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超
我們處于一個負載多重焦慮的年代。對貪腐的焦慮,對社會不公的焦慮,對生存環(huán)境的焦慮,對教育問題的焦慮等等,不一而足。當然,焦慮也是種思考,焦慮比麻木好,更比粉飾好,我們理解焦慮,其實自身也在焦慮之中。
我們是曾在各級各類學校就讀多年的親歷者,是把教育當做安身立命的事業(yè)的躬行者,是孩子的家長,更是孩子求學苦樂的感受者。我承認自己不比非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高明,因為對孩子自小寫作業(yè)到深夜的情形只能心疼而無辦法,對孩子被要求征訂各種報紙、圖書、模擬試卷等雖有看法而無辦法,為孩子擇校、選班的心態(tài)和做法也與其他家長并無二致。孩子上不了好學校我們焦慮,孩子成績不能名列前茅我們慚愧,孩子假期參加各種補習班我們支持……當下,我們在微信、博客、報紙上常能看到反諷教育的文章,更常能聽到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批評乃至指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無道理,但是,我們不但不能幫腔,反而更加愧疚,因為自己也是從教多年的工作者,也曾有意無意地參與或支持了大家所批評乃至批判的東西。
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都學過教育學原理,讀過中國教育史,研究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對著名教育家王陽明、王夫之、蔡元培、錢穆等人的教育思想及實踐也有較多認識。拿本人而言,曾于8年前在香港一所大學參加過師范院校領導人研修班,學習了港臺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但是這些似乎都發(fā)揮不了作用,至少在自己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派不上用場。據我所知,中小學教師對自己子女的教育狀況也常不滿意,他們付出很多心血,卻常常遭到非議,他們除期望將子女順利推進大學門檻,還要完成學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升學率、重本率等指標,更要為吸引好的生源而不懈努力,否則遭受的貶斥會更大。
現如今,為什么連教育工作者都在疑惑甚至“推波助瀾”,給自己的孩子“層層加碼”呢?個中緣由大家都很清楚,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在以應試為目的的“棋局”中,路是已然設計好的,你必須這么走,走了才有可能上去,不走將被淘汰。你有再好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也將“無能為也矣”!舉個例子,近年來,有些家長甚至開始追本溯源,將老祖宗的私塾當成基礎教育的救命稻草,讓孩子誦讀《三字經》《幼學瓊林》等,以圖增加國學素養(yǎng),這無疑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探索,但是如果跟考試內容、考試方式不對接,最終還得走“回頭路”!
教育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需要與時俱進的改革方略,不能數十年延續(xù)一種高考模式,這是學生的期待,家長的期待,國人的期待!令人欣慰的是,中央新近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處在教育焦慮中的眾人盼來了曙光!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都得到發(fā)展,而不是只以智育為目標,以考試論英雄。強調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強調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要求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考試制度上,提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yè)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的一套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改革方略,不僅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使多年沉積的焦慮一下子得到釋放!真有一種“焦慮過后曙光明”的感覺!
我們的“焦慮”似可終結。“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應當充滿信心、滿腔熱忱地投入到這些重要舉措的實施之中,為“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真正到來奉獻我們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