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梅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歷史課堂也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客觀上講,確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我們知道傳統(tǒng)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師退位學生登臺的大革命中,學生還真的力不從心,自主能力顯現(xiàn)不出來,從而導致教學秩序混亂。課堂教學改革貌似轟轟烈烈,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在原來的模式上打轉轉,形異而神似,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模式在短時間根本扭轉不過來,學生也就形成了對教師的強烈依賴,此外還有一點就是教師習慣成自然,包辦教學司空見慣,即便改革也是走走過場,趕趕時髦,還有的顧此失彼,沒有讓學生得到真正的解放,自主學習的能力依舊沒有得到全面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得不到根除。我在自己的改革教學生涯中也歷經(jīng)了曲折和反復,從實踐中也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我認為要想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發(fā)揮主體作用,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深挖細掘
歷史教學不應該停留在教師講重點,學生背重點,最后考重點的三部曲上,所謂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應該包括對重點知識的挖掘。還要做好學科內(nèi)知識的橫縱聯(lián)系,然后就是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與應用。學生能力要想得以強化這個步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整合聯(lián)系,就談不上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也就談不上能力的提高。
1.注意挖掘教材上的隱性知識。歷史教材上所安排的文字資料和相關圖標等,當然直接反映相關部分的主題所在,這些都是顯性知識,不過顯性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其引申的其他主題,這就是所謂的隱性知識,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找出言外之意,聞出弦外之音,盡量要對這些知識進行再挖掘,并適當拓展延伸,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順利遷移。比如,在1865年的時候,美國曾經(jīng)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這個地方就存在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從顯性知識的意義上講,旨在告訴學生這是美國在搞領土擴張,而隱性知識則指俄國在此之前是一個地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歷史教材上類似的隱藏性知識不在少數(shù),這些題材就可以作為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的優(yōu)秀載體。
2.深挖細掘,掌握歷史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首先,要學會探索歷史原因,歷史原因主要包括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幾種。其次,要善于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方面對原因進行探索和分析。最后,要從表象入手,進而深入到對事物本質和屬性的探索,找到最為本質的含義。在做到上述幾方面之后,綜合各種因素,便可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在。比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革命之所以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主要原因在于革命黨人的退讓和妥協(xié),根本原因則在于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這便是對辛亥革命做了深入系統(tǒng)的挖掘,找出了本質,規(guī)律性的知識也就躍然紙上、水落石出了。
3.要注重把學科內(nèi)的知識做到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歷史知識既有單一知識又有復合型知識,學生經(jīng)過學習以后也必須具備對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對歷史學科掌握更透徹,建構的知識體系更系統(tǒng),也是選拔考試的重點和關鍵所在,所以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應編制知識網(wǎng)絡,讓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來學習歷史,做到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有對比有綜合,不是把知識孤立起來,而應該做到統(tǒng)觀。從橫向聯(lián)系上講,可以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區(qū)域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歷史事物之間加以聯(lián)系,進而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從縱向聯(lián)系的意義上講,可以立足于同一個專題所屬的各個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nèi)容進行綜合,有什么關系,有什么異同,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影響,從這些方面加以分析和總結,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
二、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人才不光是自己儲備了多少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體現(xiàn)在運用知識上,即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在常規(guī)情況下解決綜合性試題是檢測學生的最為普遍的手段。另一個方面那就是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問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社會中實實在在的問題,還可以是個人的生活問題,能夠做到這也就真正實現(xiàn)了歷史學科的終極體現(xiàn),也實現(xiàn)了歷史和人文的高度結合。
1.將歷史知識學以致用,靈活解決一些練習題和常見試題。當前還沒有一種更為合理的手段來代替考試,要想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只能通過考試來實現(xiàn),考試是重要手段,夸張點說成是唯一手段也不為過,所以說能不能掌握答題技巧,也是制約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想培養(yǎng)好學生相關能力和素養(yǎng),必須對各種題型進行科學的指導和有效的練習,還要輔助必需的測試,先考試,再講評,然后讓學生修改試卷,反思得失,再輔助以相關練習,學生才能弄清自己的知識盲區(qū),明白軟肋和易錯點。通過訓練,錯題可以糾正,還可舉一反三,遇到類似題目也能駕輕就熟,進而適應千變?nèi)f化的試題,贏得考試。
2.針對學習結果展開分析和評價。每當經(jīng)過一次測驗或者考試,教師千萬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做到不點評不放過,不分析不過關。不過很多情況下,由于時間所限,一些簡單的試題,如果學生力所能及,也不妨讓學生對照答案,進行自我批改,但教師絕對不能省略分析的步驟。學生之間展開自評和互評,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容易理解命題思路,掌握命題規(guī)律,當然參考標準答案也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明確答題要求,掌握基本的答題要領。這個過程看似是教師放手,實際上學生同樣可以受益匪淺,學生當然可以主動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長處,針對自己的失誤,非常明了,也有利于學生追根溯源,知道哪里錯誤,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哪些技巧還欠缺,常言說知不足而后反,這個時候正是學生總結教訓和積累經(jīng)驗的大好時機,更加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3.將知識運用到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古有明訓: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科的一個最終價值也就在于經(jīng)過學習歷史之后,讓學生能夠用科學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用歷史的智慧處理問題,從而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并預知未來。所以一定要做到學以致用,既要充電又要放電,光學習歷史知識,而不能進行運用也是不可取的。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能單方面由教師解放學生來實現(xiàn),而應該讓學生主動解放自己。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必須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全面系統(tǒng)地提升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一定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學這個互動過程,讓學生都能獲得長足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