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1904年8月22日,在中國四川廣安的牌坊村,誕生了一名男嬰,父親鄧紹昌為他取名為鄧希賢。
在川東北這個小村子里,鄧希賢度過了他簡單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那時的中國苦難深重,民不聊生,仁人志士們懷揣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一次又一次與舊世界進行著抗爭。在這樣的大風潮大背景下,年僅16歲的鄧希賢離開了故土,開始走向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廣安,四川東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
在歷史上,廣安是人才輩出之地,漢有名將龐雄,宋有魯國公安丙,明有戶部尚書王德完,清有名將李準。
三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廣安保存下了豐富的人文史料。
三千多年的風雨變換,廣安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三千多年的精神傳承,這座古城的人們有一股敢闖敢拼的勁頭。
當長鏡頭被慢慢拉近時,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三千多年后,歷史的車輪并沒有停住腳步,而愈發(fā)的精彩和傳奇。
百年樹,百年史
2014年,盛夏,我們再一次走進牌坊村,村頭兩棵榕樹相對而立、茂密參天,伸出來的枝丫交錯盤繞。這棵樹有100年的歷史了。
百年的樹齡見證了一個村子的起起伏伏,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潮漲潮落。而百年歷史如渠江水一樣長流不息,帶走了兩岸的沙石和草芥,留下來的注定要被這個時代所銘記。
1904年8月22日,盛夏。在距廣安縣城20里路的協(xié)興牌坊村,一聲嬰兒的啼哭打破了村子的寧靜,這名鄧家男嬰的出生對于這個三代單傳的家族來講意義重大,讓這個家族似乎看到了一線希望。
鄧家希望這個男嬰將來能夠像先祖一樣光耀門楣,建功立業(yè),于是給他取名為鄧先圣,后來由于私塾老師說這個名字對于祖先略顯不敬,于是又給他取了學名鄧希賢,這個名字他用了18年。
翠竹深深,涼風習習,鄧小平的童年伴隨著三合院外一枯一榮的竹林一年一年地度過,三合院后來被人們稱為鄧家老院子。三合院由鄧小平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相繼建成,幼年的鄧小平就生活在這和睦的大家庭里。
繼承著祖上敢拼敢闖的精神和這座古城千年來積淀而成的溫潤氣質(zhì),鄧小平從小就性格鮮明、不拘傳統(tǒng)、樂于助人。
從私塾到新式學堂
1910年,剛滿6歲的鄧小平進入了附近翰林院子發(fā)蒙讀私塾,開始了他的學生生涯。蒙童的功課主要是讀書寫字,教材是《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以識字為主的啟蒙讀物。鄉(xiāng)間私塾以其特有的靈活性和鄉(xiāng)土適應性,成為那個時代鄉(xiāng)村兒童接受教育的首選,三代單傳的鄧家堅信只有讀書才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
一年后,鄧小平離開私塾,進入了協(xié)興場首創(chuàng)的北山小學堂讀書,開始接受新式教育。
原北山小學堂位于協(xié)興鎮(zhèn)老街,距離牌坊村5華里。行走在協(xié)興老街,兩邊古老的街房相互偎依,古樸的梁、柱、礎(chǔ)、片片小青瓦,顯露出清末民初的建筑風格。無論作為交通要道的協(xié)興場如何發(fā)展變化,這條老街始終保留著當初的原汁原味。
走進這所由鄧小平父親鄧紹昌和幾名開明紳士于1909年共同創(chuàng)辦的北山小學堂,學堂的原貌依然保留。青石板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學堂,雖然早已成為了供人們觀瞻的紀念堂,但風貌猶存,身處學堂間,耳旁依稀還能聽到學童們朗朗的讀書聲。
據(jù)當?shù)乩先酥v,少年時代的鄧小平讀書十分勤奮用功,在北山小學堂學習的四年時間里,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幾天課外,從未曠過一天課,無論酷暑,還是寒冬;不管刮風,還是下雨,從未影響他去上學。
離鄉(xiāng),人生的另一條路
在家鄉(xiāng)的這些年,鄧小平從孩童變成了少年,家鄉(xiāng)的平靜安寧讓鄧小平過得充實而愉快,而那時的中國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
從廣安到重慶,水路漫長。渠江的水淌了多少年,渠江的纖夫號子喊了多少年,它記錄著這個民族貧困的歷史。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由一批留洋人士倡導的愛國運動達到高潮,由蔡元培、吳玉章倡導的留法勤工儉學班遍布全國,1918年重慶商會會長汪云松在重慶夫子祠開辦了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而當時,鄧小平正在廣安讀中學。
身處重慶的鄧紹昌寫信回老家廣安,讓兒子鄧小平也來重慶參加這個留法預備班。當時,在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廣安已經(jīng)有不少志士仁人決心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求如何救國的答案。鄧紹昌作為愛國開明人士,同樣也期望自己的家族能夠出一位有作為的人物。父親鄧紹昌的主張和母親淡氏的不舍引發(fā)了家里的一場爭論,但最終母親淡氏忍住了不舍,同意了丈夫的決定。
談起當時臨別時的情景,鄧小平的表弟淡文全依然很動情,70多歲的他說自己當時還未出生,并沒有親眼見證,但從長輩們的言談中,他了解到全家人在送別鄧小平的時候,家里給他開了歡送會,因為鄧小平家的條件不是很好,于是淡文全的母親和其他親人都給了鄧小平一些盤纏。
帶著母親的不舍、父親的期盼和親人們的祝福,鄧小平身挎一個小包袱離開了老家踏上了去重慶的船。16歲的鄧小平只是想著外出學點本事,再回到老家振興家業(yè),卻不料這一走再也沒有回來過,而他的人生也在這歷史的起起伏伏中走向了一條新的道路。(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