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良
絲綢之路,這一跨越千萬里、連接東西文化的長廊,展示了數(shù)千年人類文明交融的歷程。交流,促進了繁榮;碰撞,刺激了發(fā)展。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交流與碰撞中,不斷走向更高的境界。藝術作為人類文明一個不容忽視的要素,也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開出了奇葩。
說起絲綢之路的藝術,首先是佛教藝術,因為在絲綢之路高度繁榮的漢唐時代,正是印度佛教藝術達到極盛時期并向外傳播的時代。由于佛教的興盛,從印度到中亞、中國乃至中國周邊的朝鮮、日本等各地都建起了華麗的寺院,或者開鑿了石窟,這些石窟、寺院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畫。當時中亞(包括現(xiàn)在的敘利亞、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家)和鄰近的波斯帝國、南面的印度王國、西方的羅馬帝國一帶形成了多種文化交匯的場所,因此這里的佛教雕塑、繪畫就不僅僅反映了來自印度的樣式,還體現(xiàn)著古波斯、古希臘、羅馬乃至古埃及等地的風格。現(xiàn)存大量的佛教遺跡見證了當時的多元文化的特征。
如犍陀羅(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qū)的佛教雕刻,我們就可以從中看到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強烈影響。佛像頭上波浪形的頭發(fā),令人聯(lián)想到古希臘雕刻中的阿波羅形象。佛像通體造型寫實,衣紋自然垂下,形成十分真實的褶皺。在佛教建筑上也常??梢钥吹较ED式的神柱形式。最有意思的是,在佛教壁畫或雕刻中竟然也會出現(xiàn)帶翅膀的小愛神,這完全是希臘文化的特色。
石窟這一獨特的藝術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注重修行,修行講究清凈,古代印度的佛教徒就在遠離城市的山中鑿建石窟,用來修行和禮拜。建于城市中的寺院與遠離城市的石窟,是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兩個場所,相輔相成。于是,石窟這種獨特的文化載體也作為佛教理念的一個重要部分傳入中國,并在各地興建起來。盡管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環(huán)境與印度有很大的差異,但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便開始營建石窟,并持續(xù)了10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跡,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遺產。
當然,各地的石窟藝術都會體現(xiàn)本土的特點。如新疆西部的克孜爾石窟,在古代,這里是西域的龜茲國,所以佛教文化具有濃郁的龜茲風格。石窟建筑較流行的樣式是一種特別的中心柱窟,主室平面為長方形,券頂,后半部有一較低的通道繞到后壁。壁畫多以菱格形表現(xiàn),每個菱格中往往畫出佛教的本生故事或因緣故事。敦煌早期的石窟中體現(xiàn)了明顯的印度和西域的影響,而到隋唐以后,在強大的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敦煌藝術呈現(xiàn)了漢文化的特征。
在我國的名勝古跡中,石窟在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著名的云岡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石窟中有佛像、有壁畫,以供信眾們從事禮拜和法事活動。這樣,石窟藝術也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特定時期的文化活動,記錄了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