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山
新聞攝影師運用照相機對新聞事件進行現(xiàn)場拍照,但它并不是簡單的機械記錄,而是要在那些極平凡的事件、會議和生活中,尋找出有意義的題材,在求變上下功夫,在新聞報道的深度上下功夫。
那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到有意義的新聞攝影題材呢?我以為應從以下幾點考慮。
1.在采訪前要注重學習,特別是要在學習中深刻地理解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樣才能加深采訪意義、目的,時刻牢記我們手中的相機是為黨服務的,是為人民服務的。這樣才能身在平凡中,拍出不平凡的新聞攝影作品來??赡苡行┤擞X得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有攝影理論,有抓拍功夫,自己手中的相機好,沒有拍不出好照片來的。其實,這種觀點是相當錯誤的。在新聞界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叫作“你有什么樣的政治視角,就能拍出(寫出)什么樣的、帶有較強烈政治傾向的新聞照片。有些人總以為西方的新聞是自由的,新聞攝影記者(包括文字記者)更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其實不然。眾所周知,在美國挑起的海灣戰(zhàn)爭、轟炸南聯(lián)盟等事件中,他們的新聞都帶有極鮮明的政治傾向,所報的新聞、新聞照片都打著“人權(quán)”的幌子,使美國人相信,他們之所以動用武器是在維護世界和平。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戰(zhàn)爭期間,他們的戰(zhàn)地記者所寫、所拍攝的新聞照片都要接受“戰(zhàn)時檢查”。所以說,西方標榜的新聞自由只是一句空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他們用導彈襲擊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其目的是害怕我們新聞工作者向全世界報道事實真相。他們不允許我們有言論自由??梢?,新聞是有階級性的,是有政治性的。要想拍出好照片,在拍攝前,學習、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多么重要。只有在腦海中真正把握好黨的政策,在平凡的采訪中,才能拍出立意高、有深度、揭示時代特征、弘揚時代精神的好照片來。
當前,要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拍攝出好照片,就要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攝影意識,把握好政治這條主線,圍繞黨和人民關(guān)注的重大問題,在那些看似平常、年年都開的會議中尋找、抓拍出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題材的照片來。如高秀峰拍攝的《民主權(quán)利》和賀延光拍攝的《民主進程》,就是由于能夠在學習中深刻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牢把握政治這條主線,在年年都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抓拍到的新聞照片。這樣的照片,它向全世界反映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化進程。正是由于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quán)利,才使這張新聞照片有了重要的新聞價值與歷史意義,同時,也是我國政治生活進步的一個明顯標志。這兩位作者幾乎都是在別的記者或回報社發(fā)稿,或不以為然地溜到休息廳喝茶時拍攝到的。從這兩幅照片的拍攝成功,使我們看到學習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性,看到了如何在平凡中拍出不平凡的新聞照片來,甚至是對新聞改革具有突破意義的照片來。
2.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從細小的事件中挖掘新聞的功力,要有新聞敏感性,有以小見大的功夫。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時期,記錄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是我們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要記錄“改革開放”的進程,從細小的事件中挖掘新聞,所攝題材要有新意,要在求變上下功夫。現(xiàn)在報紙上刊登的新聞照片不少,但真正能以小見大、有新意、反映“改革開放”給人們思想帶來變化的好照片還是不多。有的攝影記者總不能突破一成不變的思想框框,看人家拍出一張好作品就跟在別人后面“照葫蘆畫瓢”,視野極不開闊。而我們說要想開放視野,拓寬報道領(lǐng)域,就必須從一些細小的事件中,發(fā)掘出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來。
我們有些新聞記者,總是有好高騖遠的毛病,認為只有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才是新聞攝影的重要題材。因而,總是把眼光瞄向那些重大事件上,而對從細小的事件中如何才能挖掘出新聞來不去認真研究,新聞敏感性也就越來越弱。記得法國著名攝影家布列松說過:“在攝影中,最細小的東西,也能成為偉大的題材。人間渺小的瑣事能變成曲中主調(diào)。”這話很深刻、很精辟地告訴我們新聞攝影記者,能練就出從小處著眼的能力,拍攝出以小見大的照片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xiàn)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天在我們身邊都發(fā)生著許多看似平常但卻不平常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新聞敏感性,很可能這些能成為偉大題材的細小事件,就會瞬縱即逝,就會從我們的眼皮底下溜掉。因此,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以小見大,以小見深,應當成為攝影記者選擇報道題材、抓拍獨家新聞照片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如龐永祥拍攝的《找信息》就是小中見大、小中見深的典型例子。他用平凡的人和事反映出“宣傳改革開放”這一重大主題。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在社會生活中,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事情固然不少,然而,比較多的,還是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情,要在平凡中拍攝出不平凡的作品,關(guān)鍵在于攝影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抓取?!庇秩纾骸缎∞I車進農(nóng)村》就是作者在平凡中拍攝出不平凡的作品。從這一新聞攝影作品中,我們看到改革開放政策,使華西村這個只有320戶的人家從貧困走向富裕,過去農(nóng)民連想都不敢想的轎車如今也開回了家。這張新聞照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富裕后農(nóng)民欣喜的心情。同時,它也創(chuàng)下了中國小轎車進入百姓家的新紀元,記錄了華西人跨入小康的新聞事實??梢?,在平凡中抓取不平凡的新聞攝影作品并不是誰都能想到和意識到的。
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想反映出以小見大,在小事中反映出時代感,反映社會大主題,就必須在拍攝時于形式上拋棄公式化、概念化舊模式,敢于突破舊的框框,這樣,才能尋找到新聞的切入點。如筆者拍攝的《沈陽出現(xiàn)求職熱》,反映的是國企改革中,一批批職工下崗后,他們沒有坐家等政府給找工作,而是理解黨的政策,用他們的話說:“下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沉淪?!币蚨笈南聧徆と?,他們走出家門,自己尋找就業(yè)門路。作者身處大工業(yè)城市,面對黨中央提出的“國企三年脫困”的攻堅目標,意識到從正面反映國企減員這一觸動社會神經(jīng)的敏感問題,作者在深入社會中拍下了一位中年下崗女士渴望再就業(yè)的焦急心情,以及對生活、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及帶著憂慮的復雜心情的神態(tài)。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就在于題材新、主題深,從一件細微的小事中,反映的卻是下崗職工不悲觀、不氣餒,敢于正視“下崗”這一事實,挺起胸,不怕難,面向社會,自己去闖出另一番新天地。
3.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僅要宣傳“改革開放”,宣傳時代的進步,還要對丑惡的現(xiàn)象予以揭露,鞭韃時弊,扶正壓邪,這也是每一位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和責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不道德、令人氣憤、讓人不恥的行為。為此,新聞攝影記者在正面宣傳報道的同時,還要對那些不文明的行為予以揭露。如武進群拍攝的《豈能如此對待顧客》,就是作者在乘坐公共汽車時,見到一位乘務員因顧客指責其服務態(tài)度不好,而對顧客破口大罵,為了不讓這種不文明的舉止蔓延,新聞攝影記者旗幟鮮明地舉起懲惡揚善的相機,為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進行了“記錄”。目的是讓“服務窗口”單位的工作者,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行為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集體,代表一個行業(yè)的整體形象。
用事實說話,讓震撼人心的畫面引起各方面的關(guān)注,是新聞攝影記者向社會發(fā)出的吶喊。而要想報道好引起社會普遍關(guān)注的事實,關(guān)鍵的一條,就是新聞攝影記者一定要“沉”下去,搞調(diào)查研究,拍攝有說服力、震撼力的新聞照片來。用新聞攝影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用事實說話,照片才有生命力、戰(zhàn)斗力。如楊小兵拍攝的《孩子上學走鋼絲》這幅照片,讓每位家長看了心都在顫。上學猶如演雜技,而且是高空雜技,底下是湍急的河水,上面是僅有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塊木板,這樣的條件,不禁讓人想起沈陽植物園的“鐵索橋”,而且要比人們玩的“鐵索橋”難走得多。一定要讓孩子們上學不再心驚膽戰(zhàn)——記者向社會喊出了《孩子上學“走鋼絲”,誰來修座“平安橋”》的呼吁。正是由于這幅具有強烈沖擊力的照片,引起了省、市、地、縣、鄉(xiāng)各級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引起了省內(nèi)外各界人士的關(guān)注,孩子們上學也有了“平安橋”。
在細小的事件中挖掘新聞線索,在平凡的生活中抓住最具典型的形象,尋找出有意義的題材,這是當今我們每個新聞攝影記者所應具備的素質(zhì)。
(作者單位: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