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根據(jù)已經(jīng)公開的權威信息,“依法治國”將成為此次全會的核心議題。
依法治國作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綱領性口號,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此次再次隆重推出,民眾雖普遍認為,在當前反腐的大氣候下,這有著加強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的濃厚意味,但完整地理解依法治國的全部含義,顯然涉及我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延續(xù)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基調,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經(jīng)濟建設仍然是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的中心任務,依法治國原則的全面踐行,有利于打造一個規(guī)范運行的市場經(jīng)濟,能夠廓清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有利于厘清官商關系,有利于構建一個健康有序的官商生態(tài),這本身就有著反腐的溢出效應。
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史表明,在以成文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下,如何通過法治建設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始終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求解的命題。
因為改革開放意味著對舊有體制的突破,也是對既有的利益格局的調整。官與民、利益集團與大眾、中央與地方,如何在依法治國的原則下,賦予市場經(jīng)濟中的各相關利益主體以平等的司法權,構建一個能讓各利益相關方充分公平博弈的法治平臺,以及一個能及時體認利益格局變化的彈性的法律體系,更為重要。
不可否認,過去十多年中,民眾類似的維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維穩(wěn)”話語所扭曲,本來應該在法律范疇內通過談判或司法程序加以解決的問題,在很多情形下卻被異化為“維穩(wěn)”對象,結果在一些地區(qū),官民矛盾勢同水火,司法獨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對此,習近平在今年4月25日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好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對各類社會矛盾,要引導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huán)境。
一些地區(qū)的案例和事實表明,民意被打壓的結果,是一些黨政官員更加膽大妄為,推進征地拆遷等涉及城鄉(xiāng)民眾根本經(jīng)濟利益行為的力度也更大,改革和發(fā)展的正當性也因此加速流失,從而為民粹主義的生長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上述情形的出現(xiàn),固然和個別“大老虎”長期盤踞政法領域的重要崗位有很大關系,但和黨員干部隊伍中普遍存在的法治觀念淡漠不無關系。因此在當前,對黨員干部隊伍的法治觀念教育十分重要,這是依法治國能夠真正踐行的基本保證。
隨著經(jīng)濟領域改革進入新的攻堅階段,相關利益調整在所難免,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huán)境,是推進經(jīng)濟領域改革深化的重要制度保證。
除了經(jīng)濟利益關系的調整外,我國社會政治生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必然也涉及各種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各種利益團體的協(xié)商與博弈,如何構建合適的法治框架,既預留足夠的探索試驗空間,又能保障過程的平穩(wěn)有序,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對此,習近平在今年2月28日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也就是說,堅持按照這樣的路徑推進法治和改革,才能實現(xiàn)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
大國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面對彌漫于中國社會的焦慮感和社會階層間潛在的對立,最有力的化解之道是讓人們的生活更有法度,更有可預期性,讓各利益主體在一個共同的透明的法治空間內凝聚共識,化解分歧,攜手共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