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
摘要:“三背”是指公路施工過程中的“涵背、臺背、墻背”。隨著公路的不斷發(fā)展,橋頭跳車已成為公路工程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給行駛車輛的安全帶來了隱患,也影響行車的舒適性,在公路的施工中,對橋涵臺背回填及處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對解決橋頭跳車問題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三背回填 施工方法
1 橋頭跳車原因分析
1.1 橋涵基礎和路基基底承載力不一致。當橋涵基礎與路基基地所受荷載相同時,橋涵的基礎沉降量往往小于路基基地的沉降量。這種差異在軟基路段更加明顯。
1.2 在路基填土的壓實度達到設計指標的條件下,當路基承受一定量荷載時橋涵混凝土一般不會出現(xiàn)壓縮現(xiàn)象,但路基往往存在壓縮現(xiàn)象,這是導致不均勻沉降的主要因素。
1.3 施工材料的選擇,如天然土、摻石灰灰土、摻水泥穩(wěn)定土、砂礫石等等。
1.4 施工時技術措施不到位,碾壓時橋頭填土的含水量控制不當,影響了壓實度的控制,并由此導致路基沉陷。
2 三背回填的質量控制
上述四種因素中,第一、二、種因素可以通過完善設計加以解決,在施工前,必須對地基承載力進行嚴格檢測,防止在受荷的情況下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而第三、四種因素系人為因素。為避免橋涵出現(xiàn)質量缺陷,必須從參建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抓起。開工前嚴格技術交底,明確質量控制要點,施工時強化過程管控。重點監(jiān)控三背回填材料和技術方案的選擇。
2.1 材料的選擇填料選擇非常重要。按照設計要求,所選的回填材料透水性要好。雖然其剛度及壓縮性優(yōu)于粘性土,但因其較差的透水性,使得路表積水浸濕天然地基和相鄰路基土使其軟化,時間一長就會降低三背回填土基及其附近的路基強度,甚至造成路基變形,產(chǎn)生跳車,因此在材料選擇時,必須選擇透水性好、天然級配良好、最大粒徑不大于5cm,嚴禁有超大粒徑、級配不良的其他材料填筑,更不能用風化石或原狀土進行“三背回填”。最后在路床80cm范圍內采用摻2%水泥進行穩(wěn)定,防止路面水滲入土體。
2.2 回填的范圍。橋臺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肋板式橋臺,第二種為樁柱式橋臺。
2.3 三背回填施工工藝。三背回填的技術措施和工藝流程一定要符合技術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在橋涵施工中,施工人員疏忽大意,不嚴格執(zhí)行質量規(guī)范,才使得橋涵出現(xiàn)橋頭跳車質量缺陷。為規(guī)避質量缺陷,必須加強施工管理,嚴格控制每層填筑材料,加強質量檢測,制作沉降標并設專人現(xiàn)場觀測臺背填料的沉降情況。推行技術指標責任制,嚴格控制回填施工質量。在三背回填階段,首先進行細致的技術交底,明確設計要求和技術規(guī)程,闡明質量控制要點,全面監(jiān)控各個隱患點。三背回填工藝措施如下:
①砂礫石選擇要求:透水性好、天然級配良好、最大粒徑不大于5cm,嚴禁有超大粒徑、級配不良的其他材料填筑,更不能用風化石或原狀土進行“三背回填”。②從承臺(臺墻)底面到路面結構層下,在臺墻或肋板上劃線,線與線之間的間距為15cm,明確標示層數(shù)。逐層填筑,每填筑完一層拍照存檔,切忌為趕工期傾倒填筑,或兩層、多層地填筑。③基坑坑底及坑壁將淤泥、積水、挖基松動土方清理干凈、整平,然后在穩(wěn)定的土體上挖2%~4%的兩米寬的反向土質臺階。用壓路機壓實原地面以下基坑回填部分,不能采用壓路機的采用手扶式振動夯實機具壓實。④臺背回填前必須施工完橋臺及完成梁板安裝。在回填過程中,要求壓路機緊貼臺背橫向壓實,梁和背墻之間不宜有空隙,如有空隙可用木板等材料填塞,以免臺身承受過大的土壓力而開裂。⑤基坑底部采用50cm的大粒徑卵礫石分層填筑,并且反復碾壓密實,密實度達到測量人員檢測無沉降差為止。然后采用天然砂礫石填筑,嚴格控制砂礫石(最大粒徑不得超過10cm,不能含有雜質且含泥量不得超標),每層虛鋪厚度不超過15cm,在最佳含水量狀態(tài)下進行碾壓,嚴格控制碾壓遍數(shù),通過壓實度(不小于96%)檢測合格后進行下一層施工,施工至路床80cm的范圍內時采用摻2%水泥穩(wěn)定土進行分層壓實填筑,并超出路床頂面高程15-30cm。待回填料自然沉降完成后,將高出的部分清除。⑥在整個臺背回填的施工過程中做好排水系統(tǒng)的排水工作,防止積水,影響回填的質量。同時在臺背回填周圍的砌體工程上預埋排水管,使?jié)B入的路基積水及路面積水能順利的排出土體外側。⑦對于壓路機碾壓不到的部位,采用夯實機具補充夯實,耳墻下不易碾壓密實部位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灌筑。⑧“三背”和錐坡同步、分層填筑。在靠近橋臺臺背的路段,填土時端頭處必須提前留設寬兩米且做成反向坡度的臺階,確保臺背填土與路基填土緊密結合。⑨對于肋板式橋臺,先回填,后施工臺帽,以保證臺前、臺后、肋板間的填料能夠得到充分壓實。⑩臺背回填完成后,進行堆載試壓,使回填材料有充足的沉降時間,橋涵頭兩側路面基層及橋頭搭板宜盡可能滯后施工。{11}壓實度檢測要求:每層采用灌砂法進行壓實度檢測,每50m2檢測1點,不足50m2擴至少檢測1點且盡量找薄弱處進行檢測,每一個檢測點都要求合格,否則必須重新碾壓。{12}在臺背回填范圍內的適當位置設置沉降觀測標,測量人員定期進行觀測并填寫觀測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3 結束語
“三背”填筑是路基施工階段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防止橋頭跳車的根本保證。只要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按施工規(guī)范要求操作,對“橋頭不跳車”的質量承諾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
參考文獻:
[1]吳俊陽.公路三背回填穩(wěn)定性研究及遠程監(jiān)控[D].貴州大學, 2007.
[2]衡秀云.公路建設質量通病與防控[J].青海交通科技,2006(02).
[3]李峻利,姚代祿主編.路基設計原理與計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