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章維
跟2013年湖北省高考語文試題比較,2014年湖北省高考語文試題的題型基本沒有變化,仍然是六個大題23個小題;但試題的內容指向有所微調,其微調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夠合理的地方。
一、合理的地方
第9小題。2013年全部考查實詞,其中考查了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現象(A.天將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為姓氏);2014年也考查了詞類活用(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現象(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稱贊),但是還考查了虛詞(B.脫道中牛死 脫:逃離。這里“脫”是“假使、如果”的意思。)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較普遍的現象,應該考查,而虛詞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也應該考查,2014年增加對虛詞的考查是合理的。
第20小題。2013年題:有媒體統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總銷量,發(fā)現前者的總銷量遠低于后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度小說類圖書的銷量冠軍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簡要點評。要求:①觀點明確;②語言表達簡明、得體;③字數不超過30字。(4分)
2014年題:下面四個字是由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請根據給出的古文字義,仿照“比”、“化”兩例,用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要求:①形義描述合理;②押韻。(4分)
■ ■
(從:跟隨) (比:并列)
■ ■
(北:相背) (化:變化)
二人排齊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畫
親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顛倒表變化
比較這兩個題目我們可以看出來,2013年題的內容與中學生有一定距離,顯得有一點“飄”,而2014年題緊扣課本(《語文》必修1),并且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因此2014年題比2013年題更好。
第21小題。2013年題: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臺詞:
周樸園 (仁慈地,拿著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長子,我不愿意當著人談這件事。(停,喘一口氣嚴厲地)我聽說我在外邊的時候,你這兩年來在家里很不規(guī)矩。
周 萍 (更驚恐)爸,沒有的事,沒有,沒有。
周樸園 一個人敢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畫線的甲句,有的版本為:“一個人敢做,就要敢當?!保ㄒ揖洌┠阏J為哪句更好?請列出兩條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語言表達準確、簡明。(4分)
2014年題:高一年級將舉辦“讀《論語》,談交友”讀書交流會,擬向參會者贈送紀念書簽。請寫一則贈言,用以印制書簽。要求:①緊扣活動主題; ②必須原創(chuàng); ③語言表達簡明、得體 ;④不超過30字。(4分)
兩年考查的內容都與課本有關,都對課本內容有適度的拓展。2013年考查的是句式與語境的關系,2014年考查用應用文文體表達學習內容。句式與語境的關系是合理、有效表達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這個問題比較深奧,不大適合用來考查中學生;2014年要求寫贈言,試題對贈言的寫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學生只要對學習過的《論語》有一定的識記與理解,寫出這則贈言一點也不難,而從命題人給出的標答(對聯。對聯也是課本中的內容)看,這個題目適合用來考查中學生。
二、不夠合理的地方
第19小題。
2013年題:羅曼·羅蘭的經歷說明,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英雄”的影響。我們從中可獲得哪些啟示?請結合原文并聯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2014年題:這篇微型小說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第19小題是唯一的探究題。探究題重在讓學生“探究”。探究什么?一是對文本的探究,一是借此對社會、對人生的探究。2013年題涉及到了這樣兩個方面,而2014年題只涉及到對文本的探究。2013年題的閱讀文本是一篇散文,2014年題的閱讀文本是一篇小說,一篇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小說”,應該說2014年題較2013年題更有利于學生對社會問題、對如何做人的問題進行探究,然而命題人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對社會問題的探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硬傷。
另外,2014年第二大題比較2013年試題,不論是在選文還是在擬題方面,也略有不足。2014年第二大題的閱讀文本是一篇美學論文,其專業(yè)性程度遠高于2013年的閱讀文本,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試題的擬設也拐彎較多,給人的感覺是理解試題的內容比理解原文的內容更難,學生很難解答,而2013年的試題擬設得簡單一些,學生容易解答。
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說,2014年的語文卷,是一套值得贊賞的試卷。
高考試題應該如何出?有人說,高考試題是大學老師出的,目的是為了大學選拔人才。高考的目的是選拔,這個固然不錯,但是也要考慮到考查對象是中學生,還要考慮中學語文的任務。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考查的內容不能超出中學生的認知能力;中學語文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務,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樣,高考試題就要在學生的認知能力內擬設,所擬試題最好能夠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上海試題只有三大內容,即閱讀、名句默寫、作文,這樣擬設試題顯然對學生認字、寫字和懂得一些與語文有關的文化知識等方面沒有足夠的考查。認字、寫字和懂得一些與語文有關的文化知識可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呀。全國試題在這些方面比上海做得稍好,但還不夠。湖北試題做得就全面一些,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緊扣考試大綱(《考試說明》)??荚嚧缶V是考試指南,規(guī)定了考試的范圍、學生應該在不同方面達到的等級。如果試題內容超出了考試大綱,那就是主管考試的部門說假話,會對考試大綱的公信度產生嚴重負面影響。2014年的試卷所有內容都沒有超出考試大綱;不僅如此,2014年考試大綱上新增的內容,如《孟子》的有關內容、對辛棄疾《破陣子》的識記,試題中都出現了。
2.緊扣課本。1、2、5、15、等小題的內容直接來自課本,20、21小題的內容與課本有關。緊扣課本是湖北高考試題的優(yōu)良傳統。像上海等地的試題,試題內容幾乎與課本無關,從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看這樣擬題似乎沒有問題,但是高考還有學習指揮棒的作用,高考的考查對象是中學生,他們大部分學習時間處于未成年階段,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高考內容不涉及課本,或者涉及課本的內容過少,這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不認真學習課本,甚至不學習課本。
3.回歸“語文”,強調應用。中學語文的任務是什么?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閱讀與表達是學生學習語文須獲得的兩個終極能力,但是在中學階段,學生仍然有識字、寫字的任務,還須積累一些語文常識,這樣就有必要在高考中考查這些內容,以督促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湖北省高考題對這些方面內容的考查,強調的是最普通最一般的東西,并沒有出現偏題怪題,體現的是對這些知識的應用。即使是對語法知識的考察,也是考查對日常交流中最常見語病的辨析。正確使用句子,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適當考查這方面的知識,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五大題語言文字應用題,既考查了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又考察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與考查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一點也不矛盾,更何況試卷的大部分篇幅仍然是閱讀(對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對文言文的閱讀,對古典詩詞的閱讀,對文學類、實用類文本的閱讀)和表達(作文)兩大內容。
4.作文的“度”把握得非常好。高考作文應該怎樣考?我覺得考察作文主要是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個表達能力又體現為思辯能力與想象能力。通過考查作文來選拔學生,不是看哪些學生能夠寫,哪些學生不能寫,而是要看哪些學生思辯更深刻,想象更精彩。這樣考查作文的前提就應該是讓所有的考生,至少是絕大多數考生有話說,而不是讓很多人不知道怎樣說,甚至說不出。2014年湖北作文題就能夠做到考生“有話說”,即審題難度很低。作文題材料如下:
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xù)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xù)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
本題不論是從問者的角度歸納感悟,還是從答者的角度歸納感悟;不論是從留在山腳者的角度歸納感悟,還是從繼續(xù)爬山者的角度歸納感悟;不論是從在山腰流連者的角度歸納感悟,還是從來到山頂者的角度歸納感悟,都可以得到緊扣材料的立意,寫走題還真不容易。這就做到了讓每個考生都有話說。但是每個考生的感悟不可能是一樣的,思辯的程度肯定會有差異,駕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肯定會有所不同,于是表達能力的差距就顯現出來。
我們來看2014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材料。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對于思想深刻和表達能力強的考生來說,這道作文題能夠讓他們展現才華。但是這道作文題思辨性太強,哲學意味太重。對自由與不自由的關系和對方式方法與目的的關系的論述,恐怕不少學生很難把握好。這樣的作文題不大適合中學生,讓大學生或者有一定社會閱歷的成年人來寫倒是不錯的。
總的來說,2014年湖北省高考語文試題,是一套優(yōu)秀的語文試題,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瑕不掩瑜,既有利于大學選拔人才,也能夠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對激勵、指導中學生學習語文是有幫助的。
[作者通聯:湖北大學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