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執(zhí)行二庭執(zhí)行員徐化彬在大連辦案期間,突發(fā)心臟病離世,年僅41歲。發(fā)病前,徐曾有過熬夜研究案情、一日輾轉(zhuǎn)三地辦案的經(jīng)歷,期間曾感覺牙疼、頭痛,但未給予重視,終至病發(fā)不治,令聞者唏噓不已。
曾幾何時,“過勞死”對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而《中國青年報》去年發(fā)布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已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shù)達60萬人,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第一大國。
其實,不必看這個數(shù)字,身邊的“過勞死”事例已足以讓人觸目驚心。沈陽有一家報社,近五六年來每年都有一到兩名在職員工猝死,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抽屜里備上了救心丹。
為什么媒體會成為“過勞死”的重災區(qū)呢?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曾這樣分析猝死的因素——“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基本原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這些因素導致人體動脈內(nèi)出現(xiàn)斑塊,就像是一把子彈上了膛的槍。但如果不扣動扳機,人就是安全的。不過,第二類誘發(fā)原因,比如過大的壓力、酗酒、過勞等,都可能扣動‘扳機,把‘子彈打出去,造成嚴重的后果。”
以此衡量前文提到的那家新聞單位,猝死者多為夜班編輯,他們身上的“扳機”因素太多,比如壓力較大、任務繁重、長期熬夜、很多男編輯還有下夜班后擼串喝啤酒的嗜好,這種作息習慣,無疑成了壓倒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幾何時,“帶病堅持工作”常常是我們宣傳先進典型的重要事跡之一,然而時至今日,恐怕沒有人會認為,工作比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性命更重要了吧!然而,雖然我們在理論上重視了健康,但在實際行動中,很多人、尤其是青壯年人群,還是沒把健康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
首先是健康知識的缺乏,很多人覺得自己活蹦亂跳,沒必要去了解這個病,那個病的,但實際上,如果真的發(fā)生了危急狀況,這些健康知識很可能會救我們一命。比如前文提到的徐化彬,他的牙痛極可能是由隱性冠心病心絞痛發(fā)作反射所引起的心源性牙痛,如果當時有所察覺,及時診治,也許就會轉(zhuǎn)危為安。
其次是有病就“挺”著。網(wǎng)上曾流傳一張圖片,一位大姐一邊打著點滴一邊騎自行車去單位上班,雖敬業(yè)精神可嘉,但如此下去,小病挺成大病,大病挺成危癥,豈不悔之晚矣!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女主播,感冒了還堅持去健身,結果回家后因心肌炎而猝死!
死者已矣,生者足誡。為了這彌足珍貴的生命,為了摯愛你的家人,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