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從小沒接觸過美術(shù)的家長,對紙筆都有著敬畏之心。
有時候看到家長讓孩子捏著筆對著白紙:“寶寶你畫畫吧?!碑?dāng)孩子回答 “我不會”時,家長往往神色尷尬,心里想著:“糟了!我也不會啊?!睔夥找幌伦泳徒┑袅耍@樣的情形發(fā)生幾次,家長心里就更沒底了:要么干脆放棄,要么就著急著遍訪名師。
如果你是這種“白紙型”家長,不妨淡定點,要給孩子藝術(shù)啟蒙,你最好先放下自己對藝術(shù)的害怕。面對白紙,一起來更精彩,“帶領(lǐng)”永遠(yuǎn)比推孩子出去管用。
看著看著就會了
讓孩子有機會看到畫家畫畫,爸媽畫畫,小哥哥小姐姐畫畫;帶孩子去看古人作品、當(dāng)代作品、商業(yè)美術(shù)、建筑藝術(shù);勇敢地討論博物館里的展品,喜歡還是不喜歡、好看還是不好看;熟悉的繪本,觀察一下是水彩還是彩鉛畫的。
去美術(shù)館博物館時間不宜太長,要讓孩子覺得看畫很放松、很享受;不要講太多教科書內(nèi)容或逼孩子聽導(dǎo)覽——他們肯睜開眼睛,足矣。
對藝術(shù)的尊重,往往體現(xiàn)在細(xì)節(jié)。家里只掛婚紗照、從來不掛圖畫的父母,不大可能培養(yǎng)有審美敏感的孩子。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
每種筆都是不一樣的,蠟筆、油畫棒、水彩筆、手指畫顏料、粉筆、水彩、水粉、印泥……除了普通紙,特種紙、木板、地面、廢舊材料,什么都可以作為原料用來創(chuàng)作。體驗過的繪畫材料越多,孩子面對材料的時候就越自信。
孩子小的時候,不宜用硬筆,他們手指力量不夠,愛用手掌捏筆,如果總是用硬筆,到了正經(jīng)寫字的時候,往往需要糾正握筆姿勢。兩三歲時候畫畫,以蠟筆、毛筆最好,手指不用費力,成品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也興趣大增。
讓兩三歲的他們乖乖洗筆不大可能,不妨給他們一大把不同顏色的筆,不提供顏料;等到五歲左右,對顏色比較敏感,也能理解顏色關(guān)系時,再提供顏料讓孩子隨意玩玩調(diào)色,玩顏料加水,玩潑灑甩沾印,各種玩,目的是讓孩子親近顏料。
一邊自嘲,一邊鼓勵
每個家長都應(yīng)該是孩子的啦啦隊,但不能夸得過泛。如果隨便說“我覺得很像啊”,對于聰明又敏感的孩子來講沒意義,因為他們覺得根本就不像嘛。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拿自己作為比較對象,通過自嘲來鼓勵孩子:“哎喲,比我小時候畫得好多了,我小時候有次畫雞都忘了畫腳。”或者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出自己的感受:“雖然不大像,但是我很喜歡這顏色?!?/p>
和他們一起玩,偶爾推一把
畫畫本身是很開心的,隨便畫隨便折騰,哪個孩子不愛啊!可總是瞎折騰,或是內(nèi)容沒有變化,孩子的興趣也就沒了。兒童天生需要不斷有新的刺激,我們可以視乎他們的能力,偷偷推一小把。
女兒兩歲多時,我們就經(jīng)常一起畫畫,我畫雨傘她畫雨滴,我畫貓她畫毛線團,有目的有分工地畫畫,讓孩子有更多成就感,她總是很自豪地告訴別人:“這畫是我和媽媽合作的!”
別的專家建議,不要去干涉孩子,讓孩子自由發(fā)揮;我在實際操作中卻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的觀察、體驗不夠多,家長沒有及時鼓勵的話,孩子的自由發(fā)揮很快就會變得無趣,孩子不喜歡了,家長也感到沮喪,甚至判斷自己孩子沒有藝術(shù)天分。
尤其是對于面對白紙就緊張的家長來說,“不干涉”基本就意味著放棄了,不僅沒能為孩子拓寬視野,反而將自己變成一堵墻,橫在孩子面前。
郝燕: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xué),曾在娛樂圈幕后工作多年。2004年生育女兒以后做全職媽媽多年,于2012年復(fù)出創(chuàng)辦稚得其樂工作室,作為出品人和制作人,專門制作親子活動和適合全家觀看的演出。舉辦過《動物的狂歡親子音樂會》《冬天的奇跡》《漫游世界》等適合低幼孩子的古典音樂會,以及小劇場兒童劇《原來如此的故事》,著有《玩是最好的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