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秀堂
1964年暑假,在我所帶的山西省平遙縣東達蒲小學高13、14班學生畢業(yè)時,絲毫沒有想到,達蒲學區(qū)校長李樹昌會帶來這樣一個消息,中共平遙縣委組織部同意教育局的提名,推薦我參加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當年的招生考試,但準備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
對此,我有些疑惑,當時自己連共產(chǎn)黨員都不是,省委黨校真的要我嗎?是不是縣教育局搞錯了,以為我是黨員了?李校長回答得很肯定:“我專門問過,不要求都是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也行!”
經(jīng)過報名和摸不著邊際的復習,不幾天我便上榆次專署趕考了。考試科目有歷史、地理和語文。語文除了考一些基礎知識外,主要是寫作文。我記得作文題目是《駁“老實人”吃虧》和《眾人拾柴火焰高》,兩個題目由考生自選一道。幾天后,考試成績傳回縣委組織部,這次參考的師忠、王繼漢、孔繁武和我,成績都達到了錄取線,我們有幸成為省委黨校64級的學員。
初中畢業(yè)時,我連高中都讀不起,當時只好上了太谷師范學校,現(xiàn)在卻要帶工資上大學了!我下定最大的決心,決不錯過這難得的人生機遇,用足勁開啟遠行的航船,朝著光輝燦爛的明天,走出一條嶄新的路、寬闊的路、通向四面八方的路。后來的經(jīng)歷一再證明,小學教師的我,上了省委黨校,是我人生歷程中的關鍵一步。之所以這樣說,集中到一點就是:當年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確立的“學習理論,提高認識,聯(lián)系實際,增強黨性”的教育方針及其在這一方針指引下的學校生活和社會實踐。
朝氣蓬勃的團組織
省委黨校的學員是以黨的支部建制的,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教學班,管理班級的專職干部都是共產(chǎn)黨員,他們都被稱為支部書記。我們支部的書記是16級干部韓凌云,他是64級培訓班3個支部的總支書記。支部副書記是從學員中產(chǎn)生的,當然也必須夠資歷,行政19級的趙尚霖擔任了這個職務。他來自省電力系統(tǒng),二十八九歲,建筑工人出身,是個很有水平的領導干部。生活委員是20級的杜振國,太原市委的干部,成熟老練,凡事處理起來得心應手。組織委員是行政23級的師忠,他和我一同從平遙入校,之前一直在縣里搞組織、人事工作。學習委員賀素娟,來校前任中學教師,樂天派性格,同學們都愿意和她接近。擔任黨支部委員兼任團支部書記的是當時臨汾師專教務處的干部董廷旺。這班子人,個個德才兼?zhèn)洌巳松朴谔幚砼c同志之間的關系,懂得政務、黨務執(zhí)行程序,老練周到又不乏青春激情,和藹誠信又不失原則黨性,他們是我們支部的最佳領導核心。
校領導可能是看中我曾上過師范,當教師的那段時間練就了一點繪畫能力和書寫水平吧,讓我在團支部擔任宣傳委員。教室后墻壁和住宿東樓一層樓道里的黑板報是主要宣傳陣地,同時我還負責抄寫支部的其他上報材料。韓書記愛用我,一是我寫的字工整;二是我這人辦事利落,不拖拉,并且認真細致;三是我口穩(wěn),不泄秘,讓他放心。當時團支部的工作很活躍,總是積極主動地圍繞黨支部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通過智力競賽、演講、朗誦和即席講話等形式舉辦活動,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
1964年的山西省委黨校校園主要建筑物大多是平房,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幢樓房,都是五十年代前蘇聯(lián)專家援建的。主樓坐西向東,隔校門與山西大學校門遙遙相對。主樓是學校辦公、教研的地方。東、南、西、北四幢結(jié)構相同的二層學生宿舍樓,圍成了一個2000平方米的花園。東樓旁邊是500人教室,兩面是100人教室??偟膩碚f,學校用房很緊張。我們團支部的活動,除冬季外,多數(shù)是在樓間花園里進行的。支部委員們經(jīng)常坐在葡萄、藤蘿架下,圍在月季、牡丹花池畔,乘著月光,討論著書記安排的各項工作。我們團支部以學雷鋒為背景,經(jīng)常開展做好事活動。比如掃地,擰住還在滴水的水龍頭,關閉白天仍在亮著的電燈,擦玻璃等,我們每天都堅持做這些事情。每年從7月下旬到11月上旬,校園里持續(xù)有落葉,我們只要見了落葉就掃,始終保持房前樓后的全天候清潔。掃樹葉事小,卻考驗著人的持之以恒精神。
刻骨銘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黨校開設的課程,除語文(寫作占一半課時)外,還有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共黨史》、《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等,課時最多的是《毛澤東選集》。在這些任課教師中,老者資深歷久,博古通今;中年師長侃侃而談,妙語連珠;青年教師語言新穎,思緒敏捷。王伯華老師帶我們支部的語文課,寫作是他的長項,他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和表達水平,每每為學生的作文改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我們都心悅誠服。國際共運史教師張毓芳,二十七八歲,行政17級,他雖然不是用普通話教學,但聲調(diào)十分悅耳,抑揚頓挫。在課堂上,他耐心地解讀無產(chǎn)階級的戰(zhàn)略與策略思想,引導大家學習辯證思維,做一個具有優(yōu)秀思維方式的革命者。哲學教師劉大定對“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深入淺出的例證,指導了我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一次次地提高了我觀察事物的深度與廣度。
黨校對學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yǎng),除了開設各種科目外,還有每周六下午精心安排的第二課堂——聽報告。報告的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形勢的發(fā)展和學生思想活動的主流而開展的。作報告人中有學校的校長、副校長,校各處、室、辦領導,工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的勞動模范,甚至還有省委書記、省長和特邀的專家、學者。每次報告一般都在三個課時左右。當時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黨校校長李慰,抗日軍政大學畢業(yè)的黨校副校長張?zhí)炝?,校教務處處長肖平,系主任王耐群等都為我們作過報告。每周六下午,500人的教室座無虛席,連走道都坐滿了人。中途有如廁者,都是跑步往返,生怕漏聽了幾句。
李慰校長所作的關于人生、理想的報告,是莘莘學子奮進、求索和拼搏的指南。為了盡快培養(yǎng)從教的青年教師,他總是給他們壓擔子。一份講話稿,他同時安排給好幾個人起草,形成一種比較和競爭的態(tài)勢;他為了考察青年教師的鉆研精神,總是在周日、假期或夜間十二點以后,觀察哪個人宿舍的燈還亮著在看書、寫作和備課。他對新教師很嚴,即使是從首都名校名系分配來的新教師,也不是輕易就可以登上講臺的。教師準備一學期的課,常常得花去一年時間。在這種氛圍中,誰還敢把當教師、上講臺等閑視之呢?endprint
張?zhí)炝指毙iL樂于筆耕,他寫的《和青年朋友們談談世界觀問題》,是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藍本。系統(tǒng)的世界觀教育,補充和深化了課堂教學,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xiàn)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成為人們克服、戰(zhàn)勝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副校長王守賢、張希文,處室、系、總支、支部領導乃至老教師們,不少人都是建國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甚至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他們的報告以親身經(jīng)歷為背景,每人都有本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教科書。親歷親驗,活生生的教育,使我們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結(jié)合現(xiàn)實做出抉擇,從而走好學習、生活、工作的每一步。
優(yōu)美環(huán)境,鞭策人們奮進
李慰校長雖然平日工作繁忙,但每當他回到學校,都會同綠化工在校園里巡視一遍,一旦發(fā)現(xiàn)綠化、美化、香化上的紕漏,總是細致地了解情況,與綠化工共同商討彌補的辦法。優(yōu)美的黨校校園,凈化著師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我們心里充滿著對它的敬畏和神圣,油然而生出為護衛(wèi)美麗校園盡心盡力的自覺。一到秋季,落葉飄來飄去,學員們不管是不是值日生,都會在早晨主動清掃,即使是落在花池里的樹葉,我們也要一片一葉地撿出來。葡萄、蘋果、梨碩果累累,壓彎了枝頭,但除了總務科分給組里的,誰也不會去摘一個。千余人的校園里,很難撿到一塊瓜果皮。到了冬天,一下凍雨,冰雪掛在枝頭,師生們總是自覺地予以打落,以免使果木遭受凍災。
入校前,我在鄉(xiāng)村只知道地里長的牽?;ā⑵压?、蘆葦、楊柳樹,住進花團錦簇的黨校校園后,開始見識了水仙、串串紅、雞冠花、仙人掌,還能分辨出月季與牡丹、石榴與丁香。當時的省委黨校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針葉林與闊葉林相搭配,綠籬、草坪相間,喬灌樹種和花卉多樣化。這種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凈化著人們的靈魂,純潔著人們的思想,培養(yǎng)了人們良好的習慣。環(huán)境好了,人們的腦子也就大大地靈動起來了,盡管當時我們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環(huán)?!边@個詞。
中共十八大閉幕后,我又回到母校,學校的校容校貌,同上世紀六十年代相比,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東西南北四合樓院還在,500人教室和兩面的100人教室還在,主樓還在,東校門還在。我坐在樓心花園想到當年在黨校的學習生活,想到自己的成長,是黨給了我一切,是黨校給了我一生最重要的東西,即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馬列主義、毛澤東的科學理論,是黨校教會我怎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黨校的主課堂在社會
黨校的培養(yǎng)目標有二:一是黨政干部,二是理論工作者。二者雖有不同,但有著共同的素質(zhì)要求,那就是要懂得社會,了解基層,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從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黨校的領導者,避免把自己的學校辦成書院式的封閉系統(tǒng),經(jīng)常抓住一切機會讓學員們走出校門,到工廠、農(nóng)村、部隊,到有群眾的地方去歷練、去學習,從實踐中增長才干。
1964年,我們培訓班64級一支部跟隨十級干部趙培心到大同搞“四清”,1966年6月回到學校。通過一年多的“四清”,我們學到了許多在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我認為中央關于“四清”運動的政策,特別是其中比較“左”的成分,做到了從實際出發(fā),減少了打擊面過寬的錯誤,保護了一批老干部、好干部,堅持了“抓革命,促生產(chǎn)”。
在“四清”運動中,我們曾有過脫離實際,違背唯物辯證法的深刻教訓。在“四清”的每一個階段,工作隊總是希望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基層干部洗手洗澡,總是想能把水洗得越臟越好,階級成份復議能議出地主最好,議不出地主議出個富農(nóng)也是好的。在干部問題上,不論干部有沒有“四不清”問題,一律靠邊站。當工作隊離村時,建不起班子,費盡口舌再把老干部扶上來。干部覺得受了委屈,群眾覺得受了愚弄,工作隊食言自慚,感到臉上無光。
“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階段,我被調(diào)到了大同縣“四清”保衛(wèi)組工作。運動初期,“紅衛(wèi)兵”造反造出來的東西,大家都不敢存放,必須送到保衛(wèi)組。送來的東西有金銀元寶,有各式各樣的衣服,有帶著珍稀圖案的擺設,有打卦、算命的神龕,也有成套的古籍。我不喜歡穿戴,認為人有沒有本事不在外表。我也不喜歡金錢,盡管當時正苦于無錢養(yǎng)活妻兒和父母二老。在保衛(wèi)組收到的“造反物品”中,一位大哥讓我拿點玩具,我搖了搖頭,其實讓我心里癢癢的是那一套一套的古裝書。但是一面對這些書,我迅速地把頭扭過去,咬著牙把書裝進麻袋里,讓人搬進倉庫,一本都沒有拿。以后很多年,我擔任過較長時間的領導職務,每當有機會占點便宜時,黨校的教育和白求恩、張思德等人的話就響在耳邊,提醒我要兩袖清風,廉潔從政。
“文化大革命”,認識水平大檢驗
1966年6月,我從大同回到太原后,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們培訓班63級、64級六個支部的大部分同學,組成了反修兵團,加入了山西省革命造反總指揮部。
加入“紅衛(wèi)兵”組織后,1966年10月至11月,我與本支部同學師忠、王繼漢、李吉秀、王玉玲、王廣生、任景春及崔明忠老師,一行8人,進行了一次遠程大串聯(lián)。從西安到成都、重慶、武漢、杭州、上海、南京,沿途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了貴州,我們沒有去游山玩水,而是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遵義會議的舊址。記得在北京串聯(lián)時,我們都背一個舊書包,裝著兩本筆記本,帶著一個小茶缸,整整一周就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內(nèi)抄錄,兩本一百頁的精裝筆記本摘得滿滿的。在北京期間,北京市委、文化部、教育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我們挨著去,大字報挨著看,有啟發(fā)的挨著抄,很少看古跡,游風景。
隨著時間的流逝,“革命”形勢日新月異,各種各樣的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武斗”、“謾罵”、“攻擊”,好端端的領導干部被打倒了,引起了我們這些“保守派”的懷疑和厭惡。那么多的開國元勛,那么多高級別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那么多名流學者、專家、教授,為什么因為一場運動便成了革命的反派人物,這些奇怪的問題,讓我們這些有過工作經(jīng)歷,又學了一些馬列主義的調(diào)干學員迷惑不解,疑團頓生。我對群眾組織活動的看法是多思考、慎參加,更多的是采取回避和保留的態(tài)度。endprint
回到黨校后,當時黨校出于安全的考慮,把正面封死,只留下南邊的一個側(cè)門,還用鐵皮焊得只能一人通行。在校師生輪流值班,防止外單位的人來騷擾,值班的人,吃住都在樓里。我們這些值班的年輕人,每天無所事事。于是,大家議定:趁此機會從圖書館借些書,好好讀讀。記得看《紅樓夢》時,我們幾個人把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列成表,制出榮、寧兩府的家譜簡圖,丫環(huán)、傭人各歸其主,供大家看書時參考,使龐大的人物體系脈絡清晰,一目了然。在看《水滸傳》、《三國演義》時,也是采用類似的辦法,極大地加快了閱讀進度,保證了閱讀質(zhì)量。當然,作為黨校學員,更多地還是讀了一些馬列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我們這些鄉(xiāng)下來的青年也第一次進入了《資本論》的知識門,多部哲學著作的研讀,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個很好的理論基礎。
由于對學校的“文化大革命”沒有興趣,又不愿意置之度外,我便跟上董廷旺到省政府大院五排一號《烈火》編輯部。五排一號是當時一位賈副省長住的地方,造反派奪權后進駐省政府,這里的主人被迫搬走,成了“政法辦公室”。我和董廷旺、許留堯等十幾個人就在這里辦起了《烈火》小報。老董負總責,老徐主編,我負責內(nèi)勤,吃住都在大院里。
為了配合形勢,我們創(chuàng)刊的《烈火》小報由大家撰稿,我每天負責排版,并用鐵筆、鋼板、蠟紙刻印出來,《烈火》二字是套版制的,紅色、名人手筆,一日一期。小報內(nèi)容大多是選編現(xiàn)成的資料,重點是中央領導和省領導理論性較強的講話。一般都是當天清早定點銷售,每份五分錢,有半小時幾百份就都賣完了。此刊從1968年6月延續(xù)到9月,百日后就???。之后,我們拿出積攢下的那點錢,吃了頓散班飯,照了一張離別像。
服從分配,到最基層去
1964年,我們?nèi)胄r把全套的工作、組織、工資、檔案關系都帶到了學校,戶口和副食也隨同糧食供應一道轉(zhuǎn)入了太原市。關于畢業(yè)后怎樣分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從哪來的回哪去。事情的發(fā)展,果然被大家言中了。
1968年底,省委下達分配文件,培訓班和政治系調(diào)干全部回入校前所在地安排工作,并且授予本科學歷。文件下發(fā)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的教育下,曾經(jīng)工作過幾年、十幾年的這批青年知識分子有著崇高的黨性,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大家多數(shù)回到了基層,邁開了新的步伐,承擔起黨和人民交給的新的工作任務,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
離我住省委黨校,迄今已有五十年了。但往事如煙,記憶猶新。省委黨校,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每逢有機會回到她的懷抱,我都不肯錯過,每當回到母校,我都戀戀不舍。我衷心祝愿這座與共和國同齡的理論殿堂,為祖國、為時代、為人民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