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草海流域3種優(yōu)勢樹種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水文特征

2014-09-21 09:41張建利嚴令斌喻理飛蔡國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14年6期
關鍵詞:草海歷程顯著性

張建利, 嚴令斌, 喻理飛, 吳 華,3, 蔡國俊

(1.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陽 550025; 2.貴州科學院貴州山地資源研究所, 貴陽 550001; 3.開陽縣生態(tài)文明建設局, 貴陽 550300)

草海流域3種優(yōu)勢樹種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水文特征

張建利1,2, 嚴令斌1, 喻理飛1, 吳 華1,3, 蔡國俊1

(1.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陽 550025; 2.貴州科學院貴州山地資源研究所, 貴陽 550001; 3.開陽縣生態(tài)文明建設局, 貴陽 550300)

采用凋落物分解網(wǎng)袋法對草海濕地流域森林優(yōu)勢植物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榿木(Alnuscremastogyne)和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凋落物葉分解特性展開研究,揭示凋落物葉分解過程中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及凋落物持水率規(guī)律等。結果表明:(1) 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隨分解時間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趨勢。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在分解歷程中存在極顯著性差異(青岡:F=213.79,P<0.01;榿木:F=77.53,P<0.01;云南松:F=179.12,P<0.01)。(2) 凋落物葉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回歸分析得到凋落物葉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符合對數(shù)函數(shù)方程Rt=a+blnt;凋落物葉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符合冪函數(shù)方程v=at-b。(3) 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隨分解時間的推移,呈逐漸增加趨勢。

優(yōu)勢樹種; 凋落物葉; 水文特征

凋落物作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通過分解作用,將大量有機物質及營養(yǎng)元素歸還到環(huán)境中,分解過程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而且還可以提升土壤肥力[1-2]。森林凋落物層結構疏松,吸水能力和透水性強,一方面,減緩了降雨對地表的擊濺侵蝕,阻滯和分散降水,減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凋落物能夠延緩地表徑流,增加土壤水分下滲,對防止土壤侵蝕和涵養(yǎng)水源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凋落物作為評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能量平衡和發(fā)揮水源涵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受到林學、生態(tài)學、微生物學、土壤學等領域的學者專家所重視[4-8]。目前對于森林凋落物的研究多集中在東北和南方地區(qū)[9-12],主要針對凋落物發(fā)揮水文服務功能、營養(yǎng)物質釋放規(guī)律及凋落物分解率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13-15],但對凋落物分解歷程中的水文特征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選擇草海濕地流域3種優(yōu)勢樹種凋落物葉為研究對象,針對凋落物分解歷程中的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及凋落物持水率特征等問題展開研究,為草海流域森林植物群落水源涵養(yǎng)功能調控及恢復提供科學依據(jù)和理論支持。

1 研究區(qū)域概況

研究區(qū)域位于貴州省威寧縣香爐山鎮(zhèn)(26°50′17.1″—26°50′20.2″E,104°23′44.1″—104°23′44.5″N)。該區(qū)域屬于烏蒙山脈山叢中心,具有云貴高原腹地中少有的天然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16]。局部地形由西、南、東三面高原緩丘合圍而成,北面逐漸降低為湖盆泄水方向。該區(qū)域屬于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過度帶,草海濕地屬長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橫江上洛澤河的上游湖泊,匯集著周圍的雨水及幾條發(fā)源于泉水的短河,具有冬干夏濕,冬暖夏涼的特點,降水集中夏、秋兩季,為濕地補給期,冬季相對干旱,湖水有近4個月的補給,小于蒸發(fā)和流失的凈失水期[17]。草海濕地年均溫10.5℃,年均降水量950.9 mm,無霜期208.6 d,濕地底部海拔2 170 m,1981年恢復水面面積19.8 km2,集水區(qū)域面積120 km2。年匯水量約800萬~900萬m3,目前,平均水深1.35 m,最深2.8 m,濕地特征明顯[18-19]。草海濕地流域森林植物主要以松科(Pinaceae)、殼斗科(Fag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薔薇科(Ros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為主[20]。

2 研究方法

2.1 植物凋落物收集

于2011年11—12月,分別在草海濕地流域范圍內的10個典型森林植物群落樣地中(如表1所示)收集新近凋落但尚未分解的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榿木(Alnuscremastogyne)、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凋落物葉片作為研究對象。將各個收集點采集到的同物種植物凋落物混合均勻,置于65℃烘箱中烘至恒重。采用分析天平將凋落物分裝在20 cm×20 cm(孔徑1 mm×1 mm)分解網(wǎng)袋中,每袋分裝20 g,每種凋落物分裝80袋,共計240袋,小心收放(避免物理破碎),用于凋落物分解觀測。

表1 凋落物采集樣點描述

注:坡向采用象限角表示;坡度采用坡腳表示。

2.2 投放與回收方法

2012年4月初,在9號凋落物采點(26°50′17.1″E,104°23′44.1″N)設置5個分解場(重復),每個分解場中設置6個分解小區(qū),在分解小區(qū)中分別投放每種凋落物16袋,并輕輕掩蓋以防止人為破壞[21]。

分別在凋落物投放后的30,60,90,…,360 d后,分別回收每種凋落物5袋,共計15袋,采用自封袋密封保存,帶回實驗室進行水文特征指標測定。

2.3 統(tǒng)計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軟件進行整理,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Sigma plot 12.0軟件進行繪圖。

2.3.1 凋落物自然持水率 將回收的凋落物網(wǎng)袋帶回實驗室后,去除泥土和植物根系后,采用分析天平稱取其重量,將其置于65℃烘箱內,烘至恒重,稱其重量。

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Rn——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Mi0——第i次凋落物葉取樣鮮重(g);Mi——第i次凋落物葉取樣干重(g)。

2.3.2 凋落物葉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 將回收的凋落物葉置于80℃烘箱,烘干至恒重后裝入分解網(wǎng)袋中(孔徑1mm×1mm),扎好袋口稱重,然后將其分別浸入清水中1/12,1/4,1/2,1,2,4,8,12,24,48h后撈起,靜置待凋落物不再滴水及時稱重(濕重)。

凋落物葉水文特征計算公式[22-23]:

Rlmax=Rmax-Rn

Rsv=0.85Rmax-Rn

式中:Rt——浸水t時間段凋落物葉持水率(%);Mtw——凋落物葉浸水t時間后濕重(g);Md——凋落物葉干重(g);v——凋落物葉持水速率(g/g·h);t——凋落物浸水時間(h);Rmax——凋落物最大持水率(%);M48w——凋落物葉浸水48 h后濕重(g);Rlmax——凋落物最大攔蓄率(%);Rsv——凋落物有效攔蓄率(%);0.85——有效攔蓄系數(shù)。

3 結果與分析

3.1 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特征

對3種不同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自然持水率變化規(guī)律分析如圖1所示。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隨分解時間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同種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自然持水率變化如表2所示。青岡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不同分解時期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213.79;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最高,為170.49%±5.23%,比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增加了53.73%,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為110.90%±4.94%。分解270 d和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分別為63.00%±4.62%,23.80%±1.34%,分別比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降低了63.04%和86.04%。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比分解270 d降低了62.22%。

榿木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不同分解時期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77.53;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最高,為141.29%±4.47%,比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增加了18.58%,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為119.15%±4.43%。分解270 d和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分別為64.95%±8.77%,37.26%±1.40%,分別比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降低了54.03%和73.63%。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比分解270 d降低了42.63%。

圖1 凋落物自然持水率特征

云南松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不同分解時期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79.12;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最高,為151.81%±5.46%,比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增加了15.14%,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為131.85%±5.51%。分解270 d和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分別為54.96%±2.48%,36.92%±2.21%,分別比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降低了63.80%和75.68%。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比分解270 d降低了32.82%。

這一結果表明,不同凋落物葉在分解過程中,其自然持水率變化規(guī)律一致,自然持水率表現(xiàn)出趨同現(xiàn)象。

相同分解時期的不同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分析如表2所示。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大小關系為云南松>榿木>青岡,不同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差異不顯著(F=4.49;P=0.06);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差異顯著(F=8.51;P<0.05);分解27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大小關系為榿木>青岡>云南松,不同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差異不顯著(F=0.81;P=0.49);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大小關系云南松>榿木>青岡,不同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間差異極顯著(F=20.18;P<0.01)。

3.2 凋落物葉持水特征與最大持水率

隨著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性狀發(fā)生改變,其水文特征表現(xiàn)各異,凋落物持水率是評價凋落物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標之一。對3種植物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凋落物葉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通過回歸分析得到凋落物葉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符合對數(shù)函數(shù)關系,擬合方程為Rt=a+blnt,不同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擬合方程如表3所示。對3種不同植物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凋落物葉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通過回歸分析得到凋落物葉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符合冪函數(shù)關系,擬合方程為v=at-b,不同植物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擬合方程如表4所示。

表2 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和最大持水率特征

表3 凋落物持水率與浸水時間擬合方程

對3種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分析如表2所示。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對相同植物凋落物葉不同分解歷程中的最大持水率分析發(fā)現(xiàn)。青岡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最大持水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不同分解時期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0.15;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最高,為322.30%±13.61%,比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增加了36.12%,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為236.77%±11.48%。分解270 d和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分別為253.90%±7.84%,246.33%±15.10%,分別比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降低了21.22%和23.57%。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比分解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降低了2.98%。榿木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最大持水率呈增加趨勢,不同分解時期的最大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8.98;P<0.01)。凋落物葉分解360 d的最大持水率最高,為216.73%±13.61%,比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分別增加了57.43%,11.52%,1.24%,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分別為137.67%±6.73%,193.70%±6.30%,214.07%±12.34%。云南松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變化趨勢不明顯,不同時期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8.98;P<0.01)。凋落物葉分解90 d,180 d,270 d和360 d的最大持水率分別為199.97%±4.34%,248.17%±9.63%,195.73%±4.41%和236.47%±2.60%。

表4 凋落物持水速率與浸水時間擬合方程

相同分解時期的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分析如表2所示。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差異極顯著(F=38.32;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差異極顯著(F=39.30;P<0.01);分解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大小關系為青岡>榿木>云南松,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差異極顯著(F=11.37;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差異不顯著(F=2.42;P=0.17)。

3.3 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

對3種凋落物葉不同分解歷程中的最大攔蓄率分析如表5所示。凋落物葉在分解歷程中的最大攔蓄率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

對同種凋落物葉在不同分解期內的最大攔蓄率分析發(fā)現(xiàn)(表5)。青岡凋落物葉的最大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17.66,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最高,為222.53%±15.78%,分別比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增加了76.79%,46.59%,16.59%。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分別為125.87%±6.66%,151.80%±14.71%,190.87±8.01%。榿木凋落物葉的最大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40.40,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最高,為179.47%±6.72%,分別比分解90 d,180 d,270 d的最大攔蓄率增加了868.49%,242.50%,20.37%。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分別為18.50%±9.45%,52.40%±9.54%,149.10%±21.10%;云南松凋落物葉的最大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62.88,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最高,為199.60±3.90%,分別比分解90 d,180 d,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增加了193.10%,107.12%,41.79%。分解90 d,180 d,270 d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分別為68.10%±3.35%,96.37%±15.03%,179.47%±6.72%。

表5 3種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與有效攔蓄率特征

相同分解時期的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分析如表5所示。分解9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間差異極顯著(F=59.92,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間差異極顯著(F=13.95;P<0.01);分解27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榿木>云南松,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差異不顯著(F=4.06;P=0.08);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不同植物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差異不顯著(F=4.50;P=0.06)。

3.4 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

對3種凋落物葉不同分解歷程中的有效攔蓄率分析如表5所示。凋落物葉在分解歷程中的有效攔蓄率變化趨勢與最大攔蓄率一致,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青岡凋落物葉在不同分解期的有效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26.52,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最高,為185.57%±13.49%。榿木凋落物葉在不同分解期的有效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37.20,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最高,為146.97%±5.74%。云南松凋落物葉在不同分解期的有效攔蓄率差異極顯著(F=76.82,P<0.01),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最高,為164.07%±3.58%。

凋落物葉解90 d的有效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有效攔蓄率間差異極顯著(F=59.21,P<0.01);分解18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有效攔蓄率間差異極顯著(F=11.38,P<0.01);分解27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榿木>云南松,有效攔蓄率間差異不顯著(F=3.45,P=0.10);分解360 d的凋落物葉有效攔蓄率大小關系為青岡>云南松>榿木,有效攔蓄率差間異不顯著(F=4.90,P=0.05)。

4 結 論

通過對草海流域3種優(yōu)勢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的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以及凋落物持水規(guī)律等分析得出:

(1) 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隨分解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凋落物葉自然持水率在分解歷程中存在極顯著性差異(青岡:F=213.79,P<0.01;榿木:F=77.53,P<0.01;云南松:F=179.12;P<0.01)。不同凋落物葉在分解過程中,自然持水率變化規(guī)律一致。

(2) 凋落物葉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持水率(Rt)與浸水時間(t)符合對數(shù)函數(shù)關系Rt=a+blnt;凋落物葉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持水速率(v)與浸水時間(t)符合冪函數(shù)關系v=at-b;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青岡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最大持水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分解180 d最大持水率達到峰值(322.30%±13.61%),之后緩慢降低,不同分解時期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0.15;P<0.01)。榿木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最大持水率呈增加趨勢,分解360 d后的最大持水率為216.73%±6.85%,不同分解時期的最大持水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8.98;P<0.01)。云南松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變化趨勢不明顯,不同時期的凋落物葉最大持水率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F=18.98;P<0.01)。

(2) 凋落物葉在分解歷程中的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3種凋落物葉分解歷程中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分解90 d,18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而分解270 d,360 d的凋落物葉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差異不著(P≥0.05);分解90 d,180 d,360 d的凋落物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均呈青岡>云南松>榿木的趨勢,而分解270 d的凋落物最大攔蓄率、有效攔蓄率均呈青岡>榿木>云南松的趨勢。

[1] Yu S Y, Jian F G, Guang S C et al. Litterfall, nutrient return, and leaf-litter decomposition in four plantations compared with a natural forest in subtropical China[J].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2004,61(5):465-476.

[2] Garcia-Pausas J, Casals P, Romanyà J.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faunal activity in Mediterranean forest soils:efects of N content and the mass layer[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4,36(6):989-997.

[3] 劉效東,喬玉娜,周國逸等.鼎湖山3種不同演替階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林業(yè)科學,2013,49(09):8-15.

[4] 彭少麟,劉強.森林凋落物動態(tài)及其對全球變暖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02,22(9):1534-1544.

[5] 王清奎,汪思龍,于小軍,等.杉木與闊葉樹葉凋落物混合分解對土壤活性有機質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6):1203-1207.

[6] 劉強,彭少麟.植物凋落物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7] 汪思龍,陳楚瑩.森林殘落物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8] 曾鋒,邱治軍,許秀玉.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進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19(1):239-243.

[9] 莫江明,薛璟花,方運霆.鼎湖山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對N沉降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04,24(7):1413-1420.

[10] 魏晶,吳鋼,鄧紅兵.長白山高山凍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功能[J].生態(tài)學報,2004,24(10):2211-2216.

[11] 王洪巖,王文杰,邱嶺,等.興安落葉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機碳儲量隨林分生長的變化差異[J].生態(tài)學報,2012,32(3):833-843.

[12] 曾從盛,張林海,王天鵝,等.閩江河口濕地植物枯落物立枯和倒伏分解主要元素動態(tài)[J].生態(tài)學報,2012,32(20):6289-6299.

[13] 李海濤,于貴瑞,李家永,等.井岡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動態(tài)及磷、鉀釋放速率[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2):233-240.

[14] 葛曉改,曾立雄,黃志霖,等.土壤溫度和水分含量對三峽庫區(qū)馬尾松林凋落物葉分解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2013,49(9):153-157.

[15] 劉瑞鵬,毛子軍,李興歡,等.模擬增溫和不同凋落物基質質量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33(18):5661-5667.

[16] 孔凡翠,楊瑞東,林樹基.從威寧草海的演化分析0.73Ma來貴州威寧地區(qū)喀斯特環(huán)境的演變[J].地球與環(huán)境,2010,38(2):138-145.

[17] 郭媛,林昌虎,何騰兵,等.草海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保護對策[J].貴州科學,2011,29(6):26-30.

[18] 齊建文,李礦明,黎育成,等.貴州草海濕地現(xiàn)狀與生態(tài)恢復對策[J].中南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2,31(2):39-40.

[19] 李一兵,彭熙,黃仁海,等.草海濕地保護區(qū)土壤重金屬及其污染評價[J].貴州科學,2012,30(3):57-62.

[20] 張建利,吳華,喻理飛,等.基于群落數(shù)量特征的喀斯特濕地森林群落優(yōu)勢種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22(1):58-65.

[21] 張建利,張文,高玲蘋,等.云南馬龍縣山地封育草地凋落物分解與氮釋放的研究[J].草業(yè)科學,2008,25(7):77-82.

[22] 許文盛,王一峰,童曉霞,等.紫鵲界梯田區(qū)植被凋落物水資源調配特性[J].水土保持學報,2013,27(4):130-135.

[23] 常雅軍,陳琦,曹靖,等.甘肅小隴山不同針葉林凋落物量、養(yǎng)分儲量及持水特性[J].生態(tài)學報,2011,31(9):2392-2400.

ResearchforLeaf-LitterHydrographicEffectintheDecompositionProcessofThreeDominantTreeSpeciesintheCaohaiWetlandWatershed

ZHANG Jian-li1,2, YAN Ling-bin1, YU Li-fei1, WU Hua1,3, CAI Guo-jun1

(1.CollegeofForestry,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2.InstituteofMountainResourcesofGuizhouProvince,Guiyang550001,China; 3.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BureauofKaiyang,Guiyang550300,China)

The method of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bag was used to study natural water-holding rate, maximum water holding rate, maximum interception rate,modified interception rate & holding water trait etc of leaf litter in decomposition process, dominant plant speciesCyclobalanopsisglauca,Alnuscremastogyne&Pinusyunnanensiin Caohai wetland watershed fores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exampl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the leaf litter natural water-holding rate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decomposition time extension. The leaf litter lnatural water-holding rate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2) the leaf litter water-holding rate (Rt) & immersion time (t)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leaf litter water-holding rate (Rt) & immersion time (t) followed the function equationRt=a+blnt. The leaf litter water absorption rate (v) & immersion time (t)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he leaf litter's water absorption rate (v) vs immersion time (t)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equation,v=at-b; (3) the leaf litter maximum interception rate,modified interception rat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decomposition time duration.

dominant tree species;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hydrographic trait

2014-03-01

:2014-04-2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C02B02);貴州省科學技術資助項目(黔科合J字[2012]2213號);貴州科學院青年基金重點項目(黔科院J合字[2013]03號);貴州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黔科合外G字[2012]7032)。

張建利(1981—),男,甘肅省慶陽市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生態(tài)和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方向研究。E-mail:zhangjl-z@163.com

喻理飛(1963—),男,貴州省貴陽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方向研究。E-mail:lfyu@gzu.edu.cn

S718.5;Q948

:A

:1005-3409(2014)06-0061-06

猜你喜歡
草海歷程顯著性
百年大黨壯闊歷程
百年大黨 壯闊歷程
一種結合多尺度特征融合與像素損失加權的顯著性目標檢測方法
百年大黨 壯闊歷程
百年大黨壯闊歷程 《百色起義》
視頻序列中視覺顯著性圖像區(qū)域自動提取仿真
貴州威寧草海迎來5萬余只候鳥越冬
歸來吧!精靈(連載七)
基于顯著性權重融合的圖像拼接算法
歐盟法院判決明確歐盟商標通過使用獲得顯著性的地域認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