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
2013年的世界經濟延續(xù)了上一年的下行趨勢,多數國際經濟機構一年來數次下調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2013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9%,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展望2014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國際經濟環(huán)境仍將復雜多變,世界經濟運行仍將充滿諸多的不確定性。
影響2014年世界經濟走勢的主要因素
總體來看,影響2014年世界經濟走勢的主要因素有六個方面。
一是美國的“退出”政策的溢出效應仍難以估測,很可能加劇資本流動,引起資產價格、匯率和國際收支的變動,從而引發(fā)全球經濟的動蕩;
二是部分系統重要性國家主權仍存在債務風險上升的可能性,這不僅直接影響相關國家的經濟復蘇,也會拖累全球增長;
三是未觸及深層次結構改革,以及難以化解深重老齡化問題的安倍經濟學能否繼續(xù)帶來良好經濟表現,仍存疑問;
四是很可能在2014年完成談判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等區(qū)域貿易安排會成為影響雙邊和多邊經貿關系的因素;
五是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企穩(wěn),但仍會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出現波動,全球石油供應受阻的風險仍將存在;
六是伊核問題的解決進程、朝鮮半島局勢等地區(qū)安全問題和自然災害等突發(fā)事件,也可能對全球經濟表現產生影響。
基于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總體情況以及上述影響因素,可以看出,2014年的世界經濟將行進在曲折復蘇的道路上,增長、就業(yè)、物價、貿易、公共債務等方面的改善幅度將十分有限。
經濟增速有望提升
目前,多數主要國際經濟機構對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高于2013年的增長水平,最保守的預測也達到了3.0%,這反映出人們對2014年全球增長擁有較為樂觀的預期。
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呈現改善勢頭。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美國國內消費者信心明顯改善,信貸緊縮問題有所緩和,經濟增長日益企穩(wěn)。歐元區(qū)的債務危機問題總體上有所緩解,金融市場繼續(xù)改善,企業(yè)信心趨于穩(wěn)定,消費增長大幅提升,GDP同比收縮幅度逐漸下降,并在年末結束了長達7個季度的經濟衰退。
但2014年法國、意大利等歐元區(qū)國家經濟運行走勢值得關注。日本經濟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回升明顯,進入低速增長通道。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工業(yè)化、城市化、結構調整升級的不斷推進,新興市場國家的內需增長的空間將會擴大,要素供給質量將相應得到提高,從而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增長拉動因素。不過,印度、巴西等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仍存在硬著陸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預測時間的推移,2013年各機構對世界經濟增速預測值呈下降趨勢。比如,2013年4月IMF預測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PPP,即購買力水平)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0%,10月將其下調至3.6%;2013年5月經合組織(OECD)預測值為4.0%,11月將其下調至3.6%;2013年5月聯合國預測值為3.8%,12月將其下調至3.0%。
可見,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仍不可低估。
就業(yè)改善空間有限
進入2013年下半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的進一步鞏固,就業(yè)市場總體呈現逐步改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3年11月美國失業(yè)率為7.0%,比1月下降0.9個百分點,而與此次金融危機后的最高點相比,則下降高達3.1個百分點。
2013年10月,歐元區(qū)失業(yè)率由上月的12.2%降至12.1%,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這表明經濟復蘇勢頭傳導到就業(yè)市場尚需時日,同時青年失業(yè)率仍居高不下,為24.4%。
日本總務省數據顯示,2013年1月至11月,日本失業(yè)率由上年的4.4%進一步下降至4.0%,相比其他主要發(fā)達經濟體,表現最好。
新興市場國家就業(yè)形勢總體穩(wěn)定,但部分國家仍維持較高的失業(yè)水平。其中,2013年南非失業(yè)率超過24%,但預計較上年略有回落。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回暖,2014年全球就業(yè)有望得到繼續(xù)改善,但改善幅度將十分有限。IMF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發(fā)達經濟體的失業(yè)率為8.0%,較2013年下降0.1個百分點。
物價水平低位運行
2014年發(fā)達經濟體受經濟復蘇改善、需求上升等因素影響,通貨膨脹水平將扭轉上一年的下行趨勢,但仍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無限期”的數量寬松政策,日本的通貨緊縮狀況將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2013年11月,日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1.2%,創(chuàng)五年來的新高,2014年日本通貨膨脹水平還有望得到小幅上漲。
而對于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經濟體,由于全球流動性收緊以及一些高通脹國家實施的穩(wěn)定物價措施,2014年的通貨膨脹壓力將會有所緩解。盡管新興市場的通脹水平總體上仍高于發(fā)達經濟體,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將會減小。
IMF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發(fā)達經濟體的CPI上漲率為1.8%,較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2014年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經濟體的CPI上漲率為5.7%,較上年減少0.5個百分點。
貿易增長緩慢回升
2013年9月WTO預測數據,2013年全球貨物貿易額增長約2.5%,低于4月預測的3.3%。其中,發(fā)達經濟體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5%和-0.1%,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6%和5.8%。
WTO預測數據收窄,表明貿易增長缺乏穩(wěn)定的支持因素。
展望2014年,困擾全球貿易增長的一些不利因素正在得到逐漸緩解,美國進口需求上升、歐洲經濟結束衰退、新興經濟體經濟回暖等因素將對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帶來正面影響。endprint
IMF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4.9%,較上年增加2.0個百分點。其中,發(fā)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長4.7%,進口增長4.1%,分別較上年增加2.3個和3.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經濟體出口增長5.7%,進口增長6.0%,分別較上年增加2.4個和0.7個百分點。
但貿易保護主義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并且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很可能變得更加隱蔽,這將對全球貿易起到抑制作用。
由于貿易增長回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外部經濟失衡也會隨之小幅增加。
公共債務風險依舊
金融危機以后,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急劇惡化,沉重的政府債務負擔和高企的財政赤字成為威脅其經濟穩(wěn)定的首要因素。
在美國,隨著私人部門去杠桿化,政府部門的去杠桿化勢頭仍在繼續(xù),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從2007年的66.5%急劇飆升至2012年的102.7%,預計2014年將上升至107%以上。盡管2013年10月美國兩黨在給予聯邦政府臨時撥款和提高公共債務上限問題上達成妥協,但美國的債務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全球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因此而充滿變數。
鑒于部分經濟體嚴峻的經濟衰退與政治緊張局勢,歐盟放緩了成員國的財政整頓,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歐洲的現有債務水平。IMF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歐元區(qū)政府債務與GDP比例為96.1%,高于上一年的95.7%。
日本雖然沒有爆發(fā)類似于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但其政府債務風險正在不斷累積,給日本未來經濟運行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日本中央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高達247%。2014年,日本的債務水平仍將維持高位。公共債務居高不下使發(fā)達經濟體公共財政的可持續(xù)性面臨巨大挑戰(zhàn),極大地侵蝕了財政政策的調整空間,也無疑為其未來經濟持續(xù)復蘇埋下了重大隱患。
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狀況顯著好于發(fā)達經濟體,公共債務水平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但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水平不可輕視。
綜上所述,2014年全球經濟復蘇道路仍將十分曲折,經濟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但相比2013年,經濟增速很可能會出現小幅上揚,也就是說,按購買力水平計算的話,經濟增長率為3.2%。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