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聚成 岑其
萬里故山頻入夢,揚帆何日是歸帆?一襲長衫,一支畫筆,一生漂泊。在一生的尋尋覓覓中,他用畫筆勾勒出自己清晰的精神家園,創(chuàng)造了近現(xiàn)代畫壇的不朽傳奇。他,就是張大千,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史上的奇跡,他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他被世界輿論贊為東方的畢加索。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最為傳奇的畫家:少年遭綁票,被土匪任為師爺;未婚妻去世,出家到寺廟當了百天和尚,法號大千;因不滿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遭日軍軟禁于北京頤和園。同時,他是五百年來精鑒第一人,也是天下造假第一高手;他是最有范兒的畫家,家養(yǎng)虎猿,娶妻四房,還有紅顏知己無數。在徐悲鴻、劉海粟和張大千這些同代人中,他是創(chuàng)作最為勤奮者,在“億元”時代不斷創(chuàng)造市場奇跡。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后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潑墨畫家,書法家。他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幼年受慈母及兄長熏陶,潛心書畫詩文。1917年,張大千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1919年從日本留學歸來后,張大千拜前清名士曾熙和名家李瑞清為師。1925年,張大千在上海首次辦畫展,100幅作品被搶購一空。上世紀30年代,張大千曾兩度執(zhí)教于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他在亞、歐、美舉辦了大量畫展,蜚聲國際,被譽為“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
張大千不僅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畫大師,而且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具有豐富的藝術探索經歷。他交友甚廣,閱歷豐富,走遍萬水千山:“牢記石濤的‘搜盡奇山打草稿,把中國走遍了?!彼乃囆g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等三個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后以心為師。
40歲之前張大千以古人為師。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傳統(tǒng)文化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tǒng)功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畫作,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足可亂真。張大千自稱石濤再生,陳半丁收藏的石濤精品冊頁是他畫的,他用假“石濤”換了黃賓虹一幅真“石濤”。他偽梁楷的《睡猿圖》騙過了吳湖帆、葉恭綽等鑒賞家。程霖生專收石濤作品,可張大千私下對好友說:“程霖生收藏的一百幅石濤畫,十之七八都是我畫的?!?/p>
40歲至60歲之間,他以自然為師,遍游名山大川。1925年后,他曾經三游黃山,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跡。張大千總結道:“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睆埓笄г浵蚴咚囆g和民間藝術學習,特別是1940至1942年間,他攜家眷和門生到敦煌取經,面壁敦煌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再次獲得了傳統(tǒng)藝術的滋養(yǎng),為其之后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張大千的畫兼具八大、石濤的粗獷,唐寅、沈周的細潤。30年代徐悲鴻就稱贊:“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但是,倘若再推后十年,待到張大千赴敦煌禮佛,面壁莫高窟歸來,也許徐悲鴻會改口說:“張大千,千年以來第一人也。”那時,除了臨摹壁畫,他還清理流沙,修路開道,登記編號了309洞石窟,是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
張大千在50歲之前遍游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后更是周游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張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并游遍歐洲、北美、南美以及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跡。所到之處,他都有大量的紀游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同時為他日后藝術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60歲后張大千以心為師。他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之上,受西方現(xiàn)代繪畫抽象主義的啟發(fā),獨創(chuàng)潑彩畫法。他所獨創(chuàng)的潑彩畫法,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酣暢淋漓而內涵深厚,雄奇瑰麗而富于精致,使他的繪畫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chuàng)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大境界,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而且雅俗共賞。他于中國畫之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寫意,無所不能,無一不精。張大千的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特別是他旅居海外后,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
張大千的山水畫成就最高,他獨創(chuàng)的潑墨與潑彩風格,顯示了他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筆墨韻味與形式語言等特點于一體的繪畫觀念,成為20世紀山水畫變革路上成功探索的典范。張大千先后游歷了黃山、華山和峨眉山,從千變萬化的自然景物中汲取營養(yǎng),逐漸形成了利落、靈秀、峻峭、爽利的山水畫風格。他壯年時代的山水畫,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脫離生活的文人畫之弊病,開始創(chuàng)作了大量寫生記游作品,別有情趣,尤其是他創(chuàng)作的青綠或金碧山水作品水平較高
張大千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是其人物畫。其畫多以傳統(tǒng)的人物畫為根基,同時吸收現(xiàn)代美學思想,造型準確,形象生動。仕女畫和高士畫是張大千人物畫最為常見的兩類題材,所畫仕女圓潤俊美,體態(tài)豐腴,設色濃麗,筆法嚴謹,衣裙圖案精美,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健康的美感。張大千還有一類人物畫是臨摹敦煌壁畫人物造像的作品,這批作品不少進入公共收藏,因此流入市場的此類精品并不多見,但這類作品屬于張大千極為精彩的吸收中國古代繪畫精華之后的再創(chuàng)作,堪稱張大千人物畫中最為精彩的題材。
張大千所繪花鳥、走獸,題材多樣,技法上勾勒、寫意兼而有之,在行筆節(jié)奏和墨色處理上多添新意,并運用自如。他筆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干柔中蘊剛,用墨華滋多變,敷色清嫩鮮活,意境閑逸。在花鳥畫中,張大千最擅長畫荷,也最見成就。
張大千和張善孖昆仲共同創(chuàng)建了大千畫派,它是中國綜合性繪畫流派之一。二十世紀20年代,張氏兄弟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大風堂畫派的畫風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張大千畢生沉浸于書畫,一生大概創(chuàng)作了4萬多幅書畫作品,流布去向十分廣泛,海內外公私收藏無不競相涉獵,堪稱藝術市場的長青樹。從二十世紀開始,張大千始終引領著國內書畫的銷售價格,并成為藝術市場上最為亮眼的明星。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借古開今”專場上,張大千晚年巨幅絹畫《愛痕湖》亮相。經過60多輪的激烈競拍,最終以1.00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由此開啟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億元時代,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件作品是張大千的巨幅絹本潑彩作品,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涌于畫面;清晰、謹飭的房舍,則靜處于“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jié)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堪稱張大千化把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藝術水乳交融之杰作,突破億元價格實至名歸。自此,張大千作品屢屢刷新紀錄,《嘉耦圖》在2011香港蘇富比拍賣中,又創(chuàng)下1.9億港元成交天價。
一襲青衫,離開大陸,張大千再也沒有踏上故土,他在遠方遙望家鄉(xiāng),心中滿是牽掛。在旅居他鄉(xiāng)的歲月里,張大千身上總攜著兩枚印章以自嘲,一枚為“別時容易”,另一枚則為“一生江海客”,正如他的懷鄉(xiāng)詩中所表達的那樣:“五州行遍尤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xiāng)”。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寶島臺灣溘然長逝,享年84歲?;赝鋫髌嬉簧瑸槭廊藥淼氖菬o數藝術精品,而他帶走的,則是對故鄉(xiāng)巴山蜀水的無限眷戀。
責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