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戈
蘇格蘭獨立公投結(jié)果當?shù)貢r間9月19日早晨揭曉,反對獨立派(“統(tǒng)派”)贏得55%的選票,贊成獨立的選票比例為45%。統(tǒng)派陣營獲勝,蘇格蘭將繼續(xù)作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
為什么要獨立?
這一次蘇格蘭公投雖然最終未能實現(xiàn)獨立,但對中國人而言,由于對歐洲各國內(nèi)部事務(wù)關(guān)注度長期不高,目睹對一個主要強國地位影響如此大的分離考驗也足夠驚訝。
這種驚訝有中國人的心理因素。別看《三國演義》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婦孺皆知,中國人對現(xiàn)代史的認識卻遠沒有那么“大歷史”。尤其是近年,國人普遍對“強國之路”已不覺生出認知定勢。從工業(yè)革命后“船堅炮利”的英吉利開始了解英國,中國人根本來不及過多關(guān)注其“聯(lián)合王國”的淵源和恩怨,由此中國視野中凡“列強”皆必先統(tǒng)一而后強盛。當強盛,特別是富國強兵為核心的“強盛”成為國家最高價值,“統(tǒng)一”自然就成為國家最核心的要件,當不惜一切加以捍衛(wèi)?!敖y(tǒng)則強、分則弱”也成為一條“硬道理”。
依據(jù)這種基本歷史認知,盡管蘇格蘭獨立對英國可謂“國破”之災,連大國地位和核潛艇等根本利益也岌岌可危,蘇格蘭獨立人士為何不被處以分裂祖國的大罪?相反,英國首相和各黨首只能勸說;女王表示這是蘇格蘭人民的事;英國三軍也不敢舉行顯示決心、能力和信心的大型軍演;對決定蘇格蘭未來的公投,他們竟然不認為應(yīng)當全體英國人民來投票。
不必困惑,這里頭的原理中國也曾長袖善舞。可能老一點的中國人還記得支持第三世界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的理論武器——民族自決。這是法理上的概念,在政治上的說法則更加氣勢恢宏,叫民族解放。當年中國全力支持下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風潮首當其沖的目標正是大英帝國。
面對蘇格蘭獨立的新聞,中國人心中本能而生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為什么要獨立”,對此最快最能說服中國人的解釋肯定是“為了過石油富國的好日子”。然而,中東石油富國尚且擔心坐吃山空,北海石油顯然不可能解決蘇格蘭的長久繁榮。第二個容易給出的答案是:英格蘭、蘇格蘭原本就是兩國,先是因1603年英格蘭女王死后無嗣,由共同的繼承人使兩國成為“共主邦聯(lián)”,1702年兩國議會和權(quán)力才正式合并。對了,還有電影《勇敢的心》中華萊士那穿越時空的臨刑吶喊——“FREEDOM”??墒?,這能解釋300余年后兩國的凝聚力嗎?
于是,近來眾多文章竭力破解英格蘭和蘇格蘭300余年的恩怨。然而與之鮮明對照的一個現(xiàn)實是:中國多數(shù)公眾還只有樸素的“統(tǒng)一是福、分離是禍”的黑白二值邏輯,這種深層答案難免顯得奢侈。
在中國各種論壇上,近年流行的以黑白二值為特征的邏輯對蘇格蘭獨立問題的態(tài)度十分娛樂化——有的依據(jù)“赤道戰(zhàn)鼓”式的民族解放斗爭經(jīng)驗和“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原理,判斷“北愛爾蘭打了那么多年都沒有獨立成,蘇格蘭一槍不放就想獨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最多的還是將北愛爾蘭、蘇格蘭獨立,連同馬島回歸其“祖國”阿根廷,乃至科西嘉、魁北克、巴斯克、沖繩、亞齊、克里米亞、頓涅茨克等所有有助于削弱西方或?qū)θA不夠友好國家的分離案例統(tǒng)統(tǒng)納入中國支持清單,只反對車臣獨立、敘利亞“顛覆”和朝鮮人“脫北”,甚至號召(中國網(wǎng)友)萬人簽名予以聲援,或者幻想中國強大后將八國聯(lián)軍的老巢一一分裂;也有的人清楚“既然是公投,沒什么可說的”,卻又有人感嘆“民主的壞處之一,很容易分裂統(tǒng)一的國家”……
對于“英國領(lǐng)土完整”這種事,中國公眾的確有權(quán)價值中立。對國際問題,特別是別國內(nèi)部問題,中國公眾按理說也沒有義務(wù)博學,即使張冠李戴也無可厚非。然而,上一段中這些極為流行的見解,暴露的顯然既不是中立,也不是漠不關(guān)心,而是對民族和國家等基本概念,以及對政治基本規(guī)則與族群自利本能之間關(guān)系的認識混亂。這樣的社會普遍常識水平,將嚴重阻礙中國自身進步而不覺。
政治正確與民族自決
英國還是不是強國,對中國的利益都影響不大,但只看得到利益恰恰是個問題。不管蘇格蘭獨立與否,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其實是在觀念上如何看待多元。不過基于上文所述的中國社會普遍常識水平,還得先說說更常識的啟示。
“列強”沒有一個“自古以來”就擁有與當前大致相當?shù)慕?。中國其實主要基于自身近代所受屈辱感而大致劃界,由此德、法、意等單一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美、英、俄等多民族聯(lián)邦或帝國的初步構(gòu)建,均大致被評價為合理,理由是它們推動了(無損中國利益的)歷史進步,重點批判的是殖民擴張。其實列強殖民前的統(tǒng)一也未必皆大歡喜,蘇格蘭等問題就是明證。瓦解殖民帝國符合中國利益,當然也符合進步潮流,但其中所用的“民族自決”理論劍分雙刃。
在掩蓋了這一切矛盾的冷戰(zhàn)結(jié)束后,以美國為首的列強興起全球化浪潮,以不殖民的方式贏得了超出殖民時代的繁榮和地位。只是中國在此浪潮中未能處處領(lǐng)先卻又胸懷大志,因而公眾熱衷對這種模式中殘留的不公正和沖突津津樂道,現(xiàn)任世界領(lǐng)袖的干預也每每被批得體無完膚,卻忽略了中國作為后起者,必須在這種全球化新模式的競爭中全面優(yōu)勝,方有渴求的巨大榮光。
可是,中國對這種競爭的認識其實尚未入門。實際上,不管是曾以武力開拓全球市場和自由貿(mào)易的資本主義大生產(chǎn),還是今天以跨國資本為首的全球化,也包括基于“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大家庭”實踐,恐怕無一對所有個別部分的自主和尊嚴訴求都能照顧周全,甚至不無狂妄、貪婪和殘忍。而中國作為一個胸懷改天換地宏圖大志的復興大國,社會普遍心態(tài)中逐漸對歷任世界霸主的大艦巨炮興趣盎然,卻無人顧及對矛盾和沖突的解決力如何,更喜歡用整體的榮耀和強盛替代個別部分的不同想法。
其實,即使回到中國歷史,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時段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占比并不高,甚至不無天翻地覆之時。地理上也只能說核心區(qū)相對大致穩(wěn)定,邊緣則頻繁變化。構(gòu)建“中華民族”概念,形成國家意識,借用強國盛世為號召強調(diào)大一統(tǒng)之必需,皆為近現(xiàn)代的事。由此觀之,“一寸山河一寸血”就只能是精神號召和極富感情色彩的決心表達,而不可能是實踐準則,否則全人類(而不是哪個民族)早已戰(zhàn)至最后一人。從純理論上說,只要不損害他國合法權(quán)益,一國擁有盡可能多的土地、資源,都是強國崛起的良好基礎(chǔ),但從歷史、現(xiàn)實和人類發(fā)展潮流來說,領(lǐng)土本身并不具終極意義,它只是一國國家繁榮、人民幸福、廣受尊重的前提和手段,而且是“之一”。
可惜的是,今天對歷史稍有思辨能力的中國公眾在整個人群中也占比不高。相反,除了“政治正確”,今天在中國說話無形中還多了個“民族正確”的標準。可是,正如本文一直強調(diào)的,自認為正確的事,放到世界范圍往往才有更深認識。比如,要論領(lǐng)土和利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爽的,皆大歡喜乃人間奇跡。那么,你的不爽和我的不爽哪個更重要?
這其實又回到剛才提過的那柄“雙刃劍”,中國從自身利益說是希望“民族自決”盡快沉寂的??墒牵词共磺笤谔K格蘭拆掉英國后立刻否定這個概念,普京大帝會不會在桌下踢你的腳:“別急啊,先幫我搞定烏克蘭如何?”
更讓中國頭痛的是,這兩件事是有區(qū)別的。普京是聲稱要保護在另一個完整國家內(nèi)居住著一小部分土地的本族人。但不管怎么保護,即使利用這群人在本地的多數(shù)地位,能“自決”的只能是自己這些人加入哪個國家。除非這塊土地與這些人的聯(lián)系夠久、夠無爭議,否則不能借此將所在國的土地也帶走。恰好在前蘇聯(lián)范圍內(nèi),原有民族被驅(qū)離世居土地,由俄羅斯人取代的情況屢見不鮮。也就是說,普京的這種“民族自決”本身就建立在偷梁換柱、鳩占鵲巢的霸道之上。
就蘇格蘭一例而言,英國是容忍一個聯(lián)合的兄弟自己決定去留,而并未將一體的強大作為終極價值和準則,明顯把普京比下去了。而中國官方學術(shù)在思想和理論上越是對“民族自決”膽戰(zhàn)心驚,越是作繭自縛。至于民間,即使熟悉的“寧愿蘇格蘭不長草,也比離開英國好”、“寧愿不列顛滿地墳,也要殺光蘇格蘭人”等血腥愚昧的愛國口號再次響起,也毫不奇怪。
從如何看待多元,以及部分與整體的觀念來看,英國的“無奈”和“自殘”體現(xiàn)了一種更艱難的道義和公正。承擔可能傷及自身利益的風險,以樹立和維護規(guī)則,實現(xiàn)平等和公平,其實也是法治的內(nèi)在要素之一。
蘇格蘭即使獨立,少掉的是一個規(guī)模意義上的強國,一筆集中的財政資金和一個核潛艇基地,但這些我們看似命運攸關(guān)、死也不能放棄的利益,其實并不影響兩國人民的尊嚴、價值和福利。實際上,蘇格蘭之所以獨立勢頭一直不減,其理由也早已不再是強調(diào)“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而很大程度上與英國未能為蘇格蘭提供更能解決公正和長久繁榮問題的政策和發(fā)展理念有關(guān)。
當然,在不同利益間選擇統(tǒng)一的蘇格蘭人也不少,但這些人對另一些同胞改變國家命運的選擇也予以尊重而沒有內(nèi)訌,需要高度的包容和契約精神。同時,對自己的歷史和現(xiàn)實利益理得一清二楚,有一說一,絕少渾水,規(guī)則清晰而可操作,英國由此避免的是大局上長期處于高度不確定或者陷入僵局和失控的風險。
英國贏了嗎
英國豪賭了一把,既體現(xiàn)了“民主”,又沒有失去蘇格蘭,看似是這場危機的贏家,其實是最大的失敗者。
英國是西方代表性國家,大英帝國的分崩離析導致絕大部分殖民地的“出走”,但蘇格蘭公投威脅的是英國“本土安全”以及它的政治制度。
以前的“英國”代表是“英格蘭”,但以后英國不得不考慮聯(lián)合王國中的其他部分。威爾士、英格蘭、北愛爾蘭與聯(lián)合王國的裂痕是否難以消弭,地區(qū)間關(guān)于利益分配的競爭以及政治權(quán)利的擴大,勢必都成為新的政治矛盾。
英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都將受到實質(zhì)性損害。英國借重歐盟、北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核武器這四大舞臺或工具而忝列歐洲乃至世界大國行列,但這些工具正在脫離英國。
目前英國國內(nèi)正在鬧“脫離歐盟”,面臨被主流歐洲“邊緣化”的危險。蘇格蘭公投無異于雪上加霜,令其內(nèi)外交困。有分析稱,隨著眾多新興國家的強勢崛起,英國作為“二等國”地位將難以保全,可能逐漸滑入“三等國”的行列,徹底淪落為不列顛島上的一塊“旅游勝地”和“歷史博物館”,而不是世界的政治、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
公投也讓英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核戰(zhàn)略部署。如果英國沒有了核武器,美國和北約還會借重一個沒有歐洲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和核武影響力的國家嗎?而諸如德國、巴西、印度等國家還會容忍英國留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中嗎?
蘇格蘭民族主義者長期以來一直主張,因為受到倫敦的管治,蘇格蘭不能從英國油氣田的巨額收入中,取得自己應(yīng)得的份額,而這些油氣田就位于蘇格蘭海岸附近的北海上。
“那是蘇格蘭的油”,這是上世紀70年代幫助蘇格蘭民族黨提升影響力的一句口號。不管蘇格蘭首席大臣薩爾蒙德是否真正希望獨立,但很顯然,在那本《蘇格蘭的未來》白皮書中,蘇格蘭想要的是更多的自治權(quán)利。
蘇格蘭民族黨的策略和成熟樣板得以成為歐洲其他分裂主義要挾中央的動力。一個分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蘇格蘭公投已經(jīng)做出榜樣。這個榜樣猶如一把火延燒到歐洲多個國家的后院:從德國的巴伐利亞,意大利的撒丁島,法國的科西嘉島,到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分裂的幽靈游蕩歐洲”。
摘編自共識網(wǎng)、搜狐網(wǎng)、騰訊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