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4年4月號
封面人物是正火熱的德國人喬納斯·考夫曼。當人們看見他在瓦格納、普契尼、理查·施特勞斯劇目中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不禁發(fā)問:還有什么是這位男高音做不到的呢?不過,這次《BBC音樂雜志》的專訪,卻強調了他在另一方面的技巧——藝術歌曲??挤蚵男鲁抖谩方^對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工作,他說:“在錄完這套唱片后很久,我一直沉浸在一種灰暗的情緒中,難以自拔。我完全可以想象在舒伯特的那個年代,聽眾會對此產生多么深刻的共鳴?!彼钩?,自己心目中的歌唱楷模是老一輩的馮德里希(Fritz Wunderlich),他的歌聲一度讓考夫曼潸然淚下,“從不浪費每一個呼吸分句,滿滿的情感,好似有一團火在內里燃燒”——也許這就是考夫曼的努力目標。
C.P.E巴赫是J.S.巴赫的第二個(存活的)兒子,也是泰勒曼的教子。C.P.E巴赫在自傳里清楚寫道:“作曲和鍵盤樂器演奏方面,我除了父親,從未有過第二個老師?!钡瑫r,他從萊比錫托馬斯教堂的合唱團里也汲取了許多營養(yǎng)——即便是在其數量最多的鍵盤創(chuàng)作中,“對聲樂的模仿”(vocal line)在音樂學者查爾斯·伯尼看來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指揮家諾林頓則認為:“C.P.E.巴赫在感情上比父親更加外露,有時透出開玩笑似的幽默感,這種‘高開放度在巴洛克音樂中極為罕見?!?/p>
BBC雜志對2014年歐洲的各大音樂節(jié)作了展望,其中“高亮顯示”的演出分別有6月艾瑪爾(Pierre-Laurent Aimard)在阿爾德堡的利蓋蒂練習曲,8月達姆嬈(Diana Damrau)在薩爾茨堡的理查·施特勞斯及德沃夏克的藝術歌曲,11月伊朗羽管鍵琴家伊斯法哈尼(Mahan Esfahani)在漢普斯敦的拉莫作品等。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4年3月號
當期雜志探討了當下廠牌與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曾幾何時,在托斯卡尼尼率領NBC錄制的黑膠唱片封面上,他的名字印得比作曲家還要大。當時好指揮即王道,但現(xiàn)在情形卻變得復雜:每個廠牌都不會再在某一位指揮家上孤注一擲,反而是那些獨奏家的市場號召力愈發(fā)強勁起來。更復雜的是,如楊松斯的貝多芬和邁克爾·蒂爾森·托馬斯的馬勒,竟然都是樂團自屬廠牌的產物??磥韽S牌-藝術家之間正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
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即將發(fā)行一張由二十七首安可曲組成的唱片,其中的前二十六首都是當代作曲家的委約之作,而最后一首是從四百份候選樂譜中“盲聽”或者單純讀譜遴選出來的(杰夫·邁爾斯榮幸地被選中)。不少作曲家會問哈恩:“你是想要一首快的還是慢的?”哈恩這么回答:“都可以,聽憑你愿怎么寫!”雖答得如此輕松,但實際上每一首語匯精煉到極致的短小安可曲,對任何一位小提琴家來說都是不亞于協(xié)奏曲的考驗,為此哈恩還特地去鉆研了印度式的小提琴演奏與美國鄉(xiāng)村的藍草音樂(bluegrass)。采訪者打趣說,希望若干年后,人們會像提起“海菲茨的專屬安可”那樣,說起“哈恩的專屬安可”。雜志接下去的一篇,順勢用歷史上諸多音樂家的例子,引出對音樂會安可曲意義的大討論——“它到底是一份收據,還是一份賬單?”(施納貝爾語)。
傳奇猶太小提琴家胡貝爾曼的一生有三個甜美時刻:1892年,年僅十歲的他在約阿希姆面前拉了施波爾和維厄當的作品,令大師折服,收入門下指點數月;1896年,為勃拉姆斯演奏,在拉到行板時,勃拉姆斯擦了擦淚花,并在結束后去休息室擁抱了他;1936年,創(chuàng)辦了巴勒斯坦管弦樂團,首次演出即請來了分文不取的托斯卡尼尼。然而,他的人生又有另外三個心酸時刻:那把1713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兩度被盜;1937年由于納粹上臺流亡瑞士;一年之后因為空難,他左手的手腕和兩根手指幾乎“報銷”。這位有著偉大琴技的波蘭人有著甜美和苦難交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