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剛
由于中國的保險市場起步晚,發(fā)展程度低,很多人都看好這片市場,各方資本均想界入。但是在加入WTO之前,雖然也早已有外資保險公司涉足中國財險市場,但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規(guī)模上來說,都還只是“零星”,或者也僅是試水。真正的加速始于中國加入WTO之后。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功加入WTO,在這之前的2001年11月22日,中國保監(jiān)會詳細披露了中國保險業(yè)“入世”承諾內容。根據中國保監(jiān)會和WTO有關保險市場開放的法規(guī),非壽險部分對外資開放的具體承諾如下:
一、加入時
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設立跨境從事國際海運、航運和運輸保險業(yè)務。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在上海、廣州、大連、深圳和佛山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外資比例可以達到51%。允許上述公司從事沒有地域限制的“統(tǒng)括保單”和大型商業(yè)險保險業(yè)務,允許提供境外企業(yè)的非壽險業(yè)務、在華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財產險,以及與之相關的責任險和信用險服務。
二、加入2年內
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設立獨資子公司。開放地域擴大到北京、成都、重慶、福州、蘇州、廈門、寧波、沈陽、武漢和天津,允許向外國和中國客戶提供全面的非壽險服務。
三、加入后3年內
取消地域限制(除設立條件外,沒有其他限制)。
而外資入股中國保險業(yè),主要采取分公司、中外合資公司和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參股三種形式,此外,雖然中國履行了入世承諾,對外資放開了中國的保險市場,但中國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在設立外資保險公司方面仍有著嚴格的要求。根據這些要求來看,不是所有的外資都能在中國境內設立和營業(yè)外資保險公司,只有外國保險公司才能設立外資保險公司,而這些外國保險公司又必須滿足如下的條件:
(1)經營保險業(yè)務30年以上;(2)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3)提出設立申請前1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4)所在國家或者地區(qū)有完美的保險監(jiān)管制度,并且該外國保險公司已經受到所在國家或者地區(qū)有關主管當局的有效監(jiān)管;(5)符合所在國家或地區(qū)償付能力標準;(6)所有國家或者地區(qū)有關主管當局同意其申請;(7)中國保監(jiān)會規(guī)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在注冊資本方面的規(guī)定為:合資保險公司、獨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2億元人民幣或者其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其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外國保險公司的出資,應當為自由兌換貨幣;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應當由其總公司無償撥給不少于2億元人人民幣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的營運資金。
由此可見,外資想通過這種在中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形式來分享中國財險市場的份額并不容易,有著較高的進入門檻。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已經取消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地域限制,但中國保監(jiān)會仍然規(guī)定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只能在設有公司和分公司的行政轄區(qū)內,所以,到目前為止,很多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業(yè)務仍主要局限在北京、上海和廣東這些對外資保險公司開放較早的地區(qū)。除此之外,在黑龍江的僅有中意財產,在大連的僅有日本財產,在重慶和杭州的僅有利寶互助,在四川的僅有安盟,在江蘇的有日本財產、國泰財產和樂愛金,在福建的僅有國泰財產。
由于以上的種種不利因素,再加上外資保險公司對進入尚未完全市場化的中國的審慎考慮,在中國已經加入WTO十二年之后,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在華的發(fā)展并沒有出現顯著增長,至少在市場份額上來說,這些年來,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幾乎是在原地踏步,進步不大。
從2004年到2013年,在華的外資財產保險公司數量雖然從12家增加到了21家,但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左右,近年來,這一比例逐有回升。
根據中國保監(jiān)會最新公布的《2013年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在華的外資財產保險公司數量保持在21家。這21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在2013年1-12月的總保費收入為830142.12萬元,也僅占總體的1.28%。
雖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發(fā)展受阻,但中國整個財險市場的發(fā)展卻一直都是欣欣向榮。2013年,中國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6481.1億元,10年間平均增長速度為20.71%。有數據表明這一高速增長的趨勢已經延續(xù)了多年,并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對于外資財產保險公司來說,在一塊迅速崛起的市場中苦心經營多年之后仍然處于當前的境況,實在很無奈,但中國龐大的潛在市場,又吸引著他們,讓外資不舍得割舍,于是只能尋找另外的方式來分羹。
這便是外資在中國財險市場布局的第二種手段——參股中資財產保險公司。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紛紛進行股份制改革和在香港與海外上市,使得外資便可以通過持有這些上市公司的股份來享有中國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成果。采用這種方式,外資有效地避免了進入壁壘,也可以利用中資財險公司的人力資源和營銷網絡,克服本土化不足的問題。
目前,中國有43家中資財產保險公司,僅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10家財產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就占全部43家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86.39%。中國的三大財險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均有外資入股,而且入股比例不小。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資股東中,美國國際集團(AIG)持有1,103,038,000股,點公司總股本的9.9%;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是來自泰國的卜蜂集團,截止2013年12月31日,卜蜂集團合計持有中國平安H股股份1,232,815,613股,約占公司總股本76.44億股的15.57%;對于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來說,進行了股權分置后,雖然內資持有股份數量總和仍然占有優(yōu)勢,但外資卻持有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62%的股份,其中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大多數境外股份,總數為2,770,707,056股,持股比例為30.58%,占據太保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不僅僅這三家“旗艦”中資財產保險公司有外資參股的情況,其它有外資參股的大型中資財產保險公司還包括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華泰財產保險公司等。其中,外資股東通過持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間接持有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外資股東HKSCC NOMINEES LIMITED和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持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5.84%的股份,相當于外資在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為10.3%;安達天平再保險有限公司和安達北美洲保險控股公司共持有華泰財產保險公司15.55%的股份。
保守地只計算以上5家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外資通過參股相當于至少分享了中國財產保險市場16.39%的保費收入,再加上外資財產保險公司自身享有的1.28%的保費收入,外國資本力量享有了中國財產保險市場17%以上的保費收入所帶來的利潤。
從長遠的角度來說,由于在政策層面上通過吸收外資和社會資金參股,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是中國深化保險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外資將會在中國財產保險市場上布局越來越多的資本力量。
在中國剛加入WTO時,曾有人預測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會在幾年內增長到10%左右,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擔憂完全可以避免。至少就財產保險來說,在過年的幾年時間里,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一直滯步不前,并沒有出現顯著增長,有些已進入中國市場近二十年的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也非常之小,完全無法和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的全國遍地開花相比。似乎在這場爭奪戰(zhàn)中,中資保險公司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但這里面或多或少是源自政府的保護政策。
不過,這場勝利的背后卻深藏隱憂。眾所周知,國外許多保險公司擁有比中國保險公司更雄厚的資本,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中國市場多開幾家分公司來擴大自己的經營范圍和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他們卻沒有這么做,這部分是由于中國禁止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經營法定險業(yè)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資財產保險公司的業(yè)務范圍。
但另一方面,外資力量現在卻表現出越來越熱衷于使用參股的方式來布局中國財險市場。對于使用這種方式,外資既有豐富的經驗又有足夠的資本,因此,在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布局在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中。
不過,真正令我們心憂的卻不是外資成為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的股東,也不是我們的中資財產公司用股權沒有換來應有的技術和經驗,而是隨著外資不斷在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中增持股份,很難說在將來不會出現外資大規(guī)模并購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的情況。一旦將來外資出現大規(guī)模異動,對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發(fā)動并購攻勢,那么中資財產保險公司這么多年來辛苦經營而守住的市場份額將會迅速被外資取代;而外資并購甚至強勢并購中國公司已經在其他行業(yè)顯現端倪,尤其是在發(fā)展前景大好的新興產業(yè),如生物制藥。
由于保險資金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可能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造成沖擊,我們不得不警惕外資力量對中國財險市場的爭奪。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在中國財險市場上份額微小,構不成威脅,但那些隱藏在中資財險公司的外資力量卻已經達到了足夠讓人警惕的布局,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在將來某一天反賓為主?對此,我們還能笑談他們水土不服嗎?
參考文獻:
[1]薛偉賢.入世后中國保險業(yè)競爭力評價與對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P113《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2]標準:中國入世時企業(yè)年保費超過80萬元人民幣,而且投資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入世后1年,企業(yè)年保費超過60萬元人民幣,而且投資額超過1.8億元人民幣;入世后2年,企業(yè)年保費超過40萬元人民幣,而且投資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4]《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
[5]《中國平安2013年度報告》
[6]《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