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明
摘要:豬鏈球菌病是對養(yǎng)豬危害十分嚴重的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主要介紹了豬鏈球菌病的癥狀和診斷方法,并提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豬;鏈球菌??;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31-01
豬鏈球菌病是豬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大多在3-12周齡的仔豬暴發(fā)流行,尤其是斷奶及混群時往往是發(fā)病高峰。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高溫潮濕的季節(jié)為主。口鼻是該菌的主要入侵門戶。由于豬鏈球菌廣泛存在于豬的呼吸道中,在飼養(yǎng)管理差、擁擠、通風不良、氣候驟變、長途運輸、免疫接種及混合感染等情況下,均可激發(fā)該病的發(fā)生與流行。
1 臨床癥狀
臨床上多以敗血型為主,其次是淋巴膿腫型。敗血型,個別發(fā)病豬常不表現(xiàn)任何臨床癥狀而突然死亡,多數(shù)豬突然發(fā)病,體溫升高至41~42 ℃,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沉郁,便秘,尿色黃,有的尿血,短時間內部分病豬出現(xiàn)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淋巴膿腫型,以頜下淋巴結膿性炎癥最為常見,咽、耳下、頸部淋巴結有時也受侵害,受害的淋巴結發(fā)炎腫脹,觸診硬固,有熱有痛,病豬表現(xiàn)全身不適,局部的壓迫和疼痛可影響采食、咀嚼、吞咽甚至使呼吸產生障礙。膿腫成熟,腫脹部中央變軟,表面皮膚壞死,自行破潰流膿,膿排凈后,長出肉芽組織結疤痊愈,整個病程約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2 病理變化
主要表現(xiàn)為皮下出血嚴重,血凝不良。病豬鼻黏膜、喉頭、氣管充血,常見大量泡沫,肺充血腫脹。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充血和出血。心包積液,淡黃色,心包膜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內膜有出血斑點。
3 診斷
為確診該病,應進行實驗室診斷,發(fā)生敗血型時,采取病死豬的心、肝、脾、肺等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鏡下可觀察到有單個、成對、成鏈的藍色球菌。取肝、脾、腎、淋巴組織接種于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37 ℃的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培養(yǎng)基上長出直徑為0.1~1.0 mm灰白色、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小菌落。接種于血清肉湯中生長,初成均勻渾濁,后因細菌形成長鏈且顆粒狀沉淀于管底,上清液透明。但要注意區(qū)分致病性和正常定植的非致病性菌株,現(xiàn)有的聚合酶連反應(PCR)、脈沖凝膠電泳(PFGE)、隨機擴增多形態(tài)DNA反應(RAPD)技術,可以較好的解決此問題。
4 防治措施
4.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經常清掃豬圈,保持室內衛(wèi)生,圈舍定期消毒,保持豬圈的通風換氣,防止圈內漏水,保持舍內干燥,飼養(yǎng)密度應合理,要給予全價飼料,禁止飼喂霉爛變質的飼料,在有應激因素的情況下,可添加黃芪多糖、葡萄糖、多維等抗應激和增強免疫力的藥物。這些手段是控制該病的有效措施。
在外引豬入場前應隔離飼養(yǎng)一個月。進場后,在飼養(yǎng)或飲水中應添加黃芪多糖、葡萄糖、多維等抗應激和增強免疫力的藥物,連用7~10 d,同時,添加磺胺間甲氧嘧啶或土霉素,連用5~7 d。
4.2 治療
發(fā)現(xiàn)病豬立即隔離并封鎖。對病死豬做無害化處理以防病原擴散,對被病豬污染的圈舍、場地、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對病豬實施隔離治療,可用頭孢噻呋、青霉素+鏈霉素或者磺胺間甲氧嘧啶進行治療,并補充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有神經癥狀的可用復方氯丙嗪,連用3~5 d。對嚴重關節(jié)囊腫的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由于豬鏈球菌血清型較多,易產生耐藥性,要確定最佳的治療藥物,需作藥敏試驗。
4.3 預防
對豬群采用豬鏈球菌多價滅活疫苗進行免疫和預防。正常免疫程序,仔豬30日齡注射3 mL/頭,育肥直至出欄;種公豬2次/年,每次3mL/頭,后備母豬在配種前15~30 d注射3mL/頭,產后30 d注射3mL/頭。如果該病正在流行,懷孕母豬應在產前15~20 d加強一次免疫,仔豬提前在15日齡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