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銘,王克全,林春煌,劉錦章,許清云,蔡紹鑫
(1.廈門市農業(yè)資源區(qū)劃委員會辦公室 361012;2.廈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 3.廈門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
廈門市耕地動態(tài)變化與蔬菜生產研究
楊瑞銘1,王克全1,林春煌2,劉錦章1,許清云1,蔡紹鑫3
(1.廈門市農業(yè)資源區(qū)劃委員會辦公室 361012;2.廈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 3.廈門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根據廈門市1996~2010年社會經濟統(tǒng)計和調查數據,利用相關分析方法,分別對引起蔬菜總量變化的耕地面積、蔬菜播種面積、蔬菜單產等諸因素進行相關分析,提出提高蔬菜生產總量和自給率水平的對策與建議:制定更為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加強高標準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調整蔬菜種植結構, 優(yōu)化蔬菜生產區(qū)域布局等。
蔬菜生產; 耕地資源; 播種面積; 相關分析
建設好“菜籃子”工程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全局的大事。國家在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中要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大城市“菜籃子”產品的自給水平保持穩(wěn)定并逐步提高。[1]廈門市耕地資源稀缺,人均耕地少,隨著城市人口的持續(xù)增長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蔬菜生產能力與耕地資源、消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過度依賴外地蔬菜,將導致本地菜價季節(jié)性波動大。該文以實證為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從與蔬菜總產量相關的主要因素入手,探討導致蔬菜產量波動的原因,尋找穩(wěn)定和提高蔬菜產量的途徑。以期為制定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規(guī)劃、調整種植結構、保障市場穩(wěn)定供應提供決策依據。
分析資料主要來源于《廈門經濟特區(qū)年鑒》,本文選擇1996~2010年3個五年規(guī)劃的數據進行分析。
1.1耕地現(xiàn)狀
廈門市土地面積15.7316萬hm2。其中,耕地面積2.109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3.4%,多數分布在坡度25°以上、海拔50m左右的低丘、臺地和平原,紅壤和水稻土占耕地總面積的78%以上,低產田比例高達70%,且耕地地塊單元破碎。耕地后備資源非常少,全市未利用地以灘涂、河流湖泊水面為主,荒草地僅964 hm2,且分布零散、坡度高,不適宜開發(fā)成耕地。[2]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島外的同安、翔安、集美和海滄4個行政區(qū),且分布不均。
1.2耕地變化趨勢
據對《廈門經濟特區(qū)年鑒》1996~2010年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全市耕地面積總量呈總體下降趨勢,15年間耕地減少1.34萬hm2,減少幅度達38.89%。但也有幾個明顯波動期。1996~1999年,耕地面積減少較為緩慢,年均遞減率1.9%;1999年之后耕地面積有小幅度增加,到2001年耕地面積增加了848 hm2;2001~2005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年均遞減率2.7%;2006年當年減少的耕地面積為15年間最多的一年,較2005年減少5166hm2,減少幅度為17.28%;2008年以后,政府加大對耕地保護力度,耕地面積減少速度有所控制,遏制了耕地面積急劇減少的勢頭,2010年耕地面積為2.11萬hm2,“十一五”期間耕地年均遞減率為3.8%。在全市6個行政區(qū)中,思明區(qū)、湖里區(qū)耕地凈減少速度最快,其次是海滄區(qū)、集美區(qū),再次是翔安區(qū)、同安區(qū)。
1.3人均耕地變化趨勢
人口的增長伴隨的往往是用地需求的增加,而建設用地的增加往往以消耗耕地為代價。1996~2010年,廈門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熬盼濉逼陂g,人均耕地面積下降較緩。按戶籍人口計算,1996年人均耕地面積為0.028 hm2,2000年人均耕地面積為0.024 hm2,年人均耕地面積遞減率為3%?!笆濉逼陂g,耕地面積減少3474 hm2,人口增加16萬人,2005年人均耕地面積為0.019hm2,年人均耕地面積遞減率為5.36%?!笆晃濉逼陂g,耕地減少速度明顯加快,耕地面積減少8785hm2,人口增加27萬人,2010年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12hm2,年人均耕地面積遞減率為6.87%。廈門市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低于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積(0.037hm2),更是低于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線(0.053 hm2),是福建省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區(qū)域[3]。
2.1蔬菜播種面積與作物總播種面積的變化
在城市化進程中蔬菜播種面積與作物總播種面積二者呈逆勢發(fā)展,是一種必然趨勢。從圖1看出,1996~2005年作物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而蔬菜播種面積則逐漸上升。如蔬菜播種面積占作物播種面積比重1996年為23.15%,2005為46.14%。一直以來,蔬菜產業(yè)是廈門市農業(yè)重點發(fā)展的產業(yè),2006以來作物播種面積和蔬菜播種面積變化不大,基本上維持在一個區(qū)間變動。由于農業(yè)內部種植蔬菜的比較效益優(yōu)勢明顯,廈門市蔬菜產銷不僅加強應對本地市場變化的措施,同時還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近年來大力發(fā)展胡蘿卜和紫長茄生產,擴大出口和外銷,2010年胡蘿卜和紫長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924 hm2和1974 hm2, 90%以上的產品出口外銷??梢姡Y源稟賦是蔬菜產業(yè)形成的自然基礎,而市場需求則是蔬菜產業(yè)形成發(fā)展的原動力。
圖1 廈門市1996~2010年作物播種面積與蔬菜播種面積變化趨勢
2.2蔬菜年生產量和人均蔬菜占有量的變化
1996年廈門市蔬菜產量40.19萬t,人均蔬菜占有量327kg,此后10年年產量基本呈逐年增長趨勢,2005年達61.41萬t,蔬菜年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是1996年的1.5倍,同期人均蔬菜占有量為401 kg。但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迅速推進,大量耕地轉為非農用途,以及生態(tài)退耕,使耕地數量急劇下降[4],造成蔬菜播種面積大幅下降,蔬菜產量逐年降低,加上人口增加等因素,人均蔬菜占有量一路下滑,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僅為263 kg。隨后幾年,蔬菜年產量有所回升,2010年達到54.59萬t,人均蔬菜占有量303 kg。由此可見,總產量波動受播種面積制約,人均蔬菜占有量變化受人口增長影響。因此,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蔬菜種植規(guī)模,適度控制人口增長速度。這是減輕耕地壓力,提高人均蔬菜占有量的有效途徑。
影響蔬菜總產量的因素很多,諸如耕地面積、播種面積、單產水平、復種指數、基礎設施、種植技術、農業(yè)災害影響等等。本文選擇對蔬菜生產影響較大的耕地面積、播種面積及單產等因素進行探討,并根據廈門市的實際情況,選擇1996~2003、2003~2010年兩個階段的相關數據加以分析。為了表達耕地、播種面積、單產與蔬菜總產量的關系,采用蔬菜總產變化量與耕地、播種面積、單產變化量的相關系數來表示。相關系數越大,說明相關性越強,經過Excel工作表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廈門市蔬菜總產量與影響因素的相關系數
注:相關系數標**表示0.05顯著水平,相關系數標*表示0.10顯著水平。
3.1耕地變化與蔬菜播種面積、總產量的關系
從表1看出,1996~2003年,耕地面積變化量與蔬菜總產變化量,耕地面積變化量與蔬菜播種面積變化量關系密切,且都呈強負相關關系。說明耕地減少時,蔬菜播種面積和蔬菜總產量反而有所增加。而蔬菜播種面積變化量與蔬菜總產量變化量相關密切,并為正相關關系。說明當蔬菜播種面積增加,蔬菜總產量隨之增加;蔬菜播種面積對蔬菜總產量具有極強的約束力。這段時期,正是廈門市農業(yè)生產結構大調整遇上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大調整,城市發(fā)展由島內向島外延伸,建設用地由原來集中在廈門本島逐步向島外地區(qū)拓展,土地利用發(fā)展方向以非農化為主,加工業(yè)、服務業(yè)發(fā)展也要求相對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所以在城鄉(xiāng)接合部大量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5]在城市擴張、人口增加,耕地資源日益受到建設用地占用的情況下,采取減少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蔬菜作物播種面積的措施是農業(yè)內部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這就直接導致耕地變化對作物播種面積產生較強約束力,蔬菜播種面積變化量與蔬菜總產量變化量相關系數達0.9295。由此說明,這期間影響蔬菜總產量的主要因素是蔬菜播種面積。
2003~2010年,耕地變化對蔬菜播種面積的影響發(fā)生了很大變化。2010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較1996年減少53%,而蔬菜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一半以上的耕地用于蔬菜種植。不僅耕地變化量與蔬菜總產量變化量達到顯著相關,甚至耕地變化量與蔬菜播種面積變化量、蔬菜播種面積變化量與蔬菜總產量變化量都達到高度相關。說明耕地變化對上述幾個因子影響都很大。與此同時,耕地與蔬菜播種面積、耕地與作物播種面積變化量呈高度的正相關,更是說明只靠壓縮作物播種面積來擴大蔬菜播種面積機會已經完全消失。耕地變化成為蔬菜播種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
3.2蔬菜單產與蔬菜總產量的關系
目前,廈門本地蔬菜共有395個品種(或種),分為8個種類,即葉菜、瓜、根莖、茄果、蔥蒜、菜用豆、水生菜和其他菜類。2010年各類蔬菜產量占總產量比重見圖2。單產(每667m2,下同)分別為1920kg、1810kg、3120kg、2090kg、1980kg、1340kg、1590kg和1490kg。顯然,單產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40kg)。產量比重較大的是根莖類和葉菜類,這兩類產量共占總產量的60%;其次是瓜類、茄果類、蔥蒜類,占32%;其余各類蔬菜產量占不到10%。從“十一五”期間情況來看,蔬菜播種面積較為平穩(wěn),葉菜類和根莖類單產與總產相關關系密切,相關系數分別為0.6535和0.7355。2010年與2007年相比,蔬菜總產量增加10.97萬t,年增長率5.7%。同期葉菜類和根莖類單產分別增加72kg和612kg,年增長率為1.9%和7.5%??梢?,蔬菜單產是影響蔬菜總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根莖類單產則是蔬菜種類中影響最為突出的一種。如果從廈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優(yōu)良的蔬菜傳統(tǒng)種植習慣,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應用等方面情況看,廈門市蔬菜生產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圖2 廈門市2010年各類蔬菜比重
分析結果表明,廈門市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占有量低,2010年人均耕地僅為0.012hm2,明顯低于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積(0.037hm2)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線(0.053 hm2),是福建省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區(qū)域;蔬菜單產平均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蔬菜播種面積對蔬菜總產量具有極強的約束力;“十一五”期間耕地面積遞減率為3.8%,人口增長率為2.9%,人地矛盾更加尖銳,耕地負荷越來越重。從耕地面積遞減和人口增長來看,耕地問題已明顯成為制約蔬菜生產的主要瓶頸,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4.1制定更為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6]。必須制定更為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把蔬菜產業(yè)用地列入新的用地總體規(guī)劃,確定蔬菜耕地保有量,制定地方法規(guī)將其確定下來,確立蔬菜用地的永久合法保護地位,不受隨意干擾而被其他建設項目擠占,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力度。
4.2加強高標準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
近十幾年來,蔬菜耕地一再被征用,種植耕地臨時性強,生產者對設施建設不敢投入。造成部分生產基地的排水、道路、棚室等設施建設薄弱??购?、抗?jié)?、抗臺風能力差,影響產量、影響質量。為此,要在制定更為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確立蔬菜用地的永久合法保護地位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生產條件。
4.3適度調整蔬菜種植結構
立足都市型蔬菜生產發(fā)展實際,充分發(fā)揮自然地理環(huán)境及栽培特點,繼續(xù)發(fā)展蔬菜產業(yè),結合本地區(qū)居民的消費習慣,適度調整種植品種,以滿足本地居民消費需求。
4.4優(yōu)化蔬菜生產區(qū)域布局
鑒于耕地資源相對數量的減少和蔬菜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有必要依照耕地資源的空間分布和蔬菜生產潛力[7],在翔安、同安、集美3個生產潛力大的行政區(qū)設立市級蔬菜生產功能區(qū)。同安區(qū)以瓜類、豆類和茄果類為主;翔安區(qū)以根菜類和蔥蒜類為主;集美區(qū)以葉菜類、毛豆和仙景檳榔芋為主。伴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把原海滄區(qū)以小白菜、空心菜、菠菜和木耳菜等葉菜類為主的種植任務逐步分解到同安區(qū)和翔安區(qū)。切實提高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tǒng)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R].國辦發(fā)〔2010〕18號,2010.
[2]廈門市人民政府. 廈門市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2006~2020年)[R].國函[2012]137號,2012.
[3]唐南奇,邢世和.福建省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4):20-24.
[4]楊麗萍,郭洪海,袁奎明,等.山東省糧食生產與耕地動態(tài)變化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區(qū)劃,2007,28(4): 9-12.
[5]葉長盛,董玉祥.廣州市耕地數量與產業(yè)結構變化的關系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區(qū)劃,2007,28(2):20-23.
[6]曹銀貴,王靜,劉愛霞,等.基于BP神經網絡的三峽庫區(qū)開縣耕地面積預測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區(qū)劃,2007,28(4):30-34.
[7]馬永歡,牛文元.基于糧食安全的中國糧食需求預測與耕地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3):11-16.
(責任編輯:楊小萍)
ResearchondynamicchangeofcultivatedlandandvegetableproductioninXiamen
YANG Rui-ming1, WANG Ke-quan1, LIN Chun-huang2, LIU Jin-zhang1, XU Qing-yun1, CAI Shao-xin3
(1.XiamenAgricultureResourcesandRegionalizationOffice361012;2.XiamenAgriculturalProductsQualityandSafetyInspectionandTestingCenter;3.XiamenAnimalHealthSupervisionInstitute)
Based on the economic, social statistical and investigative data in 1996to 2010in Xiamen City,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vegetables cultivation area, unit area yield of vegetables which caused variation of total vegetables production, were correlatively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improving production and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vegetables were put forward, i.e. to establish more effective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vegetable base, to suitably adjust the vegetable planting structure,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Vegetable producti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owing area; correlation analysis
2013-08-26
楊瑞銘,男,1952年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