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一說到揚州的吃食,可能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是三頭宴、獅子頭、大煮干絲、富春茶點等一干淮揚名菜名點??墒牵P者今天要介紹的是這座古城另一款美味——熏燒。
熏燒其實是個統(tǒng)稱,種類有不少,但多以家禽家畜為原料。所謂“熏燒”,其實就是鹵味,這是蘇中里下河一帶的叫法。個人覺得這名稱不算很貼切,因為就其加工過程來講,似乎很少用到“熏”這一工藝的,而且熏燒大多并沒有煙熏的味道。
揚州人對熏燒是青睞有加的,那遍布街巷的熏燒攤就是一個明證。在揚州,平日里聚會碰頭,或是家中來了客人,若懶得去飯館,也不想做菜的話,只須到街口的熏燒攤前走一遭,拎回七八樣菜,也能擺上一桌了,既方便又愜意。
當(dāng)年在揚州小住期間,得空想吃酒時,便時常光顧住處附近的那個熏燒攤。記憶中,攤主是一個花甲老人,慈眉善目,滿頭白發(fā),體胖,背微駝,走路慢吞吞的,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臉上整天紅撲撲的,寫滿了閱盡人世的滄桑。出攤時,腰系一白布圍裙,無一點油垢。
每天下午4點左右,熏燒攤就會準(zhǔn)時出現(xiàn)在巷口。一輛平板車上裝有玻璃制成半米多高的罩子,各式熏燒就放在罩子里。有剛出鍋的豬頭肉、金黃色的鹽水鵝,還有豬耳、口條、素雞、煮干子等物。每次當(dāng)板車一停上街頭,便會呼啦一下圍上來許多人,個個都伸長了脖子在那急切地盼望著。
待攤主收拾妥當(dāng)后,便會按吃客所選定的部位,切上一塊肉朝秤盤里一擺,秤桿一抹,隨即將肉放在碩大肥厚的砧板上,操起刀飛快地切剁起來。那刀切下去,瘦肉顏色殷紅,肥肉白如羊脂,油汪汪顫巍巍,直勾吃客們的饞蟲和口水。啪啪啪,攤主運刀嫻熟,三下五除二,少頃便切好了,刀一鏟,用干凈的黃油紙包好,笑瞇瞇地遞到顧客手中,一筆買賣就算完了。
一手捧著豬頭肉、鵝雜,一手拎著酒瓶,踏著夕陽的余暉,心滿意足地往住處走去。那肉包在紙里,揣在手心熱乎乎的,肉油洇透黃紙,晶亮晶亮的肉片隱隱約約,絲絲肉香直往鼻子里鉆,讓人實難擋其誘惑。饞得狠了,半路上總要迫不急待地摳出幾片先嘗為快。
待到傍晚時分,在陽臺處支上一只小方桌,幾個盆子往上一擺,再倒點小酒,獨自一人優(yōu)哉游哉。先夾上一塊不肥不瘦的豬頭肉,油光光、香噴噴,色香味俱全,好到極致。精肉紅艷艷,咬起來一絲一絲的;肥肉潔白如雪,入口丁點不膩,更有水準(zhǔn)的是它的口感,軟糯中稍帶了些脆性,獨具一格。鵝雜也很不錯,細細咀嚼下,那股忽濃忽淡的清香始終在鼻尖縈繞不絕,回味悠長。
一口酒一口肉,看晚霞沐樹,炊煙冉冉,內(nèi)心的滿足直滲透到了骨子里,這就是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