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林鐘瑛
對于論述文信息篩選、整合題,我們怎樣去應對才能提高得分率呢?
一、抓文本
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在操作上應做到兩點:一是圈,即用筆圈出重要信息;二是理,即理清文章脈絡。下面我們以2014年論述文材料為例,運用勾畫關鍵句法梳理文章脈絡。從標題“藝術與中國社會”入手,可勾畫出如下關鍵句:1.藝術的作用是以感情動人;2.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3.禮樂使生活上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藝術領域;4.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5.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jù);6.禮之本在于音樂的精神;7.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8.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刈x這些句子,就能很快把握全文的基本內容,即談藝術對于中國社會的作用;也能清晰理清全文的邏輯關系(第1段總說詩書禮樂對中國社會的作用,2~7段分別從“禮”與“樂”兩方面談藝術的作用,1~7段構成總分關系;第8段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進一步強調中國藝術的特點)。
磨刀不誤砍柴工,閱讀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礎。要堅守“沒有讀懂就不做題”的原則,千萬不能跳過這一環(huán)節(jié)。
二、定區(qū)間
信息篩選的依據(jù)主要是題干和文本。做題時應先認真分析題干,明確命題指向,再回歸文本,找到選項所在的區(qū)間(段落、句子)。如2013年湖北高考題第8題中的四個選項,A項在原文第一段,B項在第二段,C項在第四段,D項在第三段。
三、作比較。
找到選項存在的區(qū)間后要注意與原文仔細比較。平時熟知一些常用的設障方法會加強比較的針對性,提高答題速度和準確率。
常見的設障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增、刪(漏)。有的添加定語或狀語,有的卻刪除詞語或句子,修飾成分的增減就意味著語義的改變。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第6題:A.《論語》每章只有寥寥數(shù)語,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因為它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彼此不相聯(lián)系也是可以預料的。
對照原文“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可知,原文指的是在篇幅(結構)上沒有聯(lián)系,擬題人故意增加“思想上”,原意因而被改變。
二是調。調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6題:D.無論是生活的環(huán)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xiāng)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于是他們選擇固守鄉(xiāng)土,終老于斯。比照原文“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可見,關于“生于斯、死于斯”原文的表述是被動的,而選項卻變成了主動。
三是改。改變說法,或換用別的的詞語代替,導致似是而非。如2014年湖北高考題第6題: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是藝術文學,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動人。比照原文“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可見,原文說藝術文學是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這是形式方面的東西,而擬題人卻說是“教育內容”。
四是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或者將望文生義的幾個義項強加進去,干擾判斷。如2013年湖北高考題第6題:A.生活在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xiàn)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選項中“相比現(xiàn)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在原文中是這樣表述的:“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原文只是強調二者自由的方式不同,沒有說“更容易”,此屬無中生有。
藝術解讀中的時間意象
藝術解讀中時間意象的直覺生成,猶如精神之倚賴于物質,是生發(fā)于藝術中的空間意象所表達的空間關系,因為“時間不能完全脫離和獨立于空間”,“時間關系的表達只有通過空間的表達才發(fā)展起來”,“所有時間取向都以空間定位為前提”。
但是,藝術解讀中空間意象、時間意象的生成,絕不是一個純粹的物理形式轉換問題,而是一個與理解力和想象力密切相關的心理釋放問題。例如我們閱讀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所感受到的肅殺特征,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關于中唐社會現(xiàn)狀以及詩人遭受迫害的種種聯(lián)想,雖然是從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引發(fā)出來的,但它的內容卻遠遠超出了畫面固有的界限。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統(tǒng)一的絕對的時間是沒有的,“相反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測度”,但“這依賴于他在何處和如何運動”。正因如此,時間意象的生成在實際上就成了藝術解讀者的心靈在各種具象的空間意象中的游履過程,及其所帶來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滿足,但這并不是空間意象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意義,而是空間意象在時間演進中把微妙感覺或聯(lián)想激活的結果。
藝術解讀中時間意象的直覺生成,大多和讀者的直接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所以往往會有非理性的成分。例如,“落花流水”由于它潛在的時間性被此在的空間性遮蔽,一些讀者往往就會直接把它和人的生命活動的終結性特征聯(lián)系起來。因而也就往往會生成青春易逝的“第一意象”。于是,有些批評者往往就習慣性地根據(jù)閱讀中生成的這種直覺性時間意象,把落花流水的藝術形象一般地看成是作者的消極頹廢的人生觀的直接反映,其實這種批判性的結論是值得讀者討論的。事實上,不同的讀者在直觀落花流水的藝術形象時總是潛在地跟它所象征的生命過程的時間性存在狀態(tài)關聯(lián)著的。直覺生成的時間意象,由于其深深地聯(lián)系于生命時間的推移和流逝,讓人們在想象中看到流動變幻的具體生動的生命活動情景,甚至從更廣闊意義上看到生命活動的綿延性和超越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解讀中時間意象的直覺性又是充滿著理性與非理性的。
對于藝術解讀來講,藝術的時間意象比起藝術的空間意象是更為本質和更有挑戰(zhàn)性的東西。因此,努力實現(xiàn)空間意象向時間意象的轉換,才能使藝術的審美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1. 下列不能支撐“(猶如)精神之倚賴物質”觀點的一項是( )
A. 時間不能完全脫離和獨立于空間。
B. 所有時間取向都以空間定位為前提。
C. 時間意象的直覺生成生發(fā)于空間意象所表達的空間關系。
D. 時間關系的表達只有通過空間關系的表達才發(fā)展起來。
2. 下列對文本的概括,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 意象生成不是一個物理形式的轉換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
B. 富于個性的時間意象的生成,主要由欣賞者具體處境來決定。
C. 時間意象的直覺生成和大多讀者的直接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
D.把“落花流水”一般地看作作者消極頹廢人生觀的直接反映,這是值得批評者討論的。
3.下列根據(jù)文中信息所作的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江雪》時間意象的生成遠遠地超出了畫面固有的界限,解讀者拋開原有生態(tài)畫面而讓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B. 讀者直接把“落花流水”與人的生命活動的終結性特征聯(lián)系起來,是由于他們用空間性遮蔽了時間性。
C. 空間意象在時間的演進中能夠激活藝術解讀者微妙的感覺或聯(lián)想。
D. 為了克服藝術的空間意象缺少本質性和挑戰(zhàn)性弊端,就必須努力實現(xiàn)空間意象向時間意象的轉換。
1. A (題干中“支撐……觀點”這句話,其用意在于證明觀點存在的必然性。A項是對這句話所做的解釋,不是論證)
2. B(A項“不是”完全排除了意象生成與物理形式的轉換關系,而原文是說“不是純粹的”,意即與物理轉換還是有關的。C項注意“大多”的位置不同,修飾對象有很大差異。D項主客倒置,原文是說批評者的觀點值得人們討論)
3. C(A項“解讀者拋開原有生態(tài)畫面”不對,時間意象生成離不開空間意象,注意原文中有“引發(fā)”二字。B項“他們”“遮蔽”不對,原文是說他們忽略了空間性,是無意的、被動的,而此處卻成了有意的,主動的。D項實現(xiàn)空間意象向時間意象的轉換的目的是提升審美能力,另外“缺少”二字擴大程度,原文是比較空間意象與時間意象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