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康+陸君玖
Liu Zongrong Jade Tablet Art Document Exhibition,
entitled “Absorbing Ancient Nutrition ·Forging Ahead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開今》劉忠榮玉牌藝術文獻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揭幕,展覽呈現(xiàn)了平時難得一見的大師經(jīng)典作品,更以提綱挈領的學術梳理和專業(yè)展陳方式,展示玉牌演進的背景史料、圖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師的藝術人生、創(chuàng)作筆記、珍貴畫稿、出版物等。無論大師個體還是玉雕行業(yè),這樣的展覽還是第一次,因而引發(fā)圈內(nèi)外廣泛關注。劉大師當年三屆勞模的獎章、獎狀,讓參展的美院學子印象深刻;在與大師的對話互動中,更使大學生們立體地認識了大師成就卓然的理由,成為了一堂學習的勵志課。
6月20日,作為本次文獻展的系列活動之一,《玉雕研究與文獻》研討會假座劉忠榮創(chuàng)辦的忠榮玉典工作室舉行。來自相關協(xié)會、學會、非遺保護主管部門、博物館、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教授10余人熱烈發(fā)言,高度評價本次文獻展的特殊意義與價值,強調(diào)關注和積累文獻之于玉雕藝術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寶玉石協(xié)會副會長錢振峰認為:“ 這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展覽,其價值意義可以歸納為1、記載了歷史的真實,還原了歷史真實。 2、記載了行業(yè)發(fā)展的脈絡。大師的這些資料雖然不是很全,雖然是個體積累的片段、零碎的資料,但卻是上海玉雕發(fā)展的一個佐證。上海玉雕的發(fā)展以及海派玉雕藝人的傳承,將海派玉雕的海納百川,包容創(chuàng)新穿成一線 ,它濃縮了一位成功的大師從艱辛走向輝煌的歷程。3、記載了大師創(chuàng)作技藝成長的歷程。這給今天學玉的學子們帶來豐富的啟迪。勞動模范小小的獎章,為什么引起參觀者特別的關注,這至少證明了在我們玉雕行業(yè),大師不僅僅是藝術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們提倡德藝雙馨,所以這些獎章、獎狀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勵志教材。4、完全進入了一個與玉對話的高境界,在讀玉、讀史中賞玉、析玉,心物交融 。劉大師總結了他的六面圍雕、雙面凹凸雕等不斷創(chuàng)新的雕刻技巧。這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一個范本,極大豐富了玉雕的藝術表達語言?!?/p>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王敏副院長指出:“玉牌是玉雕藝術的一個品類,一個點,但通過玉牌,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玉雕藝術的演進;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謂的文獻,展現(xiàn)的是文脈,通過這些東西把脈絡找出來,對玉器,無論你喜歡也好,崇拜也罷,它其實是一種精神,我們今天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不只是保護技藝,更應關注藝人,關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體現(xiàn)的一種“玉風”。手藝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藝是留住精神,這是中國工藝文化教育的價值。今天非遺保護,要求保護實物以外,更要保護藝人對藝術的一種精神,而劉忠榮大師正是這方面的典范?!?/p>
上海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春明認為:“研討的立意很好。我們來到忠榮玉典,門一開,是企業(yè),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質(zhì)的;門一關,研討學術,是非物質(zhì)的。通過文獻,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國文化的DNA。今天從文獻研究談玉雕,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劉大師的作品,認識劉大師其人。我想了幾個問題,一個是技術,一個是理論研究,一個是媒體宣傳,一個是產(chǎn)權保護。日本在工藝記錄方面,在文獻的整理方面值得我們學習?,F(xiàn)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除了文字,應當把劉大師雕刻技藝的每一個過程都拍下來,做好數(shù)字化保護。另外,我覺得在媒體宣傳上,我們有點誤區(qū),工藝大師并不是要成為所謂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這個行業(yè)里認可,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專業(yè)的宣傳上。關于理論,我們很多的藝已經(jīng)超越了過去,達到了高峰,但是我們依舊存在著理論滯后的問題。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劉大師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論的研究闡發(fā)。關于原創(chuàng)和知識產(chǎn)權,又是一個值得展開的內(nèi)容。真正的知識產(chǎn)權要靠自己來維護,還有很長的路。總之,這次文獻展給我們提供了多重視角,值得總結。我很希望我們的文獻研究再繼續(xù)深入、升華,不求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而要扎扎實實地做事情?!?/p>
上海博物館古玉研究專家張蔚指出:“以物見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們通過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憑借他的藝術構思和精神、他的技藝來構造這個“物”的,這正是需要我們?nèi)W習和傳承的。這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種形而上、形而下的東西。形而下是講“器”,形而上就是論“道”,這個境界就不同了。我們講的通過“器”來見人、見精神。這個層次就不一樣了。文獻研究要落到實處,要有專門管理文獻材料的部門機構,要有專門經(jīng)費,使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續(xù)性和延續(xù)性,落實到保護,落實到人才行。
上海同濟大學周正宇博士強調(diào):“文獻讓我想到了橋梁的作用,想到文獻研究的順乎邏輯的體現(xiàn),那就是當好社會公眾的橋梁,歷史公眾的橋梁,藝術公眾的橋梁、學術公眾的橋梁。工藝展品只詮釋材質(zhì)工藝,是遠遠不夠的。橋梁的作用就是讓大家知道更多的東西,文獻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滿足這四個橋梁的需要?對文獻材料的研究,我們可以有各自的見解,但留下大師們作品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東西,這是最重要的。”
資深文藝理論家方立平說:“從研究和文獻的兩個角度來看是并列的兩個方向。文獻有文化理解的需要,有歷史性的認定,但我們面臨的是對社會產(chǎn)生的熱點,因為任何一個事情成為熱點,它都有道理的,包括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諸多方面都是有關聯(lián)的。劉大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深入研究的點,是推進文獻研究中一個非常好的個案。文獻研究推進工作一定離不開兩個層面:一是個案;二是社會層面的文化形態(tài), 從個案,到更多個案,匯集成一個形態(tài),這兩個方面要連接。今天的研討會很明確地思考兩點,一是對個案的重視,除了劉大師以外可以進行共同的探討的個案,二是要有理念的先導性,即一個預設的標準,一個比照的標準,文獻保存上面就是有一個社會研究的需求與過程,那么我們從個案到整個行業(yè)的推進中就有依據(jù)可說,這兩點如果有的話,我們汲古開今的研究,就可以梳理出一個研究的思路和一個文獻的整理框架,也許我們平常經(jīng)常講的整體判斷,那么我們玉文化的梳理就能夠更加的清晰準確?!?/p>
參加本次研討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文獻記載的嚴重缺失,形成強烈落差。那些巧奪天工的巔峰創(chuàng)造,那些各領風騷的大師巨匠,由于沒有留下姓名、故事,沒有記錄工藝流程、因而留下無法彌補的空白和遺憾,通過文獻來考察玉雕藝術從器物到技藝,從作品到大師,從基因到流變的方方面面,可以給我們提供諸多啟迪,應當成為玉雕研究的一個有效契口。劉忠榮的幸運在于,他得到了其他大師暫時還沒有擁有過的作品加文獻的共同青睞,這是能夠獲得更為長久和精準的歷史性評價的基礎之一。相信伴隨著對既往史料碎片的歸繹和梳理,對當下活態(tài)嬗變的生成與積累,將為我們復原更加真切的中國玉雕、大師及他們身后的時代,提供更有效的路徑輔助。
以劉忠榮玉牌藝術文獻展的創(chuàng)意策劃為發(fā)端,一個展覽、一場對話、一次研討,形成的共識是:在工藝美術發(fā)展的今天,不能讓文獻保護和研究的缺席成為永久的遺憾。文獻資料能讓“發(fā)生”成為記載,它是人,是事,是風尚;是記憶,是故事,是履痕;是藝術作品背后的重要支撐,是文化發(fā)展的時代見證,因此不可缺失,今天,關注藝術文獻的生成、積累,增強文獻保護與研究意識,已經(jīng)成為必須,需要倍加重視,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