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
在古代,銅是非常貴重的金屬,所以銅佛像一般尺寸較小。北朝和隋唐的小型金銅佛像遺存尚多,時有出土。這些小型金銅像中,以觀音菩薩像數量居多,其次則為釋迦牟尼佛像、阿彌陀佛像以及文殊菩薩像等(如圖)。
小銅佛像大多體小量輕,高度一般為5~10厘米,制作精美。其功用,除室內安置供奉外,還可以在出行時隨身攜帶,以祈求平安 。
據劉宋傅亮的《觀世音應驗記》記載:
蜀有一白衣,以旃檀函貯觀世音金像,系頸發(fā)中。
南公子敖,始平人也?!餍∮^世音金像,以旃檀函供養(yǎng),行則頂戴,不令人知。
晉義熙中,司馬休之為會稽……作金像,著頸發(fā)中,菜食斷谷,入剡山學道。
可知在南北朝時,有將這類小型銅佛像裝在檀木盒內,然后系在頭發(fā)中隨身攜帶的習俗。
唐代造小型金銀佛像更為盛行,段成式《寺塔記》云:
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建。寺有小銀像六百余軀,金佛一軀,長數尺,大銀像高六尺余,古樣精巧。
又提及“安樂坊玄法寺”,云:
初,居人張頻宅也……因舍宅為寺,鑄金銅像十萬軀,金石龕皆滿,猶有數萬軀。
不難看出,唐代由于佛教信仰盛行, 大量制作、鑄造佛像也是一種功德,因而至今仍不斷發(fā)現唐代的金銅佛像。
為滿足信眾需要,請供佛像已成為一種商品交易活動,買賣活躍,以致在皇帝看來是對佛教信仰的不敬。為此,唐太宗特下了一道《斷賣佛像敕》,見于《全唐文》卷九:
佛道形象,事極尊嚴,技巧之家,多有造鑄,供養(yǎng)之人,競來買購,品藻工拙,揣量輕重。買者不計因果,只求賤得,賣者本希利潤,唯在價高。罪累特深,福報俱盡,違反經教,并宜禁約,自今以后,工匠皆不得預造佛道形象賣鬻。其見成之像,亦不得銷除,各令分送寺觀,令寺觀徒眾酬其價值,仍仰所在州縣官司檢校,敕到后十日內使盡。
即是說,有工藝特長的人都來制作佛像,使供養(yǎng)的人家競相購買,品評技藝優(yōu)劣,掂量輕重。買主不考慮因果報應,只求便宜,賣主貪圖利潤,一味追遂高價,罪孽深重,違反佛教的福報教義,必須加以禁止。此后,工匠一律不準預先制作佛、道像販賣,應該是有人需要時定制。已經制作好了的佛像,也不得銷毀,令分送各寺廟道觀,讓寺觀信眾評定價錢,所在州縣官府審查核實,敕令到達十天之內務必整頓完畢 。
《唐大詔令集》卷一百十三中也記有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的《斷書經及鑄佛像敕》:
……如聞,坊巷之內,開鋪寫經,公然鑄佛。口食酒肉,手漫膻腥。尊敬之道既虧,慢狎之心斯起?!越褚院螅菘h坊市等不得輒更鑄佛寫經為業(yè)。
唐玄宗李隆基聽說城內巷坊內隨便鑄佛,開寫經鋪,與酒肉腥膻混雜一起,對佛教缺乏尊敬,有生褻瀆,遂敕令禁止各地民間隨便以鑄造佛像和寫經為職業(yè)。
命令是否能真正貫徹執(zhí)行且不說,我們只是通過這些史料,從另一個側面窺見唐代民間鑄佛寫經的盛況。
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發(fā)生的一次大規(guī)模廢佛運動,俗稱“會昌法難”。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 國庫收入不敷。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太尉李德裕的支持下,于會昌五年(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侶人數。五月又命令長安、洛陽左右街各留2寺,每寺僧各30人;天下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20人,中寺10人,下寺5人。八月,令天下諸寺限期拆毀;括天下寺4600余所,蘭若(私立的僧居)4萬所。沒收寺產良田數千萬頃 ,奴婢15萬人。僧尼迫令還俗者共26.05萬人,釋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50萬以上。政府從廢佛運動中得到大量財物、土地和納稅戶。
會昌五年八月,日本僧人圓仁經山東登州回國時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下了下面這道敕令中關于佛像的惡運:
天下金銅佛像,當州縣司剝取其金,稱量進上者。
在銷毀佛像之前,將佛像表面的鎏金全部剝取下來上繳國庫,一時間金銅佛像的損失可謂慘重之極。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還記有:
七月,中書請令天下廢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鐵委本州鑄為農器,金銀鍮石等像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皆納官,違者依禁銅法處分。其土木石等像留寺內依舊。
即中書奏請將天下的廢除寺廟內的銅佛像和銅鐘、磬等銷毀鑄錢,鐵制品讓當地改鑄農具,金銀銅等作為國家經費,世族百姓家的金銀銅鐵佛像全部上繳官府,違者按《禁銅法》處罰。泥塑木雕和石佛等非金屬類佛像可仍留寺內。
可是就在禁佛令期間,竟然也有利用職權將收繳的佛像私自拿回家的貪官,《太平廣記》卷一百七十四“溫廷筠”條就記有:
會昌毀寺時,分遣御使檢天下所廢寺及收錄金銀佛像。有蘇監(jiān)察者不記名,巡檢兩街諸寺,見銀佛一尺以下者,多袖之而歸,人謂之蘇扛佛。
可見這個姓蘇的監(jiān)察御史是多么的貪,朝廷派遣他來監(jiān)察東西兩街的廢除寺院和收繳的佛像,他只要見到一尺以下的銀佛像就順手揣走歸了自己,于是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蘇扛佛”。有人用“蘇扛佛”請溫廷筠作對子,溫答道:沒有比“密陀僧”更合適了。
密陀僧是北朝時一種西域傳來的油質顏料,可用來繪油質畫,可稱為早期的油畫。此處以密陀僧的諧音即“秘密地馱走佛像的僧人”的意思來諷刺這位蘇監(jiān)察,用“蘇扛佛”對“密陀僧”,真是恰如其分,令人叫絕。
總之,圍繞金銅佛像史載頗多,涉及奇異故事和歷史事件,有的還可以彌補正史所記載的遺漏。
責編 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