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在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開游節(jié)的第十個年頭,我重讀《徐霞客游記》,其書的首篇《游天臺山日記》,頓時讓我心生向往,趁端午節(jié)放假,便立刻前往被徐霞客譽為“佛國仙山”的天臺山。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臺山在浙東,山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國清講寺。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中國后,這位由尼姑撫養(yǎng)長大的皇帝便大興佛法,國清寺就是由被陳、隋兩帝視為國寶的智者大師提議建造的。公元598年,隋煬帝楊廣根據(jù)智者大師的遺愿和設計圖樣,在天臺山麓建起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公元605年楊廣賜額“國清寺”,取義“寺若成,國則清”,元世祖時期更名為“國清講寺”,并一直沿用至今,雖然隋代僅僅存在了28年,卻在天臺山誕生了中國佛教第一宗派——天臺宗。
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的國清寺,在“文革”期間也是全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寺院,原因是國清寺是漢化佛教天臺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韓國、朝鮮佛教天臺宗的祖庭,每年都會有眾多僧人前來朝拜。
巍峨的牌坊
天臺全縣的牌坊數(shù)不清,國清景區(qū)的牌坊中間可以看見“和以致祥”幾個大字,意思是和諧相處可以帶來祥瑞,表現(xiàn)出天臺人民對佛教天臺宗的信仰。千百年來,儒、道、釋三教在天臺得以和諧發(fā)展,這里也是被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和合文化”的發(fā)祥地。
寺前的祥云峰西麓矗立著隋塔,又名“報恩塔”,現(xiàn)存殘高59.4米,是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據(jù)史料記載,當年晉王楊廣為了報答智者大師幫他授菩薩戒而修建此塔,塔建成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10月。后來唐武宗會昌法難時國清寺被毀,隋塔也受到損壞。
如今的隋塔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的,原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現(xiàn)僅存磚砌塔身。仔細看,發(fā)現(xiàn)二層以上塔面外有壺門,內有佛龕,外壁塔磚上雕有3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寬衣緊帶,造型生動,神態(tài)逼真。
國清寺內的山門前還有一座七佛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舊七佛塔,為明朝天順年間建造,也就是1460年左右,毀于“文革”期間,現(xiàn)在的七佛塔為1973年重建,新舊七佛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新塔為實心塔,而舊塔為鏤空塔。
山門與隋梅
國清寺的山門并不雄偉壯觀,反而樸實平易,完全看不出這是我國佛教第一宗派天臺宗的發(fā)祥地,更看不出這里是日、韓、朝天臺宗的祖庭。而它不同于一般寺院之處在于,影壁上的“隋代古剎”是右側并轉九十度朝東開,原因是國清寺前方開闊地很少,寺門東開,不僅彌補了
寺前開闊地不足的缺陷,更平添了幾分“步至佛寺不見寺,停立門前門何處”的含蓄之美。
山門額匾題為“國清講寺”,這又與別的寺廟不同,之所以多了一個“講”字,估計跟天臺宗的講學傳道有關吧。
國清寺內有一株隋梅已有1300多年(國內3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據(jù)說是第一任主持親手種植的。這株隋梅高10米,樹徑粗45厘米,冠幅7米,主干已枯,旁邊生出多條枝干,攀附在主干上,極像一株千年古藤。隋梅雖已年邁,但每到新春,仍然繁花滿樹,馨香四溢,至今每年還可結梅子幾十斤。僧人們將梅子制成罐頭,游客們若能吃到一顆隋梅會覺得無比榮幸。
這株老梅“文革”期間枝葉干枯,此后幾年也沒再開花,人們原以為它已枯死。1973年,周總理下令重修寺院,梅花竟枯枝長新葉奇跡般地復活,還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國清寺的門票只要5元,據(jù)說有關單位曾要求國清寺提價,被國清寺的主持斷然回絕:“國清寺是神圣的佛堂,不是經(jīng)商的商場。”這件事令我對國清寺多了幾分敬意。
梵唄聲走近百姓
說起天臺山的宗教音樂,離不開佛教、道教在此的發(fā)展足跡。
佛教音樂以天臺宗佛教音樂為代表,形式主要為聲樂,曲調又分為歌唱型、吟詠型、念誦型三種,配唱的樂器或稱法器,有梵鼓、鐘、大磬、鐺子等,配器的制式、大小各異,用于不同的儀軌場合,另外,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如當?shù)孛窀璧仍兀?,又形成了部分有本土特點的唱誦經(jīng)文。
道教音樂以南宗洞經(jīng)音樂為主要代表,并根據(jù)詞意,賦于其輕重緩急、高低不同的聲腔,形成含蓄沉穩(wěn)的風格,演唱形式有領唱和齊唱兩種,大部分經(jīng)韻唱誦都有樂器、法器和跟腔伴奏,聲勢磅礴。
近年來,當?shù)卣闪⒘嗣耖g音樂集成小組,挖掘和整理了天臺山佛教可唱誦的經(jīng)文約95篇,其中贊偈類22篇、朝暮課誦39篇、懺類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陸法會16篇(含樂器曲牌)。
1990年,文化館音樂干事楊元秋在作曲家邱銅童的合作下,以國清寺經(jīng)文音樂《爐香贊》的素材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民樂合奏曲《天臺清音》。這是第一首根據(jù)天臺佛教音樂而創(chuàng)作的器樂合奏曲,后在浙江省第四屆音舞節(jié)上獲得創(chuàng)作演出二等獎。
2003年10月11日,為紀念智者大師誕辰1465周年,一場由天臺國清講寺主辦的“禮贊智者”佛教音樂祭在天臺舉行,這也是佛教音樂第一次從寺院走上舞臺,是一次佛教誦經(jīng)音樂原汁原味的展現(xiàn)。在天臺的古剎里回蕩了千百年的梵唄聲,第一次近距離地走到了百姓中間。
從《天臺清音》獲得成功開始,作曲家邱銅童就與天臺山宗教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還根據(jù)國清寺《戒定真香》的誦經(jīng)旋律,創(chuàng)作了器樂合奏曲《吉祥平安》,并在2002年浙江省廣場民間器樂比賽中榮獲演出金獎和創(chuàng)作銀獎;他根據(jù)道教南宗誦經(jīng)《小贊韻》而創(chuàng)作的器樂合奏曲《和》,在浙江省第四屆民樂大賽中奪得桂冠。
2005年,天臺山佛教音樂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天臺道教南宗洞經(jīng)音樂被列為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食
國清寺供應齋飯,5元/人,不限量。不過游客需在上午10點之前購買飯券,因為齋飯?zhí)?0點半開飯,且飯后需自己清洗餐具。
交通
可從上海南站坐動車直接前往天臺,平均每小時都有一趟火車,全程用時4個多小時,票價在120元左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