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義
唐代開元通寶和宋代錢幣中有不少錢的銅質(zhì)呈白色,泉界稱其為白銅錢。白銅錢一般制作較為精美,據(jù)金屬成分分析,此種錢之所以呈白色,是鑄錢時銅合金中添加了過量的錫所致。但是漢代的半兩和五銖白銅錢未見錢譜收錄,也未見錢幣文獻記載報道。漢代四銖半兩錢多為即山鑄錢,就是直接在礦山附近用所冶煉的粗銅鑄錢,銅質(zhì)一般多成淡紅色。
筆者藏有1枚四銖半兩錢(見圖),銅質(zhì)白亮,顏色超出所見唐代開元通寶白銅錢和宋代的白銅錢。此錢廣穿,制作較精整,外廓深峻,穿孔方正,面背錢肉光潔。直徑25.1毫米,穿口寬8毫米,重2.7克。面文略成隱起狀,“半”字昂,字體較小,省筆;第一、二筆畫左右折筆成為兩點,第三筆兩端無向上折筆,成為一橫;中間豎筆不出頭且右斜,下部成為“干”字?!皟伞弊州^大且降,為十字“兩”。
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般半兩錢銹較堅固,經(jīng)除銹后露出金屬光澤,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表面就會氧化,從而失去光澤。而此錢的銹較易清除,清除以后就會顯現(xiàn)出白亮的地張,經(jīng)較長時間也不會生出新銹,始終保持光亮狀態(tài)。 責(zé)編 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