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摘要〕近年來,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文章從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范圍、同伴數(shù)量、交往的對象、交往動機,同伴接納、同伴交往的和諧度等方面探討了學習障礙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現(xiàn)狀,并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育建議,為改善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8-0007-04
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簡稱LD),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特殊教育專家塞繆爾·亞歷山大·柯克(Samuel Alexander Kirk)1963年最先提出,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至今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本研究采納了學習障礙的操作定義:“在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條件下,智力正常的兒童在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等學習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困難,并經(jīng)常伴有社會交往和自我調(diào)節(jié)方面的障礙,其原因是由于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所致。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fā)生,不包括那些有明顯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和情緒障礙的兒童?!盵1]
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已經(jīng)成為困擾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難題。在美國,學習障礙學生(6~21歲)接近50%,構成了特殊教育中比例最大的群體,增加比率最大的年齡組是12~17歲年齡組(44.12%)。自1975年以來,美國被鑒定為學習障礙的學生數(shù)量幾乎增加了三倍[2],與其他兩類特殊教育對象——語言困難和智力者落后學生相比,學習障礙學生的比率是相對增加最快的。在我國,中小學學習障礙的學生占到了5%~10%[3]。據(jù)統(tǒng)計,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習障礙兒童有明顯的社交技能缺陷[4],存在嚴重的交往障礙。
初中生正處于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期間發(fā)展最快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友誼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逐漸疏遠成人而熱衷于同伴交往,對同伴傾注了越來越多的情感。同伴的影響顯著增強,良好的同伴交往結構對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發(fā)揮著無以取代的作用。令人擔憂的是,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廣大教師更關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對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關注較少。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積極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以期盡快改善學習障礙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狀況。
一、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
(一)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結構狀況
與普通初中生比較,其同伴選擇范圍比較廣、同伴數(shù)量相對較少并且多傾向于選擇學業(yè)失敗者或者比自己年齡小者作為同伴交往的對象。
1.同伴選擇范圍廣
學習障礙初中生由于學業(yè)的失敗,在班級中常受拒絕和排斥,同伴交往地位較低,導致其在班級中沒有安全感,自卑和孤獨心理隨之產(chǎn)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非常容易產(chǎn)生偏差。學習障礙學生會逃避交往或采用消極的交往方式,他們往往喜歡在其他領域里(如網(wǎng)絡和社會)尋找朋友以滿足青少年時期對友誼和尊重的強烈需求。另外,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與家庭關系不和諧、家庭結構不完善、家長監(jiān)督不到位有很大關系。初中生的交往范圍比較廣,形成非正式群體的可能性更大,在群體中他們能夠結識很多相似的同伴,這必須引起教師、家長和全社會的關注。
2.同伴數(shù)量少
很多學習障礙學生無法用手勢、面部表情以及聲音變化來表達自己,缺乏這些方面的技能,很難理解他人的情感,使他們很難通過社會可接受的方式來獲得理解社會的線索,友誼質(zhì)量偏低,同伴關系不良,同伴交往存在明顯的障礙。國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障礙學生很少有相互的朋友[5],他們的朋友也多為學習障礙兒童。無論在友誼的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學習障礙兒童都不如普通兒童[6]。還有研究證實,那些偏離社會常模的兒童常缺少朋友,即使他們擁有友誼,這種關系也缺乏支持作用[7]。
3.學業(yè)不良的兒童易選擇低成就者為友[8]
有相當一部分學業(yè)不良學生較普通學生更喜歡學業(yè)失敗者或者找比自己小兩歲或更小的兒童作為同伴,這一方面緣于基于友誼形成的接近性原則;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很多人由于學業(yè)的失敗,再加上教師在班級里態(tài)度的錯誤導向,使他們在同伴中地位較低,自卑情結較重,繼而產(chǎn)生較低的自我認知,長此以往便會使他們的交友觀產(chǎn)生偏差,影響其在同伴交往中對朋友的選擇。
(二)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關系狀況
與普通初中生比較,學習障礙初中生同伴交往動機弱,很難被同伴接納,同伴交往的和諧度差,同時孤獨感偏高,孤僻現(xiàn)象嚴重。
1.由于社會交往技能低而造成同伴關系不良
社交技能低致使很大一部分學習障礙男生采用攻擊方式解決同伴沖突,女生更傾向于用造謠、誹謗等隱性方式。另外,研究者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校沒有開設人際交往課程,缺少集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交往技能的獲得,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和感受不能及時得以疏導;大班授課方式“剝奪”了他們的交往機會;教師態(tài)度的錯誤導向等,都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同伴交往,使他們在交往中屢屢受挫,以至于同伴交往的動機大大降低。
2. 學習障礙學生學業(yè)成就低
在當前賦予學習成績極高價值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不僅是家長、教師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是學生評價同學和自己的重要標準。學業(yè)的失敗造成學習障礙學生的不良自我認知,這種不良的自我認知又進一步降低了學習障礙初中生的社會交往的勝任能力和自信,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習障礙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處于被排斥的不利地位,很難被同伴接納。另外,張登印等人(1987)的研究表明,學習障礙兒童的認知水平低于一般兒童。
3.情感理解、調(diào)節(jié)能力欠缺,解決同伴矛盾的能力不足
郭念峰等人(1996)的研究認為,學習障礙兒童不僅認知整合功能水平低,其精細分辨能力也不足,這顯示出他們的視知覺能力較差,缺乏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這種不敏感性可能是由于不能理解非語言的交流線索如面部表情、語氣或姿勢而引起的,也是同伴關系不和諧的“癥結”所在。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關系的和諧程度、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習障礙初中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4.孤獨感偏高
學習障礙學生同伴交往的能力明顯低于普通學生,不善于和別人溝通和交流,也缺少影響同伴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因此常常不適應集體生活而表現(xiàn)出孤獨感[9]。與一般兒童相比,學習障礙學生的孤獨感偏高、同伴接受性差。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同伴接受性與孤獨感呈負相關,致使學習障礙學生的友誼質(zhì)量顯著偏低[10],并存在同伴交往障礙。
國外研究也證實,同伴關系困難與孤獨感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兒童不被同伴接納,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孤獨感所造成的[11]。存在孤獨感的兒童容易被同伴拒絕是因為他們普遍存在侵犯、退縮等問題行為,于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進而導致學習障礙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更多的交往障礙。
進一步分析其原因,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nèi)鄙俳鉀Q問題的策略。這也正說明他們?nèi)鄙賹嵺`的機會,研究者訪談中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訪談對象都反映除了體育活動之外,他們根本沒有其他集體活動,而近80%的被試認為集體活動是有利于他們的同伴交往的,可以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更好地和同伴溝通和交流。可見,只有通過與同伴交往、互動,兒童才能逐漸學會了解別人并約束自己,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從而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同時,父母和教師沒有及時覺察并幫助他們疏導心里的困惑,因此在同伴交往中他們困惑重重,長此以往便不愿與人交往,試圖封閉自己,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習障礙初中生的同伴交往。
二、教育建議
(一)調(diào)整學習障礙初中生的認知結構
學習障礙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常常從片面的自我理解出發(fā),對一些事情進行錯誤的歸因,導致攻擊行為的發(fā)生,造成了他們糟糕的同伴關系。因此,應采取一定措施調(diào)整他們的認知。
首先,應引導學習障礙初中生對客觀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歸因,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更有效地處理矛盾,盡量減少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其次,要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有研究顯示,學習動機對認知水平有較好的預測作用,而學習障礙學生普遍不關注學習成績,學習動機低,所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以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高。
再次,培養(yǎng)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我的認知,是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內(nèi)部動因,而學習障礙學生絕大多數(shù)社會認知水平低,因此,要先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自我概念,以便他們更科學地進行自我認知和評價。
最后,正確的認知必須通過社會活動的參與、教師及家長的教導以及同伴的合作來完成。由于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所以教師一方面要進行知識層面的引導,這主要是在課堂上滲透完成的;另一方面要經(jīng)常開展一些集體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與同伴互動,及時處理與同伴的摩擦,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和同伴交往。教師要及時關注他們的進步,以便強化他們的正確認知,在活動和生活實踐中不斷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不斷地對他們交往認知的結構進行調(diào)整,如改善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對人際交往因果關系的認知等,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
(二)訓練學習障礙初中生的交往技能
學習障礙初中生因?qū)W業(yè)上的失敗造成的不良的自我認知,降低了他們社會交往的能力和信心;同時,在學校生活中他們受到較多的孤立和冷落,缺乏交往機會繼而社交技能不足。這就要求學校開設交往課程,根據(jù)他們社交技能不良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shù)母深A方法,如行為練習、角色模仿、輔導和操作反饋等。當然,實施訓練的情境不能脫離現(xiàn)實的社會情境,交往的對象既要有同伴和教師,也要有父母和其他社會成員,訓練的情境要兼顧校內(nèi)和校外。否則,訓練效果的遷移和保持水平都會很低,達不到改善其交往技能的目的。
(三)加強學習障礙初中生解決同伴矛盾能力的培養(yǎng)
當同伴人際矛盾出現(xiàn)時,一些學習障礙初中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以情緒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首先培養(yǎng)他們理性解決矛盾的意識,在適當?shù)那榫持校屗麄冋J識到這種方式只會激化矛盾;其次,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懂得承擔責任,使學習障礙學生明白情緒化的方式不能解決問題,感情用事往往會使事情朝壞的方向發(fā)展,嚴重的還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就不僅可以使學習障礙學生認識到理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還可以提高他們處理同伴矛盾的能力;最后,及時贊賞和激勵學習障礙學生的進步,促使他們主動去解決矛盾。
(四)提高學習障礙初中生的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包括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評價他人情感的能力,認識他人情感的能力,調(diào)控自己情感的能力,表現(xiàn)自己情感的能力,體驗自己情感的能力及能夠預見情感的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障礙學生之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困難重重,與他們的心理理解能力相對較低,對他人情感缺乏敏感性有關,難以理解非語言的交流線索,如面部表情、姿勢或語氣,以致于在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困難。因此,應從提高學習障礙學生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入手,不斷地培養(yǎng)其情感智力,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與他人更好地進行溝通。如經(jīng)常播放一些情景短劇,與學生一起探討,分析其中的人物,并適時地進行角色扮演,及時地把其中的技巧遷移過來,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
(五)創(chuàng)建強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
學習障礙初中生的同伴交往障礙重重,要切實改變這種狀況,僅靠他們自己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部支持系統(tǒng)(包括家長、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及全社會)。
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初中生與學習障礙初中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有很大差異,學習障礙學生的家庭和諧程度也不如普通學生,這就要求學習障礙學生的家長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給孩子創(chuàng)造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訪談中還發(fā)現(xiàn),比起物質(zhì)支持,學生更需要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心理環(huán)境,以便給孩子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家長要加強親職教育(也稱家長教育、父母教育),增加對學習障礙的了解,以便為孩子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支持來改變他們的同伴交往現(xiàn)狀。
學校作為個體走出家庭后的最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12],應為學習障礙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相互關愛、團結協(xié)作的和諧校園。應經(jīng)常組織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習障礙學生交往能力的集體實踐活動,創(chuàng)建小班教學模式,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把秧田式的座位布置改成半圓形和U形(馬蹄形),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適時地組織一些心理講座,開辦心理門診,創(chuàng)辦心理咨詢室。此外,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增加交往技能課程,應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以便學習障礙學生能從除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找到自信,更有效地克服同伴交往障礙。
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區(qū)要積極參與構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創(chuàng)建家校共育、多部門團結協(xié)作的社會化教育模式,以改進學習困難初中生同伴交往不良的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1] 王恩國.揭秘學習障礙:學習障礙兒童的認知加工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Rud Turnbull,Ann Turnbull etc.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第三版),方俊明,汪海萍等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5.
[3] 劉翔平.讓學習障礙兒童突破學習障礙[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5:1.
[4] 張喜琴.兒童同伴關系及其指導[J].新課程學習,2010(5):24.
[5]Wiener J. Do Peer Relationships Foster Behavioral Adjustmen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 Lea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004,27:21.
[6]宿淑華,李麗. 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系特點及其教育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15):42.
[7] 萬晶晶,周奎宗.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3):93
[8] 張利.對小學學業(yè)不良兒童班級同伴關系探析[J].社會心理科學,2005,(5-6):602
[9] 張承芬,曹月勇,常淑敏.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問題行為、社會技能的對比研究[J].心理學探析,2000,20(1):33-7.
[10] 王美芳,陳會昌.小學高年級兒童的學業(yè)成績、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拒斥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16(3):7-11.
[11] Margalit. M. Ben Dov 1.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Kibbutz versus city comparison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5,18(3).
[12] 王秋香.強勢與弱勢的錯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分析[J],理論月刊,2007(1).
(作者單位:黑龍江綏化學院,綏化,152061)
編輯 / 楊 怡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