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鎮(zhèn)鎮(zhèn)
《中國文人畫史》是盧甫圣前不久問世的大作。該書首度從專史的角度,完整地呈現(xiàn)中國文人畫這一重要文化現(xiàn)象的發(fā)軔、成熟、流變、異化乃至消解的歷史過程。這本鴻篇巨制吸引了記者對盧甫圣先生進行專訪。約就訪談,是這個月初的清晨,上海大雨滂沱,空氣倒是分外清新。門一打開,銀絲朱顏的盧甫圣輕盈而來,開場的氣氛就被他彬彬的氣質(zhì)所感染。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和他研究的專業(yè)十分吻合。沒錯,文人畫正是賦予盧甫圣這樣氣質(zhì)的藝術家的藝術門類。
既是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又是上海書畫出版社的社長、總編輯,當然骨子里更是藝術家,盧甫圣身兼藝術家、美術理論家、文化學者、出版人、市場中人等多重身份,用筆墨書寫著藝術人生的別樣精彩。
文人畫史圓舊夢
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盧甫圣從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yè)后,分配到上海書畫出版社。當時,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有人斷言中國畫已“窮途末路”,盧甫圣面對這時代的課題,投身到思索、激辯與實驗與探索中去。他一方面創(chuàng)作,一方面寫作,而《中國文人畫史》的寫作,據(jù)盧甫圣透露是1986年開始醞釀、1990年確立提綱的。時隔20多年,這部煌煌巨制巨著的正式出版,可謂圓了他1980年代的夢。
《中國文人畫史》是盧甫圣根據(jù)文人畫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亦即按時間順序去敘述的。但是,盧甫圣強調(diào)這是史論結合的學術著作,而且里面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本體論的線索,講的是文人畫文人的一種特殊的繪畫情懷。這種繪畫形態(tài)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發(fā)展的?遇到了哪些問題?因為一代又一代不同的文人畫畫家,他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后去解決問題,這樣慢慢地形成了不同的發(fā)展立場。這是繪畫本身的一條線索。第二條線索實際上是價值學或社會學的一條線索,因為那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情態(tài)之中逐步發(fā)展出來的,就是那些文人畫家本身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當時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可以作為那些文人畫家的背景,他們是在當時的這種社會背景下去實現(xiàn)他們自身的。所以是兩條線索交叉在一起的。兩條線索交叉以后就會在不同的時代產(chǎn)生不同的問題。他說:“我把這些問題概括出來了,成為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題目?!?/p>
其實此書在2000年就已出了簡本《中國文人畫通鑒》,著名美術史論家邵大箴對此明確指出,文人畫成就是中國藝術寶庫里面非常重要的財富。但是文人畫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過去。盧甫圣對當代的、時代的進步,包括國際上的繪畫理念,他吸收經(jīng)驗來進行新藝術的創(chuàng)造。所以盧甫圣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文化精神的繼承,是富有個性的、富有時代特性的??梢哉f他是文人畫的繼承者,也是文人畫的叛逆者。
無勾無皴 保留文人畫氣韻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盧甫圣的畫最強烈的一個特點就是以小見大,以無化有。他的畫面高度的簡約,人物如若一葉扁舟,在天地宏寬中漂泊,山水寬廣而悠遠,所有的畫著墨不多,非常的清淡,緩虛乎虛,描若天星一般,卻帶出了一種宇宙般得寬廣。他的畫還有一個特點,畫了很多如山水一般的大頭,而他的山水又仿佛像人的胴體一般,山水寄人,人寄山水。
在研究文人畫和文人畫史的過程中,使盧甫圣更加了解中國繪畫不同于世界其他繪畫的特點,也了解了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點以及這種特點的形成過程。包括這當中正反的經(jīng)驗教訓。“假如我不去研究這些東西我就不會認可?!北R甫圣語帶慶幸的告訴記者。其次,參考物、圖片開闊了他的眼界。這些恰恰激起了盧甫圣對文人畫的形式趣味的興趣。
但是,也是因為通過研究,盧甫圣又深深地知道,想要在現(xiàn)代社會,去重現(xiàn)、追隨,文人畫的趣味是不可能的。他指出,文人山水畫主要以水墨的淺絳淡彩為主,到元代以后慢慢發(fā)展成為以筆墨為主要。與此同時,在技法上通過勾、皴、點、染的步驟來完成。嫁接意境的同時形式感很強,追求一種比較高雅的趣味。這些對于古人來說是很自然的。但現(xiàn)代藝術家的發(fā)揮都是極其有限的。
“超越古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盧甫圣直決定另辟蹊徑,“我的畫回避了整個文人畫發(fā)展的過程?!弊罱K他的山水畫,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無勾無皴的樣貌。這種樣貌是中國古代山水畫還沒有發(fā)展起來時的樣式。但不同之處在于,盧甫圣畫面體現(xiàn)出了文人畫的形式趣味。盧甫圣是一個現(xiàn)代人,尤其生活在上海,受到海派的熏陶。所以在格調(diào)上的追求并不圉于傳統(tǒng),而是融匯了一些來自西方的造型概念,一些形的感受,都與他人風格迥異。他把中國最古老的符號元素用在了自己的畫面上,和那些現(xiàn)代的觀念進行了嫁接。他說:“繪畫是一種奢侈,而且是一種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無論對于畫家還是觀者,它都用最簡便的方式,把看不見但又應該看見的東西變成現(xiàn)實中的可見物,從而彌補造物主給人類留下的缺憾。”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這樣評價盧甫圣:他也像在治學上為自己提出高遠理想一樣,在繪畫上走獨特的道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他下筆之際,我想他是進入一個純粹的精神境界。他的創(chuàng)作心境是一個獨立、自我而豐足的世界。沉浸在這個世界里,他的下筆便有不同的形象,便有不同的筆墨情緒,更有不同于古,不同于他人的藝術意境。
變革出新 新一代海派大家
“中國畫界本就門戶森嚴、宗派林立,加之20世紀20年代以來,受到西畫日益強勁的撞擊,在原來眾多的門戶宗派中又分化蛻變出堅持民族傳統(tǒng)和主張融匯西體的兩大對立陣營,任何置身其間的人,都不可能對之熟視無睹?!边@是盧甫圣在寫吳湖帆時用到的句子。他認為離開蘇州來到上海的吳湖帆,其藝術之舟永遠離開了平靜的港灣,馳入了風波浩蕩的長江大河。其實,他何嘗不是這樣呢?上海勝流薈萃、異才輻輳的特殊條件,也敦促著盧甫圣尋找自己的藝術方向。
幸運的是,在這場紛繁復雜的大潮中,盧甫圣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與傳統(tǒng)功底,使他對中國畫有著深刻的理解,而敏感的學術嗅覺與嚴密的邏輯思維,使他在西方理論中游刃有余。一方面,對于傳統(tǒng)與當下、古人與造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他在實踐上不斷完善。變革出新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在學術研究領域里,從中國美術史上的關鍵點入手,通過對董其昌、“四王”、趙孟頫、海派等一連串的課題,革新中國美術史的固有認知。
邵大箴評價盧甫圣:“應該是我們當代中國畫界非常有修養(yǎng),有學術見解,有探索精神,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位藝術大家?!彼乾F(xiàn)今海派當之無愧的大家。
薩特認為,人被拋到這個世界上,沒有選擇處境的自由,但同時卻有著對待處境的自由。人可以自我設計,自我超越,可以永遠向自己的處境說:“不!”
無疑,借助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實踐、別開生面的理論探索與融匯古今中外的學術素養(yǎng),盧甫圣幸運地獲得了這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