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娥 劉瑞瑜
摘 要:該文旨在對古典園林設計進行概述及對現(xiàn)代園林中古典園林元素的繼承和發(fā)展進行總結,通過對古典園林建設的分析,為今后的園林古典元素應用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98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31-02
1 古典園林起源背景
中國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營建。在魏晉南北時期頻繁起始的更朝換代,統(tǒng)治階級爭奪激烈交替的社會狀態(tài)下,士大夫階層為逃避現(xiàn)實中的困惑,崇尚放蕩不羈的行事風格,思想處于一種活躍暴發(fā)的狀態(tài),大多縱情于山水或避禍離世過著隱居生活。在這種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墨客開始活躍起來,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以描寫自然野趣的田園詩歌和山水畫隨之興起,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對自然情趣的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造園藝術的發(fā)展。
2 古典園林造園藝術
2.1 意境的追求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階層對于世事的感悟與態(tài)度,避世及享樂的意識促使這2個階層熱衷于構筑“不出世既賞世”的園林形式。階層的態(tài)度導致其意識領域的開放,使其十分重視意境及韻味,對詩畫意境的追求也體現(xiàn)在造園態(tài)度上,追求“多方勝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
中國文人畫作的特點在于寫意,與西方寫實相比,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超脫原貌的精神,這種“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的情懷在園林中的體現(xiàn),成為了中國園林的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各種身心的感受營造整體環(huán)境,來更進一步感受這種自然之美,如拙政園中的留聽閣(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和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留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來源于味覺的感受)等。
2.2 形式的表達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獨立性及不可復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根據(jù)造園的目的、造園人的心性及造園立意的不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如網(wǎng)師園精巧幽深、典雅隱逸的宋代園林;拙政園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留園布置精巧、奇石眾多的清代風格。
2.3 空間的利用 園林中的不同空間布局與利用呈現(xiàn)出園林之間迥然不同的風格。如同借由空間的豐富組成形式,在園林整體環(huán)境構成中產(chǎn)生引導的作用,廊的運用常具有明顯的引導意味,將人們引致某個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體垂直立面空間中增強韻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間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輪廓線造成水平面上視覺的疊加,極富變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1)。再者景物虛與實使得空間滲透效果十分顯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進行分隔空間的處理,在分隔的同時又使其相互連接和滲透。在密集的景物中產(chǎn)生豐富的變化,曲折幽深卻又不顯閉塞(如圖2)。
3 古典園林建筑類型
隨著園林的逐漸發(fā)展興起,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住房,在這樣的形式下產(chǎn)生了類型豐富的建筑,如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等。人們賦予了每一種建筑形式不同的內(nèi)容加以區(qū)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樓,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供人休息、避雨。
屋頂?shù)男问蕉嘧儭㈩愋拓S富是古典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種屋頂運用不同,表現(xiàn)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廡殿頂因其造型大氣和裝飾精巧多見于皇家及寺觀園林;歇山頂因其屋脊靈巧富于變化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硬山頂樣式簡單,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懸山頂形式較為多變,也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卷棚頂線條較為平緩,緩和建筑的聳立感;攢尖頂因其靈活輕巧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在這些屋頂形式的基礎上,造園者又在屋頂上加蓋一層,形成重檐,較于單檐屋頂更顯莊重大氣,二者的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觀性。
4 現(xiàn)代園林中對古典元素的運用
現(xiàn)今的園林建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在哪種形式的園林形式中,古典園林的應用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區(qū)、公園及街道綠化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臺、牌坊等,但在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美感和協(xié)調(diào)感。
4.1 “疏忽”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對于國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風骨情操和對意境的追求,園林不僅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種處世的態(tài)度和對情感的抒發(fā)?,F(xiàn)代園林中的古典園林要素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間格局規(guī)劃布置,遺漏園林建筑的的構造技藝。造園者的意圖已經(jīng)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實際住宿和游玩的美觀需求。這種本因精神與自然欲求而產(chǎn)生的古典園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僅僅成為人們對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測和向往,在現(xiàn)代園林中的出現(xiàn)也只是一種祭奠和懷念。
4.2 “變形”的建筑 古典園林中大量采用木構建筑,因其簡便實用、采伐便利而受到重用。木構架結構采用立柱和梁架組成建筑的基本架構,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而墻壁不承擔房屋重量,只是起到分隔空間和維護的作用。而仿古建筑在于現(xiàn)代園林中的處境是尷尬的,只是形似,利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使其立柱和梁架的功能性被大大減弱,部分建筑甚至于忽略梁架,遮蓋以避之。
參考文獻
[1]張家驥.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曹林娣.東方園林審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3]李正.造園意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該文旨在對古典園林設計進行概述及對現(xiàn)代園林中古典園林元素的繼承和發(fā)展進行總結,通過對古典園林建設的分析,為今后的園林古典元素應用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98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31-02
1 古典園林起源背景
中國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營建。在魏晉南北時期頻繁起始的更朝換代,統(tǒng)治階級爭奪激烈交替的社會狀態(tài)下,士大夫階層為逃避現(xiàn)實中的困惑,崇尚放蕩不羈的行事風格,思想處于一種活躍暴發(fā)的狀態(tài),大多縱情于山水或避禍離世過著隱居生活。在這種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墨客開始活躍起來,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以描寫自然野趣的田園詩歌和山水畫隨之興起,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對自然情趣的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造園藝術的發(fā)展。
2 古典園林造園藝術
2.1 意境的追求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階層對于世事的感悟與態(tài)度,避世及享樂的意識促使這2個階層熱衷于構筑“不出世既賞世”的園林形式。階層的態(tài)度導致其意識領域的開放,使其十分重視意境及韻味,對詩畫意境的追求也體現(xiàn)在造園態(tài)度上,追求“多方勝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
中國文人畫作的特點在于寫意,與西方寫實相比,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超脫原貌的精神,這種“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的情懷在園林中的體現(xiàn),成為了中國園林的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各種身心的感受營造整體環(huán)境,來更進一步感受這種自然之美,如拙政園中的留聽閣(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和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留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來源于味覺的感受)等。
2.2 形式的表達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獨立性及不可復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根據(jù)造園的目的、造園人的心性及造園立意的不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如網(wǎng)師園精巧幽深、典雅隱逸的宋代園林;拙政園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留園布置精巧、奇石眾多的清代風格。
2.3 空間的利用 園林中的不同空間布局與利用呈現(xiàn)出園林之間迥然不同的風格。如同借由空間的豐富組成形式,在園林整體環(huán)境構成中產(chǎn)生引導的作用,廊的運用常具有明顯的引導意味,將人們引致某個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體垂直立面空間中增強韻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間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輪廓線造成水平面上視覺的疊加,極富變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1)。再者景物虛與實使得空間滲透效果十分顯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進行分隔空間的處理,在分隔的同時又使其相互連接和滲透。在密集的景物中產(chǎn)生豐富的變化,曲折幽深卻又不顯閉塞(如圖2)。
3 古典園林建筑類型
隨著園林的逐漸發(fā)展興起,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住房,在這樣的形式下產(chǎn)生了類型豐富的建筑,如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等。人們賦予了每一種建筑形式不同的內(nèi)容加以區(qū)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樓,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供人休息、避雨。
屋頂?shù)男问蕉嘧?、類型豐富是古典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種屋頂運用不同,表現(xiàn)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廡殿頂因其造型大氣和裝飾精巧多見于皇家及寺觀園林;歇山頂因其屋脊靈巧富于變化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硬山頂樣式簡單,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懸山頂形式較為多變,也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卷棚頂線條較為平緩,緩和建筑的聳立感;攢尖頂因其靈活輕巧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在這些屋頂形式的基礎上,造園者又在屋頂上加蓋一層,形成重檐,較于單檐屋頂更顯莊重大氣,二者的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觀性。
4 現(xiàn)代園林中對古典元素的運用
現(xiàn)今的園林建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在哪種形式的園林形式中,古典園林的應用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區(qū)、公園及街道綠化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臺、牌坊等,但在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美感和協(xié)調(diào)感。
4.1 “疏忽”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對于國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風骨情操和對意境的追求,園林不僅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種處世的態(tài)度和對情感的抒發(fā)?,F(xiàn)代園林中的古典園林要素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間格局規(guī)劃布置,遺漏園林建筑的的構造技藝。造園者的意圖已經(jīng)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實際住宿和游玩的美觀需求。這種本因精神與自然欲求而產(chǎn)生的古典園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僅僅成為人們對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測和向往,在現(xiàn)代園林中的出現(xiàn)也只是一種祭奠和懷念。
4.2 “變形”的建筑 古典園林中大量采用木構建筑,因其簡便實用、采伐便利而受到重用。木構架結構采用立柱和梁架組成建筑的基本架構,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而墻壁不承擔房屋重量,只是起到分隔空間和維護的作用。而仿古建筑在于現(xiàn)代園林中的處境是尷尬的,只是形似,利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使其立柱和梁架的功能性被大大減弱,部分建筑甚至于忽略梁架,遮蓋以避之。
參考文獻
[1]張家驥.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曹林娣.東方園林審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3]李正.造園意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該文旨在對古典園林設計進行概述及對現(xiàn)代園林中古典園林元素的繼承和發(fā)展進行總結,通過對古典園林建設的分析,為今后的園林古典元素應用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98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31-02
1 古典園林起源背景
中國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營建。在魏晉南北時期頻繁起始的更朝換代,統(tǒng)治階級爭奪激烈交替的社會狀態(tài)下,士大夫階層為逃避現(xiàn)實中的困惑,崇尚放蕩不羈的行事風格,思想處于一種活躍暴發(fā)的狀態(tài),大多縱情于山水或避禍離世過著隱居生活。在這種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墨客開始活躍起來,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以描寫自然野趣的田園詩歌和山水畫隨之興起,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對自然情趣的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造園藝術的發(fā)展。
2 古典園林造園藝術
2.1 意境的追求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階層對于世事的感悟與態(tài)度,避世及享樂的意識促使這2個階層熱衷于構筑“不出世既賞世”的園林形式。階層的態(tài)度導致其意識領域的開放,使其十分重視意境及韻味,對詩畫意境的追求也體現(xiàn)在造園態(tài)度上,追求“多方勝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
中國文人畫作的特點在于寫意,與西方寫實相比,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超脫原貌的精神,這種“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的情懷在園林中的體現(xiàn),成為了中國園林的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各種身心的感受營造整體環(huán)境,來更進一步感受這種自然之美,如拙政園中的留聽閣(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和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留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來源于味覺的感受)等。
2.2 形式的表達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獨立性及不可復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根據(jù)造園的目的、造園人的心性及造園立意的不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如網(wǎng)師園精巧幽深、典雅隱逸的宋代園林;拙政園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留園布置精巧、奇石眾多的清代風格。
2.3 空間的利用 園林中的不同空間布局與利用呈現(xiàn)出園林之間迥然不同的風格。如同借由空間的豐富組成形式,在園林整體環(huán)境構成中產(chǎn)生引導的作用,廊的運用常具有明顯的引導意味,將人們引致某個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體垂直立面空間中增強韻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間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輪廓線造成水平面上視覺的疊加,極富變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1)。再者景物虛與實使得空間滲透效果十分顯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進行分隔空間的處理,在分隔的同時又使其相互連接和滲透。在密集的景物中產(chǎn)生豐富的變化,曲折幽深卻又不顯閉塞(如圖2)。
3 古典園林建筑類型
隨著園林的逐漸發(fā)展興起,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住房,在這樣的形式下產(chǎn)生了類型豐富的建筑,如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等。人們賦予了每一種建筑形式不同的內(nèi)容加以區(qū)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樓,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供人休息、避雨。
屋頂?shù)男问蕉嘧?、類型豐富是古典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種屋頂運用不同,表現(xiàn)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廡殿頂因其造型大氣和裝飾精巧多見于皇家及寺觀園林;歇山頂因其屋脊靈巧富于變化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硬山頂樣式簡單,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懸山頂形式較為多變,也是人字形屋頂?shù)囊环N;卷棚頂線條較為平緩,緩和建筑的聳立感;攢尖頂因其靈活輕巧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在這些屋頂形式的基礎上,造園者又在屋頂上加蓋一層,形成重檐,較于單檐屋頂更顯莊重大氣,二者的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觀性。
4 現(xiàn)代園林中對古典元素的運用
現(xiàn)今的園林建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在哪種形式的園林形式中,古典園林的應用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區(qū)、公園及街道綠化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臺、牌坊等,但在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美感和協(xié)調(diào)感。
4.1 “疏忽”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對于國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風骨情操和對意境的追求,園林不僅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種處世的態(tài)度和對情感的抒發(fā)?,F(xiàn)代園林中的古典園林要素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間格局規(guī)劃布置,遺漏園林建筑的的構造技藝。造園者的意圖已經(jīng)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實際住宿和游玩的美觀需求。這種本因精神與自然欲求而產(chǎn)生的古典園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僅僅成為人們對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測和向往,在現(xiàn)代園林中的出現(xiàn)也只是一種祭奠和懷念。
4.2 “變形”的建筑 古典園林中大量采用木構建筑,因其簡便實用、采伐便利而受到重用。木構架結構采用立柱和梁架組成建筑的基本架構,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而墻壁不承擔房屋重量,只是起到分隔空間和維護的作用。而仿古建筑在于現(xiàn)代園林中的處境是尷尬的,只是形似,利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使其立柱和梁架的功能性被大大減弱,部分建筑甚至于忽略梁架,遮蓋以避之。
參考文獻
[1]張家驥.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曹林娣.東方園林審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3]李正.造園意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