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蔭
今年是章太炎誕辰145周年,幾代出版人接力30年完成的《章太炎全集》第一輯已于近期出版。該書編輯出版學術委員會主任許嘉璐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人造花。”
自1959年任教以來,許嘉璐先生的職務跨過好幾個臺階,但老師這個角色,他從未放棄。55年間“有兩次中斷”:一次是“文革”期間,還有一次是在國家語委任職時,因工作實在太忙,暫停了教書,一年后,舍不得,又教上了。他教書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教書是他最大的熱愛。他長期從事訓詁學、古代文化學等學科的教學、研究,被稱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
傳統(tǒng)文化隱伏在血脈中
許嘉璐先生曾說,“文化即是人化,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是民族認同的標記和符號,是民族的根和魂?!?/p>
他強調文化基因,是因為不管是標記還是符號、是根還是魂,這里頭都蘊藏著我們文化的特質,而所謂特質就是獨有的。傳統(tǒng)文化隱伏在我們的血脈中,丟不了。
中華文化五千年傳承不斷,如果從有文字記載的殷商追溯起來,可以發(fā)現(xiàn),真正陪伴我們至今的文化是在農耕時期形成的,那個階段,人們對天地人的觀察最為直接、最為細致。在此前的游牧時期,人們不斷遷徙,父母與子女之間少有傳承;在此后的工業(yè)時期,人們天沒亮就出門,天黑才回家,生產技能和工具都是工廠里的,跟家庭的關系疏離了。只有在農耕社會,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們必須聚居合力,家庭必須傳承有序。在那個時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形成了尊天、重地、敬人的文化。
他還提到唐裝其實是清裝,是“唐人”傳統(tǒng)中距今最近而又適合現(xiàn)在穿的,穿唐裝反映了一種審美取向,折射了對傳統(tǒng)的思念和喜愛;誦經,是認識、弘揚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的起始,主要的是領會之后的“行”和內化。要把握文化的特質,就需將文化條理化。
對于文化的分層問題,他提出分為三層:表層文化,是人們在物質生活上所體現(xiàn)出的好惡、取舍,主要是圍繞著衣食住行問題;中層文化,是指風俗禮儀、文學藝術、學術宗教、制度法律等,但不能稱為制度文化,因為制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說風俗是一種無言的制度,禮儀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那么文學、學術都與制度無關。最后一層就是底層文化,也是最核心的,是指人生觀或者說價值觀、道德觀或者叫倫理觀、世界觀和審美觀。
中華文化核心之核心是道德,即“內心”生活。中華傳統(tǒng)道德,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系統(tǒng)細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傳統(tǒng)文化要活在人心里
許嘉璐4歲開始讀《千家詩》,5歲上學,9歲讀《古文觀止》。他現(xiàn)在都還能把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背下來。后來,他跟隨陸宗達先生學習語言文字學,牢牢記住了他的老師黃侃先生講的八個字“刻苦為人,殷勤傳學”,把它當成自己做人的原則和信念。
他認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是擺設,不是只供學者研究的對象,而是養(yǎng)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yǎng)。如果一種文化產品只存在于博物館中,一種文藝形式只存在于舞臺上,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它們已經死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傳統(tǒng)文化只存在于學者的書齋里或是研討會上,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它已經死亡。文化應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
中華文化在不斷變化,變中有不變,變的是中層和表層,不變的是底層。我們的文化基因在底層,如何去喚醒?這是一個要放在國家命運的層面去思考的問題。他思考到,首先不能離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不能一群人關在一個屋子里拍腦袋憑空想出什么法子來,那是人造花,活不了,也不能掐來別的國家的花插到我們的土地上,它只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萌生。任何時代的文化都不可能憑空新造,只能在原有基礎上轉換、創(chuàng)新、淘汰。
中國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是智慧的貢獻,文化基因的喚醒,其實就是講文化復興和傳承的問題。現(xiàn)在,整個世界都在反思,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到底該怎么走?是我們共同需要思考的?,F(xiàn)在中國已經迎來了國學的春天,但離它真正蓬勃發(fā)展至少還需要50年。他自言沒有孔子那樣的才能,但會盡力做出自己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