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歷史轉(zhuǎn)折中的鄧小平》中,虛構(gòu)了主人公夏建國和田源為了排演話劇《驚雷》,到上??丛拕 队跓o聲處》,并在后臺見到了編劇宗福先。本報邀請宗福先回顧話劇《于無聲處》當年真實的創(chuàng)作和走紅過程,給歷史作個注腳。至于電視劇中讓《于無聲處》變《驚雷》,是否妥當,讀者諸君可見仁見智。
宗福先
坐在過山車上的《于無聲處》
其實,36年前的那一聲“驚雷”,第一個被嚇到的,是我自己。因為僅僅二十天,我就從一個最最底層的小工人,飛升到了被伙伴們調(diào)侃成“跟西哈努克齊名的中國電視新聞明星”。最要命的是我一直沒弄明白這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你坐過山車,總得有副安全帶吧?總得讓你手里抓住點什么東西吧?裸轉(zhuǎn),那是什么滋味?
一切變化都從1978年10月28日開始。那時,我們上海工人文化宮業(yè)余話劇隊的四幕話劇《于無聲處》已經(jīng)演了一個多月了,在文藝界和觀眾中口碑不錯,門庭若市,一票難求。來看戲的有黃佐臨、吳仞之、朱端鈞、袁雪芬、吳強、茹志鵑、邵濱孫、筱文艷……戲受到觀眾喜愛和老師們褒獎,這讓我有一種簡單而飽滿的幸福感。
10月28日,不對了?!段膮R報》開始連載三天發(fā)表劇本,這倒是兩天前報社領(lǐng)導(dǎo)告訴過我的。但是頭版出現(xiàn)大標題:“《于無聲處》響起時代最強音”,回頭一看,《解放日報》頭版也是一條大標題:“《于無聲處》轟動上海文藝界”。我心里真是“咯噔”一下。
另外,我們的戲今天突然從簡陋的小劇場換到上海友誼電影院演出??扉_演我才知道,是市委書記王一平、韓哲一陪同胡喬木同志前來看戲。演完了他握著我的手說:這個劇本寫得很好。
11月初,文化部副部長劉復(fù)之特地從北京趕來上??磻?,上臺接見我們第一句話就說:怎么樣,到北京來演吧?文化部邀請你們進京公演!臺上一片歡騰!
11月3日、4日、5日新華社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紛紛發(fā)表了關(guān)于《于無聲處》演出的消息。
11月7日,中央電視臺破天荒地第一次要求上海電視臺向全國實況轉(zhuǎn)播我們的演出。演出就在上海電視臺的演播廳,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彭沖現(xiàn)場觀看了演出并接見了我們。
在演出前,我和導(dǎo)演蘇樂慈被通知要端坐在指定位置,說實況轉(zhuǎn)播話劇以前,將首先向全國電視觀眾播出我們兩個人的形象。電視臺導(dǎo)演說,這是中央電視臺特別要求的。
聚光燈亮了,對準了我……那個年代,沒有錄像機、沒有回看,影像資料也早已遺失,我永遠沒有機會看看當時這位“作者”的嘴臉了。但是,我知道當時的自己,腦子里一片空白。
那天夜里,下來以后我對已經(jīng)成為朋友的周玉明說:我害怕,我怕《于無聲處》成為樣板戲,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樣板戲絕無好下場;我怕自己成為暴發(fā)戶,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暴發(fā)戶絕無好下場。周玉明寫了內(nèi)參,有領(lǐng)導(dǎo)表揚我冷靜,其實我是冷靜不下來,完全看不清是怎么回事。
也是在那些天里,全國天南地北來了二十多個省市的不計其數(shù)的藝術(shù)團體觀摩演出,還來了許多位著名的作家藝術(shù)家看演出,如李準、田華、徐曉鐘、夏淳……常香玉老師給我寫信,要我答應(yīng)她把《于無聲處》改成豫劇,我受寵若驚,趕忙答應(yīng)。
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也來到上海,跟著我們拍紀錄片。據(jù)說,因為用的是膠片,現(xiàn)在《于無聲處》舞臺演出的影像資料只有他們有了,論分鐘賣,很貴。2008年他們一位編導(dǎo)要我配合他們做節(jié)目,我要求復(fù)制一點資料自己保存,保證不提供給任何單位使用,這位編導(dǎo)同意了。但是最后還是說:領(lǐng)導(dǎo)講,你要,也得花錢買。我哪兒買得起啊。
11月13日,我們劇組登上了北上的列車。14日中午,北京火車站,首都文藝界二百多位前輩與朋友們夾道歡迎,隊伍中有吳雪、金山、趙尋、阿甲……記得有一份報紙列出的歡迎名單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于是之。他們與我們熱情握手擁抱,搶著幫我們拿行李,一路簇擁著我們這些最最普通的青年工人……
到了住處便有人告訴我,我最崇敬的老師曹禺,正在他的寓所里等我。那晚曹禺老師和我促膝長談,整整兩個鐘頭。曹禺老師詳細地詢問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我一再說是學(xué)習(xí)了老師的創(chuàng)作技巧,曹禺老師則一再說: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劇本來自生活。你這個劇本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敢說話、說真話,說出了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拔母铩蔽覀兇蠹叶冀?jīng)歷過來的,為什么這些話由你一個工人先說出來了?可見禁區(qū)難以打破,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11月16日,《于無聲處》要在北京首演,我們正在劇場走臺,一個記者陪著一位瘦高個子的青年走到我們當中介紹:這位是韓志雄。我一下子跳起來:這不是大名鼎鼎的天安門英雄么?韓志雄舉起手里的報紙大聲說:天安門事件平反了!果然,他帶來的當天的《人民日報》上頭版頭條大標題《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當時大家全都跳了起來:我們一切一切的辛苦與努力,不都是為了這一天么!而這天同在《人民日報》頭版的,是一篇“本報評論員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評話劇》,罕見地長達一萬六千字,好幾個版面。還是這天的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曹禺老師的評論文章《一聲驚雷》。
晚上,文化部、全國總工會為《于無聲處》舉行了首演儀式,蘇振華、倪志福兩位政治局委員出席,除中宣部長張平化、文化部長黃鎮(zhèn)、全國總工會負責(zé)人外,出席的北京文藝界泰斗們有周揚、曹禺、賀敬之、周巍峙、林默涵、馮牧、劉白羽、趙尋、張光年、李伯釗、周恒、金山、張庚、肖甲、阿甲、鳳子、歐陽山尊……而我這個年輕的工人業(yè)余作者就坐在所有這些人的最最中間,左邊是蘇振華,右邊是倪志福。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我始終不自覺地縮小自己的身形,我的理智與感情都告訴自己:宗福先,你怎么敢坐在這個位子上!
演出前,吳雪同志上臺致辭:在今天,上海《于無聲處》劇組在北京首演的大喜的日子里,我們迎來了特大喜訊——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事件!
全場歡騰跳躍,整個劇場就像一個狂歡節(jié)!
我突然想到:這一切,難道真的全都是巧合?!
11月17日,我們劇組全體來到天安門廣場。這是一場遲來的儀式。我們早就該來。面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我們悼念周總理、我們朗誦犀利的天安門詩抄……
11月19日,劇組來到了中央工作會議現(xiàn)場——京西賓館演出。對于我們這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因為還沒去,便對我們宣布了許多條紀律,說明這是一場重要的內(nèi)部演出,不登報、不上臺、不照相,我們也不能隨意走動。演出前方毅、彭沖兩位政治局委員來到后臺看望我們,要我們解放思想,大膽演。演出后鄧穎超同志打電話來說:演員的嗓子都啞了,北京干燥,要多給他們吃水果。從第二天開始,我們每人每天發(fā)一斤水果。后來,中宣部、中央文獻研究室等部門制作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偉大的歷程》披露:那天晚上,210多位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領(lǐng)導(dǎo)同志觀看了《于無聲處》。
二十天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后來,我才逐漸知道在這二十天里面圍繞著《于無聲處》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當代中國研究所張金才同志采訪胡喬木當時的秘書、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副院長朱佳木同志以后所寫的文章《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胡喬木調(diào)話劇晉京演出始末》中有一個概要的敘述。
胡喬木同志看到了上?!段膮R報》10月12日周玉明介紹《于無聲處》的通訊,“認為這部話劇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框框,喊出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聲音,值得重視。10月23日中午胡喬木到達上海。在從機場前往賓館的路上,前來迎接的市委宣傳部長車文儀問要安排些什么文娛活動,胡喬木提出能不能看看話劇《于無聲處》?!庇谑蔷陀辛宋仪懊嬲f的10月28日的演出。
“臨近11月10日中央工作會議開幕之際,廣大干部群眾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呼聲愈加高漲。胡喬木感到,此時調(diào)《于無聲處》劇組到北京公演,對天安門事件的平反,對思想解放運動,必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所以,他于10月底回到北京后,即給胡耀邦寫了一封信。胡耀邦非常贊成調(diào)《于無聲處》劇組來京演出。按照他們兩人的意見,文化部和全國總工會向劇組發(fā)出邀請。
“在胡喬木指導(dǎo)和周巍峙等組織下,11月7日,中央電視臺轉(zhuǎn)播了《于無聲處》的演出,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
“事實上,《于無聲處》的演出,已經(jīng)對當時的政治形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11月12日,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發(fā)言,講到了《于無聲處》。陳云在發(fā)言中列舉了6個應(yīng)該由中央考慮并作出決定的比較重大的問題,其中第五個就是天安門事件。他說:關(guān)于天安門事件,現(xiàn)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來了,而且還出了話劇《于無聲處》,中央應(yīng)該肯定這次運動。
“11月14日,劇組抵達北京。就在這一天,經(jīng)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正式通過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決定,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并在次日的《北京日報》上公布。
“11月16日晚,《于無聲處》劇組在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舉行了到京后的首場演出?!@一天的《人民日報》還特意發(fā)表了胡喬木精心指導(dǎo)下寫成的‘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評話劇〈于無聲處〉》。文章指出,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正在這個時候,上?!队跓o聲處》劇組來到北京,為首都人民演出,這是人民力量的勝利。文章對話劇《于無聲處》給予了高度評價。
“《于無聲處》在胡喬木等的倡導(dǎo)下,通過進京演出,電視轉(zhuǎn)播,震撼了整個文壇,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全國各地爭相演出,據(jù)當時的文化部統(tǒng)計,演出此劇的專業(yè)、業(yè)余劇組達2000多個。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的中國,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重要關(guān)頭。《于無聲處》劇組的進京演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思想解放運動,對共和國偉大歷史轉(zhuǎn)折的實現(xiàn)起了促進作用?!?/p>
這最后一段是張金才個人之見,不足為憑。但是在清楚了所有事實真相以后我自己的腦子清醒了起來,心里也踏實了起來。以后的許多年里我一直堅持有兩個《于無聲處》,一個是我們上海工人文化宮業(yè)余話劇隊伙伴們一起創(chuàng)作、排練、演出的一出戲,還挺好看的,受到觀眾、老師們的歡迎與贊揚;而另一個走向北京、走向全國、走上政治舞臺的《于無聲處》,它不屬于我們,而是屬于光榮的1978年,屬于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是大實話。請試著想一想,如果我的劇本不是恰巧寫于1978年呢?
我知道光榮歸于誰,但是我個人也為自己有幸親身經(jīng)歷了國家轉(zhuǎn)折的重大時刻,感到自豪。哪怕一生我只做了這一件事,也沒白活。我夠了。
上海人的《于無聲處》
在北京演出期間,就有人提出疑問:這戲怎么會出在上海?
北京這塊壯烈的“四五運動”的爆發(fā)地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于無聲處》,我說不上來;可是上海為什么出了《于無聲處》,我知道。
首先,上海是“四人幫”的根據(jù)地,是他們控制最嚴的地方。上海也是歷來“管人”的經(jīng)驗最豐富的地方。上海人受他們的壓迫最深。上海人受夠了!
其次,上海人的這種怨恨,沒有宣泄渠道。我們沒有天安門廣場。當然,有了,也未必全都敢去。但是,上海人也是中國人!《于無聲處》的主題思想“人民不會永遠沉默”,我就是從上海人的臉上讀出來的。
第三,上海人特別崇敬“四五英雄”!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一向就“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少有“敢于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但是那些敢于在天安門廣場上毫不畏懼地大聲吶喊,揮淚悼念總理、灑血討伐奸雄的四五英雄們,卻是中國的脊梁骨!面對這些英雄,我們無限崇敬——或許也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如此的英雄舉動的緣故吧,我們很想為他們做些什么——這也是我和我的工人伙伴們創(chuàng)作、排演《于無聲處》的動機之一:謳歌他們,推動四五天安門事件早日平反!
其實,我真是認識一位天安門英雄。
1976年清明節(jié)的第二天,4月6日,我在上海北站對面的一個小旅館里見到一位剛剛從北京天安門廣場下來、直接上火車路過上海的陌生的朋友,當時他和我都還不知道他走后已經(jīng)發(fā)生了“四人幫”殘酷鎮(zhèn)壓的事件。他詳詳細細地告訴我,天安門廣場上這些天每天都有幾百萬人悼念周總理,討伐“江青、張春橋狗男女”!聽他講得如此熱血沸騰,聽他罵得如此大膽徹底,我心驚肉跳,卻又興奮無比:原來恨他們的人不是我一個人??!原來有幾百萬人跟我想的一樣??!真有一種找到了隊伍的感覺!他走后,我一整天跟他一樣熱血沸騰。
但是,第二天晚上七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lián)播節(jié)目宣布:天安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兜頭一盆冰水。
那個夏天,我曾經(jīng)請一位畫家給我畫一幅漆黑的夜中的魯迅。“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碑嫑]有畫成,但是刻在了我的心里。
那時候,我看看街上的老百姓的臉,怎么還是一個個低眉順眼、麻木不仁??!明明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中國老百姓的忍耐精神實在是太好了!
1976年10月我陪母親去爬黃山,山中隔絕六天,音訊全無。出山時車子一個拐彎,陡然只見對面山上掛著大字標語“打倒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我連夜坐車回到上海:以為會大亂的上海平靜如水,大街上許多打倒“四人幫”的大標語、大字報。
第二天,我走到人民廣場和外灘看大字報,看著街上涌動的人群中,上海人臉上那種由衷的笑容,我突然意識到:我錯了,人民不會永遠沉默!
從那一天起,我就決心要寫一個劇本——那時我在上海工人文化宮業(yè)余小戲創(chuàng)作班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三年戲劇創(chuàng)作——我要寫一句話:人民不會永遠沉默;我要寫一件事:偉大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我要寫一個人,一個陌生的朋友,一個在1976年夏天來到上海的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
經(jīng)過一年多的醞釀,1978年5月我大病初愈,病休在家,用三個星期的時間,一口氣寫完了劇本初稿。
后來,有無數(shù)人夸獎我“敢于闖禁區(qū)”的“勇氣”。在外交部、文化部為各國駐華使節(jié)組織的專場演出前的酒會上,也有某國外交官問我:是不是你有親戚在中央工作,他們告訴你天安門事件就要平反了?
其實,我當時就是一個最底層的工人,生產(chǎn)第一線的重體力勞動者,一個月的定糧四十三斤(當時上海普通居民和一般職員、教師是二十六斤)。我的父親“文革”中因為“派遣特務(wù)嫌疑”被批斗、隔離審查、監(jiān)督勞動整整十二年,到我寫完劇本時他還在上海到蘇北的客輪上掃廁所,還沒回家。我母親是退休中學(xué)教師。所以我不但不可能知道“天安門事件就要平反”,連圍繞著天安門事件要不要平反中央發(fā)生的激烈斗爭也不清楚!我只是堅持一個最樸素的想法:悼念周總理有什么罪?反抗“四人幫”有什么罪?“天安門事件”不平反,沒有天理!
至于勇氣,當然是要有一點的,畢竟當時還是“反革命事件”,還沒平反。
但是,僅僅我一個上海人有這種勇氣么?
導(dǎo)演蘇樂慈,是第一個看到并且支持這個劇本的。讀完她就說:我一定要把這個戲排出來,因為它說出了我們大家要說的話!沒有她,這個戲不可能那么快在舞臺上立起來;很可能,從此沒有了《于無聲處》!
演員張孝中等人,看完劇本熱血沸騰,說:這個劇本不排我們排什么?!他們都是廠里的工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啃兩個白饅頭就往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宮趕。我用百度搜索,張孝中的上鋼一廠在吳淞,距離市宮22.4公里;馮廣泉的吳涇化工廠距離市宮19.1公里;施建華的重型機器廠距離市宮33.4公里……請記住,他們是在當年的交通狀況下來回奔波了兩個月!
有一次,張孝中對我說:哥們這么為你賣命,戲要是成功了,你可得請客。我說:成功了,我請你們吃飯;可是要是我“進去了”,你們可得管給我送飯。結(jié)果周圍的演員搶著說:沒問題,我們輪流給你送飯!
當時工人文化宮正在恢復(fù),體制不全,業(yè)余演大戲卻一定要領(lǐng)導(dǎo)批準,結(jié)果是文藝科的副科長蘇興鎬點了頭:你們就排吧。
還有我在熱處理廠的工友們,都非常支持我。我們廠當時的黨支部書記張序敏,還把它推薦給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洪澤。
上??偣敝飨瘡垈娍磻蛞院螅瑘詻Q支持,給予我們很多幫助。后來我們進京演出,她是劇組領(lǐng)隊。
《文匯報》記者周玉明,看了戲興奮地說:我要告訴天下人,你們演了一出好戲!她連夜采訪,奮筆疾書,寫出了通訊《于無聲處聽驚雷》,這是第一篇媒體報道,由此引起了胡喬木同志等有關(guān)方面的注意。以后,她成了我們劇組“一伙的”。
市委宣傳部三位副部長洪澤、江嵐、吳健,審查了我們的戲以后說:這個戲很好!一個字也不要改!就這么演!
《文匯報》總編馬達,看了戲以后激動不已,下決心拿出三天的版面,連載劇本。當時,《文匯報》的全國發(fā)行量可是九十多萬??!這可是把《于無聲處》灑向了全國??!
最后,我一定要說一說的是巴老。當我得知要進京后,有一次說起:這次要是能夠見到曹禺老師就好了。在場有一位作家協(xié)會的彭新琪老師,順口把我這個話告訴了巴老。連她也完全沒想到的是,過兩天巴老給她一個信封,里面卻是他替我寫給曹禺老師的一封親筆推薦信!當我讀到這封信時,真的完全傻了:巴老根本不認識我,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一個業(yè)余作者……到京后第一天晚上我就見到了曹禺老師,恭恭敬敬地遞上了巴老的親筆信。事后我卻后悔了,我怎么沒有想到把這封信抄下來呢?兩年前,在搬家的時候,巴老的女兒李小林卻突然找到了當年巴老為我寫的那封信的草稿——這信巴老還寫草稿!還保存得好好的!巴老的信的全文如下:
家寶:
介紹宗福先同志來看你。他是《于無聲處》的作者,這個戲你一定要看看。如果你還有時間,希望你同他談?wù)?。他喜歡你的作品,看來他對你的作品還下過功夫。你同他談?wù)?,對他會有幫助?/p>
祝
好!
巴金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