劇場運作經營上,“天橋樂茶園”也經過了幾年的摸索,但始終沒有擺脫經營困境,從領隊組織旅游團觀看京劇,到出售各類京味兒小吃以及旅游小商品,這種茶園時代的經營模式還是面臨虧損的窘境。以至于堅持了數十年的京劇隊無奈宣布解散,由宣武區(qū)風雷京劇團負責承包演出旅游劇目。說來也巧,這個劇團恰是當年張起率領梁益鳴、張寶華、王益祿的那個劇團的班底,雖然這些老人已經不再上舞臺,但他們的弟子輩們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1995年,風雷京劇團還在這里排演了京味兒民俗節(jié)目,聘請解放前曾在天橋撂地的拉洋片的老藝人焦秀巖先生親自指導,焦先生是在天橋拉洋片的綽號“大金牙”的焦金池的兒子,當時已經70多歲了。風雷京劇團除了上演??韫菙祦韺?、相聲、叫賣、拉洋片,還有當年天橋老藝人杜三寶、鄭福順的雙簧表演。由此,天橋樂茶園拉開了經常上演曲藝說唱的特色,而京劇、河北梆子等旅游劇目逐漸淡出。
2004年,“天橋樂茶園”又重新裝修,變身為以著名草根相聲藝人郭德綱組織的“德云社”。自此,這個曾經的天樂戲院又出現了當年梁益鳴演出時代的盛況,不僅是場場爆滿而且預約票都有限制,幾乎到北京的旅游者們白天逛了故宮、頤和園、長城等名勝,晚上必要到天橋樂茶園來聽相聲。自從德云社在此作場專演相聲,戲園前的黃牛倒票者亦是絡繹不絕,這里的仿古裝修反襯著當今時髦社會的各色人等,舞臺上尖酸刻薄的京話相聲,看客中此起彼伏的噴飯大笑,殊不知這就是從“天樂戲院”到“天橋樂茶園”80多年來走過的興亡夢幻……
近來,在改造天橋市場的規(guī)劃中,必然有天橋樂茶園,不知將來是否可以恢復原名,還是依然叫“天橋樂”……
(作者系國家一級昆曲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