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鵬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體育系,山西 太原 030031)
空竹,也叫舞鈴,最早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兒童玩具,由兩個桿系著一根長繩舞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這個體育項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族體育的奇葩。[1]34
多軸空竹的出現推動了空竹運動的普及和發(fā)展,同時也影響了校園空竹運動的發(fā)展。多軸空竹引進課堂教學,雖然大大縮短了學生空竹入門和動作套路學習的時間,但缺乏對空竹課程教學的系統(tǒng)研究。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入門快,動作套路學習所需時間短的特點進行的教學研究仍處于空缺狀態(tài)。[2]如今,體育全球化的今天,空竹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我們有必要對多軸空竹教學進行教學實踐研究,豐富其內涵,使我們的空竹課程教學能夠在校園里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下去。[3]
通過參閱教材資料和訪問記錄中,篩選出最常見的、適宜教學學習的技術動作:平盤類如,鯉魚穿梭(背溜)、魯班拉鋸(下沿絲)、風擺荷葉(上沿絲)等立盤類如,點軸起式、立盤絲、雄鷹展翅、出水回籠等。
在選修空竹俱樂部260多名學生中篩選出部分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第二學期開學第一周,先對已經學過一學期空竹課程的260多名空竹俱樂部學生進行觀察和了解,從中選取40多名學生列入學院空竹表演隊候選名單,隨后開始進行每周兩次的訓練。
人數初步定為25名,排除客觀因素的干擾,能保證每次訓練的人數至少為20名。然后把他們按性別、年齡、身體素質和空竹動作掌握情況,大致分為四個小組,每組五名成員。每次訓練內容為2-3個動作(平盤和立盤),保證各小組在一次訓練中學到的動作不完全相同。每次訓練大約2個小時左右,每次訓練完后都要觀察統(tǒng)計出的訓練結果,根據為期十周時間統(tǒng)計出的訓練結果篩選出相對更適合我們大學生學習的技術動作。
為適合我們空竹選修俱樂部的課堂學習,篩選出的動作還必須符合以下原則:安全性、適用性、觀賞性、成功率、合理性:[4]
篩選動作實驗教學設計表
通過分組實驗教學篩選出的十個左右的必學動作都是難度適中并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其中關于拉月的鯉魚翻波1、2、3,線路相對復雜且在空竹初學者平盤套路中屬代表性套路,需要更多的練習時間鞏固才能很好的掌握和運用。[5]根據訓練日記觀察類比推論出,我們開學后第一、二周先復習上學期的動作,把復習重點放在拉月上,然后緊接著第三、四周學習鯉魚翻波1(左右搭桿)和鯉魚翻波3(胯下搭桿拉月),通過兩周時間都拉月的鞏固第五周再來學習鯉魚翻波2可以相對更好的掌握。第六周復習及銜接鯉魚翻波套路動作。第七、八周進行相對線路簡單易學的御馬回首和連拉鋸動作的學習。第九周我們再來學習背后的搭桿拉月動作-鳳凰單展翅。鳳凰單展翅動作具有一定難度,它包括了空竹套路動作中身前身后的拋接動作來完成整個動作的銜接。第十一周學習相對簡單的動作-彩蝶飛舞,第十二、十三周再來進行單筒甩袖和雙筒甩袖的學習。又經過這學期十四周時間對平盤動作的學習,學生們至少可以掌握二十個左右的平盤動作,再通過三周的動作套路的編排課程,學生們將根據自身所學動作進行自由搭配組合后都應該能編排出獨具風格的一小套平盤動作套路,再加上每節(jié)課我們都會強調學生對于連續(xù)撈月的練習,在正常上課的同時把立盤絲動作也滲透了進去,應該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也學會立盤,并且能做出幾個簡單的立盤套路動作。
[1]曲宗湖,陳青,孟峰年.學校民族傳統(tǒng)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34.
[2]馬虎臣.空竹抖技與玩法[M].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56-60.
[3]杜娟.高校開展空竹運動的可行性分析[J].太原:太原大學學報,2008,(6):25-26.
[4]張晶.少數民族體育進入高校體育課堂的研究[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9):33-34.
[5]占玉珍,等.民俗體育“空竹”進入高校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陜西: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