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和
回顧2013年,本土影片可謂喜憂“兩重天”。這一年里,中國影片票房歷史性地達到217億元,許多國產(chǎn)片都相繼邁過5億元票房大關。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乎所有“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話題影片”?!盃€片”當?shù)?,跟風模仿以及圈錢、投機心理等,讓這一產(chǎn)業(yè)在光鮮外表下充滿挑戰(zhàn)性和不確定性。
有關專家總結發(fā)現(xiàn),許多高票房影片,要么是用錢“燒”出來的,要么是通過依傍中影集團等大樹,或者私下與院線簽署合作協(xié)議等,取得“私人訂制”的“霸王排片”。被觀眾評為“刷新爛片底線”的《富春山居圖》,在與3個投資方簽約時,甚至連劇本都沒寫,但關于影片的整套的市場運營策劃卻早已開始,僅營銷推廣費用就達數(shù)千萬元?!缎r代》上映時,在北京、天津多家影院全天僅排映《小時代》一部影片。質疑聲越多、罵聲越烈,吸金速度越快。
有人說,影片是用來讓自己思念或讓自己放縱的,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具有強烈的、不知不覺的感化人、塑造人和拯救人的功用。正如馮小剛解釋的那樣:“此刻該是我們回歸電影本體的時候了。導演協(xié)會的表彰不應該是自娛自樂、皆大歡喜的,中國電影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應該樹立一個需要大家努力踮起腳尖才能達到的標準?!比绱?,我們就不得不警惕:如果讓壞的影片肆意污染了我們的靈魂,那么,我們將會面臨著怎樣的精神災難,也就不難想象了。
恩格斯說得好:“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識別東西遠勝于鷹。狗比人具有銳敏得多的嗅覺,但是它不能辨別在人看來是各種東西的特定標志的氣味的百分之一?!痹谫即蟮闹袊袌?,只要影片商懂得包裝和忽悠,獲取高票房或許已不再是件難事。但影片還是一種文化產(chǎn)品,說到底不只為了賺錢,它還應該是商業(yè)元素與藝術價值的結合,是啟迪心靈的誠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