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常規(guī)地鐵車站施工時,對橫跨基坑的市政管線一般采取的方案是:先將管線臨時遷改到基坑外邊,待基坑主體結構完成后,再將管線回遷至原位。大型市政管線的遷改費用一般比較高,如本文中的φ2 400 mm給水鋼管每1 m的遷改費用約3萬元,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每1 m的遷改費用約3.5萬元。并且遷改時會引起其他管線的連帶遷改,影響范圍較大。對于有壓主供水管,新舊管線接駁時需要停水一段時間,對社會影響較大。
僑城北站是深圳地鐵2號線東延線工程的起點站,車站沿僑香路設置,大致呈東西走向。車站南側(cè)有多家公司和住宅區(qū)。僑香路為大致呈東西走向的干道,道路寬度約100 m,規(guī)劃為雙向6車道,道路主車道與輔道之間設有12~20 m寬的綠化帶,道路中間為規(guī)劃13 m的BRT專用車道。
車站為地下兩層10 m島式站臺車站。車站總長204.0 m,標準段寬18.9 m,有效站臺中心里程處覆土厚度約3.0 m,基坑埋深約16.1~18.1 m。本站西端設置盾構始發(fā)井,接盾構法區(qū)間,東端接礦山法區(qū)間。車站共設2組8個風亭、4個出入口通道。車站詳勘階段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詳見表1。
表1 詳勘階段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
車站站址范圍內(nèi)僑香路下地下市政管線密集,代表性的有管底埋深為4.53 m 的6 900 mm×1 500 mm雨水混凝土箱涵,管頂埋深為2.45 m的φ2 400 mm的給水鋼管(壁厚t=16 mm,壓力0.6 MPa,為深圳市主供水管)。
為避開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和φ2 400 mm的給水鋼管,車站的站位選擇在起控制作用的兩根大型管線之間,導致車站4個附屬結構與這兩根管線正交,其中3號通道下穿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凈距僅0.485 m;2號通道下穿φ2 400的給水鋼管,凈距僅0.397 m。
如圖1、圖2所示僑城北站3號通道暗挖段覆土約5 m,暗挖下穿通過雨水箱涵,凈距僅0.485 m。該暗挖段長24.2 m,所處地層為〈1-1〉、〈5-1〉、〈5-2-4〉、〈8-3〉地層中,結構采用復合式襯砌。因通道大部分位于粗砂層〈5-2-4〉,開挖前采用φ108 mm大管棚和φ42 mm超前小導管注漿超前支護,洞內(nèi)采取全斷面深孔預注漿加固和止水。初期支護采用網(wǎng)噴混凝土、型鋼鋼架、系統(tǒng)錨管,各主要支護參數(shù)如下。
圖1 3號通道與箱涵平面位置關系
圖2 3號通道與箱涵剖面位置關系
(1)型鋼鋼架:全環(huán)設置,縱向間距為0.5 m,鋼架由I 22a、I 16等型鋼組成。
(2)鋼筋網(wǎng):φ8鋼筋,網(wǎng)格尺寸150 mm×150 mm,全環(huán)設置。鋼筋網(wǎng)應與錨管聯(lián)接牢固,噴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20 mm。其中拱部和邊墻設雙層鋼筋網(wǎng)。
(3)超前注漿小導管:φ42 mm熱軋無縫鋼花管(壁厚2.5 mm),環(huán)向間距0.3 m,縱向間距2.0 m,L=3.5 m。設置范圍如圖3、圖4所示,外插角10°~15°。
(4)超前大管棚:φ108 mm熱軋鋼管(壁厚6 mm),每根長24.6 m,暗挖隧道全范圍內(nèi)設置。
隧道施工每循環(huán)開挖進尺以0.6~0.8 m為宜。開挖后,掌子面應立即噴5 cm厚C25早強混凝土封閉,及時進行施工初期支護,以保證土體的穩(wěn)定。
圖3 3號通道斷面支護參數(shù)
圖4 3號通道施工工序
圖5 2號通道與φ2 400 mm給水管平面位置關系
圖6 2號通道與φ2 400 mm給水管剖面位置關系
如圖5、圖6所示,僑城北站2號通道下穿φ2 400 mm的給水鋼管,凈距僅0.397 m。設計采取明挖懸吊的措施,對基坑分段,具體施工步驟如下。
先施工B區(qū)的圍護結構,形成封閉基坑后對B區(qū)開挖。同時在A區(qū)施作止水φ600 mm的雙重管旋噴樁,并在旋噴樁的樁頂位置施作混凝土梁作為支撐,支撐兩頭錨固在兩側(cè)的地下連續(xù)墻上,在φ2 400 mm給水管的上方逆做鋼筋混凝土的擋土板,隨挖隨做將給水管上方土體卸載。擋土板鋼筋與兩側(cè)的地下連續(xù)墻預留鋼筋焊接。
然后對φ2 400 mm的給水管進行型鋼懸吊保護。同時由B區(qū)向車站方向打大管棚并注漿,大管棚從B區(qū)的地下連續(xù)墻外水平打到車站主體連續(xù)墻內(nèi)。從B區(qū)破除連續(xù)墻墻向A區(qū)進行臺階型地逐級開挖,并且分段逆做鋼筋混凝土擋土板至基坑底位置,并將給水管下方擋土板的鋼筋與兩端的圍護樁進行連接。開挖過程中,應對A區(qū)側(cè)壁打設系統(tǒng)錨管并注漿進行土體止水加固(圖7、圖8)。
圖7 2號通道下穿φ2 400 mm給水管支護參數(shù)
圖8 φ2 400 mm給水管懸吊剖面
(1)輸入條件:管徑φ2 400 mm,壁厚16 mm(考慮銹蝕取14 mm計算),壓力0.6 MPa。
(2)懸吊保護φ2 400 mm給水管凈跨7.1 m,考慮周邊土體可能松弛計算跨度偏保守取8 m。
根據(jù)抗彎強度計算M/(γW)≤f,懸吊型鋼(2根I 45c型工字鋼,加焊16 mm厚鋼板):W=5 742 cm3;
(3)計算M
首先計算均布荷載q,包含鋼管自重q1,水自重q2。
鋼管自重q1=π×2.4×0.016×78.5=9.47 kN/m,水自重q2=π×1.22×9.8=44.33 kN·m
則:q=(q1+q2)=9.47+44.33=53.8 kN/m;M=1.1×1.35×q×82/8=639.2 kN·m
(4)型鋼承載力
型鋼:M/(γW)=639.2×106/(1.05×5 742 000)=106 N/mm2<215 N/mm2,滿足承載力要求。
(5)撓度驗算
撓度=5ql4/(384×E×I)=5×53.8×8 0004/[384×2.06×105×2×(35 280+30 313)×104]=10.6 mm,滿足規(guī)范要求。
從以上計算來看:若周邊土體加固措施得當,管徑φ2 400 mm給水管可滿足撓度要求,懸吊方案是安全的。考慮到φ2 400 mm給水鋼管作為城市主供水管的重要性,本設計采用φ25鋼絲繩(間距0.5m)作為抱箍,避免了φ2 400 mm給水鋼管的應力集中,使水管荷載均布傳遞到2根I 45c工字鋼上。工字鋼通過混凝土支撐梁將荷載傳遞到兩側(cè)連續(xù)墻上。
地下管線豎向位移指標類型主要包括地下管線的豎向沉降、差異沉降(傾斜率)和變化速率。地下管線變形控制指標受管線工作壓力、材質(zhì)、接頭型式、鋪設年代等因素影響[4]。雨水箱涵和給水鋼管均為剛性管線,主要根據(jù)其豎向位移進行判斷。
為確保φ2 400 mm給水管和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的安全,在施工中加強了監(jiān)測,重點監(jiān)測地表沉降及管線沉降。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基坑工程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GB 50497-2009)規(guī)定,管線監(jiān)測報警值詳見表2。
表2 建筑基坑工程周邊環(huán)境監(jiān)測報警值
從現(xiàn)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表明,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豎向最大沉降值為11 mm,滿足規(guī)范要求;φ2 400 mm給水鋼管豎向最大沉降值為9 mm,滿足規(guī)范要求。整個施工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接頭有滲漏水現(xiàn)象。圖9、圖10為施工現(xiàn)場照片。
僑城北站出入口通道的結構型式多樣,下穿地下管線密集,施工時序復雜。通過對下穿兩根大型市政管線的設計分析及施工驗證,可得出以下結論。
(1)施工前應認真調(diào)查有關管線的位置及埋深,確保管棚施工中不影響地下管線等建筑物的安全。
(2)注漿時注漿壓力不能太大,以免漿液壓力影響鄰近地下管線拱起。應在適當位置檢驗注漿效果,并據(jù)檢驗結果,調(diào)整注漿壓力等有關參數(shù)。
(3)從監(jiān)測結果反饋來看,在近距離、淺覆土和地質(zhì)條件較差(通道基本位于〈5-2-4〉粗砂層)采用全斷面注漿并采用超前大管棚和超前小導管并配以CRD工法是成功的,有效的控制了雨水箱涵的沉降。
(4)從監(jiān)測結果反饋來看,超前大管棚和系統(tǒng)錨管對φ2 400 mm給水鋼管的加固有效的控制了周邊土體的沉降。
圖9 3號通道開挖施工照片
圖10 2號通道懸吊φ2 400 mm給水管施工照片
采用φ25 mm鋼絲繩并調(diào)節(jié)張拉力,加強監(jiān)測等信息化施工技術,對于φ2 400 mm給水鋼管的懸吊保護方案是成功的。
(5)遷改φ2 400 mm給水鋼管(跨兩個通道)長度300 m,需要費用900萬元且需工期6個月;遷改6 900 mm×1 500 mm雨水箱涵(跨兩個通道)長度300m,需要費用1 050萬元且需工期6個月。本站的通道下穿管線處理設計方案經(jīng)濟效益、工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顯著。
[1] 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S]
[2] 吳鋒波,金淮,楊紅通,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周邊地下管線監(jiān)測控制指標[J].施工技術,2012,41(2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