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沙羅特
瑞典團隊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給120名實驗者看了15組女性照片。每看一組照片,參與者必須指出兩張照片中哪一位女性更有吸引力,并進一步解釋為什么。但是參與者不知道,主持人在實驗中耍了小花招,參與者拿到手用于解釋的照片并不是當初挑選的那張。結果約有75%的參與者沒有注意到“調(diào)包計”,就連兩張照片上的女人長得截然不同時也是如此,這不禁讓人驚奇。
更讓人震驚的是,參與者竟然能夠高高興興地向主持實驗的人解釋,為什么自己覺得挑選的照片(并非第一次選中的照片)比沒有挑選的更吸引人。他們錯誤地推斷和構建了自己的動機和過去的心理狀態(tài),覺得能輕松地洞察自己的喜好,出現(xiàn)了自省錯覺。
這支團隊的實驗證明,我們會無意識地口頭解釋未曾有過的偏好和動機。那么它們在生活中是怎么體現(xiàn)的呢?
作重大決定之前——比如要不要移民到外國,上哪一所大學,是否接受某份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部分人都會花大量時間權衡每一個選擇的利弊。在最終作出決定前,我們已把各種可能性在腦中過了一遍又一遍;得出結論后,我們也準備好如何與愿意傾聽的人解釋,例如為什么哥倫比亞商學院比沃頓商學院更合適。
然而研究顯示,這樣的三思而后行往往會導致次優(yōu)判斷。在某一次活動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從為數(shù)不多的藝術海報里挑選一張帶回家。其中一組參與者必須寫下喜歡或者不喜歡海報的原因,然后才能作決定;另一組參與者必須速斷速決。當幾周后再次詢問這些人時,快速作出決斷的人比那些優(yōu)柔寡斷、反復掂量的參與者更滿意自己的選擇。
這是為什么呢?有意識地評估選項讓人關注了海報的某些重點,但卻不得不舍棄其他方面。最看重的特征,也最容易用言語形容?!斑@張海報的顏色和我的家具很配。”一位參與者解釋道。其他因素,比如對海報的情緒反應就不易靠自省或言語察覺,因此,我們也更可能在深思熟慮后忽略這些因素。參與者把海報拿回家后,那些原本毫不在意的因素卻變成最重要的了。
也就是說深思熟慮反而阻礙我們獲得滿足感。因為理性思考只能讓人獲取部分數(shù)據(jù)。不管我們多么努力地嘗試,一些心理和感情的變化過程都有可能被藏匿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