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國際青年節(jié)的時候,聯(lián)合國首次將“青年”的年齡界定為15至24歲。隨著同學們光榮地邁進“青年”的行列,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身邊突然多了這樣一群同學——他們最喜歡談論一些“大事兒”,動輒就是“國際”啦,“社會”啦,“軍事”啦……言談中,他們流露出諸多不滿,這群青年就是我們要說的“憤青”。面對這群“憤青”的義正詞嚴,我們這些“老實青年”稍有不慎,就會面臨各種指責,讓我們既不服又無奈。同學們,你如何看待身邊的這些“憤怒的青年”呢?一起來談談你的看法吧。
孤獨之心:初中階段的“憤青”是難能可貴的,當許多同學還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候,“憤青”能主動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這一點難道不值得大家學習嗎?
黑色的雨:我覺得“憤青”是愛國的一種方式,我們已經(jīng)是青年了,就應該為祖國搖旗吶喊,這也是“長大”的一種標志,我們不能老是“沉默是金”。
紫羅:汪峰的搖滾里不是說要“展翅高飛,保持憤怒”嗎?幾個“憤青”在一起討論事情的時候,大家都感覺“激情澎湃”,做事情的時候也更有動力了,而且這種討論也會吸引很多同學的參與,這說明“憤青”還是有吸引力的。
愛吃甜食:青少年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更要勇于表達自己。對社會有不滿才會想要改變,如果連“不滿”都沒有的話,又何談去改變社會不好的一面呢?這不應該只是大人的事情,我們要從小就樹立這種意識。
甲蟲的翅膀:“憤青”不僅僅只會“憤怒”,“憤青”更是“奮青”,體現(xiàn)了青年的朝氣和活力,也體現(xiàn)了奮進向上的正能量,人們應該重新認識“憤青”。我是“憤青”我驕傲。
小人物在奔跑:初中生的心智畢竟還不成熟,看待問題不全面,如果有太多的不滿和憤怒,只會使自己覺得迷惘,會有可能因此失去信心,停滯不前。比如,有些同學說“教育不公平不合理”,并以此作為自己逃避學習的借口,最后很可能會害了自己。
留得枯荷聽雨聲:不能排除有很多“憤青”只是表面的“憤青”,他們喜歡以談論我們不懂的“國家大事”來“刷存在感”,這更像是一種炫耀,炫耀自己比別人懂得多,并以此來獲得一種滿足感。
葦杭:青年時代是大家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代”,我們還是應該以學業(yè)為重。楊絳先生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們應該關心“國家大事”,但沒有必要使自己成為“憤青”。
那時的星空:我不反對“憤青”,我只是不喜歡有些“憤青”自以為是且不屑一顧地說別人“不愛國”,好像只有自己最愛國一樣。愛國有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中學生好好學習也是愛國的一種方式。
盛開的蘆花:“憤青”很多時候只是人云亦云,我們中學生應當做“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事情不一定非要說出來,而應該好好去做才行。
笑笑有話說
沒想到,大家對“憤青”有這么多不同且精彩的看法。笑笑覺得,假如“憤青”是一種方法,那“憤青”不應該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應當是一種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誠然,我們中學生應該在學習之余主動了解國家大事,主動去認識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并要逐漸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時代和我們自身的坐標,以便更好地前行。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一些事情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憤怒”,有時候這種“憤怒”也是社會活力的體現(xiàn),但如果我們只是不滿,抱怨,偏激,甚至只是為了炫耀,空有一腔熱情,對待事情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沒有下文,那么“憤青”就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意義。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