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開花結果在海外”

2014-11-05 01:04:24程國君
華文文學 2014年5期

程國君

摘要:陳瑞琳是海外華文文學,尤其是北美新移民文學及其活動的積極推動者。她以她的海外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接通了現代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脈息;她發(fā)現了一個個海外華文文學的勤奮耕耘者,引領著他們成長;她勾勒出了美華文學的地圖和文學史的發(fā)展輪廓,還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忠實使者。具體說來,陳瑞琳是從當代漢語文學發(fā)展史的意義上來關注海外華文文學的;其《家住墨西哥灣》等為主的移民敘事為題的散文創(chuàng)作獨具個性,其《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當代新移民文學散論》等對新移民作家及其作品的個性批評和審美批評為主的批評模式,獨具批評風采。作為北美新移民文學的開拓者,陳瑞琳正和一批新移民作家創(chuàng)造著世界華文文學的精彩篇章,為當代中國文學的海外發(fā)展開拓著全新的空間,豐富著漢語文學的精神文化內涵。

關鍵詞:學者作家陳瑞琳;北美新移民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文化主體身份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5-0114-05

陳瑞琳是當代海外著名的華文文學散文家和批評家,被譽為“北美新移民文學批評第一人”。2005年即因為她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豐碩成果而獲得《文藝報》的“理論創(chuàng)新獎”。1992年移民美國以來,她以其散文集《走天涯》、《蜜月巴黎——在地球經緯線上》、《家住墨西哥灣》、《他鄉(xiāng)望月》等獨特藝術風格的散文創(chuàng)作,獲得了海內外文壇的廣泛好評。同時,她又以《風景這邊獨好》、《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探蹤》、《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當代新移民文學鳥瞰》、《原地打轉的陀螺——評海外華文學研究的誤區(qū)》、《超越“鄉(xiāng)愁”》、《自由穿行于“原鄉(xiāng)”與“異鄉(xiāng)”之間》、《開掘美華文學的世紀長河》、《來自兩個世紀的回響》、《沖出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困境——試論海外“三駕馬車”》等代表性論作,繪制出了北美華文文學發(fā)展的經緯圖與史綱輪廓。她與華人作家選編的《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說精選述評》、《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等華文文學選本,則為國人“精選”與展現了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篇章,傳播了華文文學,為大眾了解、閱讀海外華文文學開啟了敞亮的門窗。陳瑞琳與當今正馳騁在北美華文文學陣地上的主力軍嚴歌苓、張翎、劉荒田、少君、陳河、陳謙、沙石們一樣,為北美新移民文學的發(fā)展,勤奮地耕耘著。

2002年,上海舉辦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海外新移民作家首次集中亮相,大會上,陳瑞琳富有激情的言說風采和富有理性精神的批判風格,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聽了陳瑞琳的那次發(fā)言,她就以活躍而富有天分才華的批評家的形象進入了筆者的關注視野。之后,筆者從天津師大到了陜西師范大學,接起了陳瑞琳的接力棒,開始教授臺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從此與她的聯系多起來。因為有了這一層特殊關系,這些年來,讀到她在海外書寫的一篇篇有關美華文學的論稿,筆者每每有一種竊喜:由陜西師范大學走出的陳瑞琳已經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尤其是新移民文學發(fā)展與研究的一員驍將,一位重要的推動者與引領者!她開闊的視野,高屋建瓴的文字,睿智而富有詩意的散文創(chuàng)作和精彩的批評文章,每每叫筆者感動而感慨,心儀并共鳴,也由此感受到了她作為北美新移民文學批評家的學術份量。她的《原地打轉的陀螺——評海外華文學研究的誤區(qū)》、《沖出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困境——試論海外“三駕馬車”》,《風景這邊獨好》,《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當代新移民文學鳥瞰》、《海外華文文學的新紀元》等代表性論作一出,就使圈內人的筆者為之而震撼。這些文章,已經繪制出了北美華文文學發(fā)展的經緯圖與史綱輪廓,而她與華人作家選編的《一代飛鴻》、《北美作家作品精品選讀》等新移民文學選本,也已經讓國人熟悉了美華文學的一系列經典。

在2010年武漢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考慮到西部關注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薄弱,我們動議在西部召開一次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研討會。對此,一開始還只是一個設想,卻立即獲得了陳瑞琳的響應與支持。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文壇,陳瑞琳是那種熱情執(zhí)著、能說能做的文人。在她的大力幫忙下,2012年在西安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高層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這次會議,她既是海外代表,又是主要的組織者,既是大會議題的主要發(fā)言者,又是海外代表的主要邀請者。憑借著她的影響力和人格魅力,會議獲得了圓滿成功。本次會議收到了本學科開拓者、先輩和專家們的40余篇高質量論文,還編就了《世界華文文學高層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其中,僅陜西師范大學老師和碩博士的論文就達到了9篇,顯示了西部海外華文文學的良好開端,也圓了陳瑞琳西部華文文學后繼有人的夢。這是一個華人作家執(zhí)著的文學夢。這些年,陳瑞琳既關注著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還密切關注著國內華文文學的發(fā)展與傳播空間。

世界華文文學,正如陳瑞琳女士所言,“正在為中國文學的洪流巨波注入著來自海外世界的涓涓清流。因為這是一股與中國的本土的文學迥然有別的文學景觀,是對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學傳統自覺意義上的反叛與開拓。中國太需要浪潮了,浪潮的本質首先是一種放棄,同時才能真正開始尋找和推進,才會有新的‘發(fā)現,才會有新的靈魂的鑄造。近二十年來的新移民文學的創(chuàng)作風貌,正在東西文化的‘離心狀態(tài)中獨立探索成長。他們(海外華文作家們,下同)在身份的迷失中重新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在文化交流的狀態(tài)中創(chuàng)作自己全新意義的文學。他們的可貴,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作家自覺地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他們中將誕生非常偉大的作家和作品,我對此充滿信心和期待?!雹僬菓阎@樣的使命感及其理性認知,陳瑞琳從事著她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事著她的具有開拓意義的新移民文學的守護人的批評事業(yè)。事實上,近十幾年來,海外華文文學成就斐然,其出現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它的發(fā)展前景確如陳瑞琳所言,它在海外寬松的文化語境中完成著中國現當代文學未竟的使命,啟蒙的使命,擴大著漢語文學的版圖,提升著漢語文學的美學境界。這是一種“全新意義的文學”,是一種有著自身獨特思想和個性的文學。它將會引出漢語文學發(fā)展的巨大波浪,引領新文學靈魂的鑄造,對于當代漢語文學的發(fā)展,也將會有極其重大的貢獻及其啟示。作為一位教授現當代文學出身的海外作家和批評家,陳瑞琳以其十分專業(yè)的眼光看待著她從事的事業(yè),并以《他鄉(xiāng)望月》、《家住墨西哥灣》等扎實的富有獨特藝術個性的創(chuàng)作和《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當代新移民文學鳥瞰》等十分到位的文學批評創(chuàng)造而引領著它的發(fā)展。這也顯示了一個海外華文作家對于漢語文學發(fā)展內在動力及其發(fā)展愿景的焦慮與期望。

作為當代北美華文文學的一位杰出開拓者,陳瑞琳是從當代文學發(fā)展史的意義上來關注海外華文文學。在一篇訪談論中,她談到了她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關系:“說到我關注海外文學,要追溯到當年在陜西師大中文系教當代文學的時候。那時沿海地區(qū)已開始研究港臺文學,我認為非常重要,于是在西北地區(qū)首開港臺文學,受到學生熱烈歡迎,遂應邀到各地講學。1992年來到美國,定居在休斯頓,美南文風漸盛,萬沒想到,我當年在課堂傾心講述的一個個作家竟然走到了我的面前,白先勇、于梨華、羅蘭、趙淑俠、陳若曦、施叔青、李昂、余光中、鄭愁予、洛夫等,讓我非常激動。但同時也激勵我思考,文壇應是后浪推前浪,在海外那些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作家,在六七十年代臺灣作家卷起的‘留學生文學的浪潮之后,應該有他的成長的天空,于是我開始轉移了視線。這一關注竟是十年,而且正是海外新移民文學發(fā)端、濫觴、成熟的季節(jié),我是見證者,也是他們中的一員?!雹陉惾鹆帐菑漠敶鷿h語文學發(fā)展史意義上來關注海外華文文學的。關注當代漢語文學發(fā)展,又以海外華文文學作家和批評家的使命感推動著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這使陳瑞琳作為一個美籍華人文學家、批評家的文化主體身份顯得極為光鮮。

作為一個具有跨文化主體文化身份的作家、批評家,陳瑞琳如同一只辛勤的蜂蜜,勤奮而又碩果累累。陳瑞琳曾系中國古都西安才女,中學時代就發(fā)表散文作品,15歲入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yè)后任教陜西師大中文系,曾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近10年,成為國內最早從事臺港文學及世界華文文學教學的學者之一。赴美20多年來,陳瑞琳在生命移植和中西文化差異的巨大反差中,在艱辛生存掙扎途中,主要精力仍然是散文創(chuàng)作、海外華文文學的批評與研究。其散文集《走天涯》、《蜜月巴黎——在地球經緯線上》、《家住墨西哥灣》、《他鄉(xiāng)望月》等,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且獲得廣泛好評。有人認為,陳瑞琳散文風格獨特,其散文“有一種歌吟的感覺,一種流的感覺,不能不持續(xù)興奮的感覺”。陳瑞琳自己認為,她的這種散文風格的形成,源于她對于生活的愛,對于人性的美好歌吟:“其實寫散文才是我的最愛,寫評論則是我的使命。我以為散文是比小說更難寫的,因為它需要的是真性情。我想我的散文特別讓人溫暖,因為我太熱愛人,熱愛我的生活。我童年在鄉(xiāng)下曾受歧視和欺侮,別人給我的一點點愛都讓我藏在心底,后來及長,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多么燦爛啊!人家都說我能把最苦難的事情,最平庸的細節(jié)寫的讓人無限向往?!雹?/p>

陳瑞琳的散文,最充分地體現了移民敘事的主題。其《他鄉(xiāng)望月》和《家住墨西哥灣》等作為移民敘事的經典之作,逼真反映了新一代知識移民跨越中西文化鴻溝,在移民地勤奮工作,自由而快樂生活的美好人生志趣,讀后給人豐富的人生啟迪:天下四方就是根系所在,有所作為,快樂生活,何須惆悵。在其散文創(chuàng)作中,我們看不到慣常移民敘事常見的那種鄉(xiāng)愁、文化的鄉(xiāng)愁等等苦悶的惆悵,而有一種生命的超越與靈慧在內,總是充溢著一種向上的力量。作為移民敘事的代表性散文家之一,陳瑞琳的散文不在文化沖突、沖擊和文化語言這些宏大敘事上取勝,而在一種美好的生命情懷孕育下如一泓涓涓清流歡快流淌,將你帶到詩意的美的藝術世界。而且不管是長安城墻柳下的日常生活還是在星條旗下的日常生活,陳瑞琳總能夠在其中發(fā)現生活的情致,像一只勤奮的蜜蜂,釀造出甜甜的蜜汁,在美南的墨西哥灣,描繪出生命的溫暖色彩。而且,陳瑞琳散文的創(chuàng)新就在于淡化歷史文化的背景與沉重,語言交流的磕絆與不暢,在從容的自信的個人尊嚴的支撐下寫作、思考。因此,陳瑞琳的散文在當代華文女性作家中可謂獨樹一格。其散文創(chuàng)作,與王鼎均、劉荒田、少君、程寶林、喻麗清、吳玲瑤、朱琦、蘇煒、張宗子、邵丹、聶崇彬、融融、曾寧、陳善壎等人一起,構筑了美華散文的多彩世界。

作為一個現當代文學研究出身的批評家,陳瑞琳的文學批評基本上遵循著文學現代性的發(fā)展理路,她的批評是以個性批評和審美批評為主的。一方面,她高屋建瓴,從中國現當代漢語文學發(fā)展的高度出發(fā),看待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如《原地打轉的陀螺》、《試論海外“三駕馬車”》等論文,把海外華文文學發(fā)展放到中國現代文學的視野里,論述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對于現代文學精神困境的突破,對于當代文學發(fā)展的有力地推動,其文學史視野和文學發(fā)展眼光,使她的結論往往具有深刻的啟迪。另一方面,她從新移民文學的發(fā)展的獨特的“生命移植”和“文化身份”出發(fā)闡釋新一代移民作家的獨特貢獻,往往定位準確,闡發(fā)合理。其對于新移民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梳理,充分地揭示了一批移民作家的個性特征:“我認為,從‘移民文化的深刻體驗來說,小說家嚴歌苓的創(chuàng)作,是充分地體現了‘生命移植的伸展與成長。她的文學貢獻在于敢于直面‘邊緣人痛苦交織的‘人生,深刻展示在異質文化碰撞中人性所面臨的各種心靈沖突,尤其是在‘移民情結中如何對抗異化、重尋舊夢?!硗?,在幾乎所有的新移民作家,其創(chuàng)作的首要沖動就是源自于‘生命移植的文化撞擊。旅英作家虹影的‘放棄與‘尋找,旅加作家張翎筆下的母親河,網絡作家少君的‘百鳥林,劉荒田散文里的‘假洋鬼子,蘇瑋小說中的‘遠行人,宋曉亮迸發(fā)的凄厲吶喊,陳謙故事里的愛情尋夢,融融塑造人物的情欲掙扎,呂紅在作品中的‘身份認同,施雨、程寶林在詩文中苦苦探求的‘原鄉(xiāng)與‘彼岸等,無不都是‘生命移植后的情感激蕩,是他們在‘異質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邊緣人生的悲情體驗。

如果再從‘文化反思的意義上看,旅居在舊金山的學者作家朱琦,其文化大散文最深刻的部分就是他的‘重讀千古英雄系列,他讓自己站在新的文化視點上,隔著海外的時空,反思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從千百年傳誦的故事里剖析中國文化的弊端?!R新華,這位最早為當代中國文壇畫出第一道《傷痕》的弄潮兒,十七載海外苦澀春秋,使他再以悲愴之心,反思中華文化的世紀傷痕,在中西文化的冷峻觀照中泣血書寫長篇《紫禁女》,以一個東方‘石女掙扎自救的悲涼故事,寓言般地寫出中國人百年來的幽閉之苦以及承受著罪與罰的靈魂折磨……”④

陳瑞琳的文學批評,還有詩化的散文化的格調。這主要表現在,她對于其批評的作家,往往以散文化的帶著抒情筆調的文字,描述他們的獨特個性風采,并由此知人論世,知人論“詩”,揭示出一個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她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一套批評模式:帶著濃厚的“學院派”的特色,又具備激情和理性的雙重內質。如其《夢里飛翔的苦行者——讀沙石的小說》和《北美草原上溫柔的騎手——悅讀林楠的〈彼岸時光〉》等,對于沙石和林楠的創(chuàng)作個性及其審美特性的分析,就相當有說服力。在她筆下,一個個北美作家以其獨特的人品、個性向我們走來,然后揭示出其作品與人品之間的呼應關系。她的這種發(fā)現、挖掘新人的批評模式,一下子會把一個作家及其作品的獨特面相及其藝術魅力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毫不夸飾地說,陳瑞琳的這種批評模式,就是一種新作家——一個個新移民作家“走來”的模式。這是一種極富于個性色彩的批評模式,因為如果我們把她的《家住墨西哥灣》、《橫看成林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綜論》和《北美華文文學精品選讀》等放在一起看,會清晰地看到她的這種批評個性的光彩。所以,同樣是北美新移民文學的護航者的陳公仲先生就說,“陳瑞琳是一位既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又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批評家,她對于作家的作品的品評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美學的尺度”。⑤正是由于陳瑞琳的這些具有“史識”和個性審美特色的批評和批評模式的建構,陳瑞琳贏得了“新移民文學第一批評家”的稱號。

北美新移民文學,是一個龐大的作家群體。但這里所指,主要指臺灣留學生文學群體以外的1980年代以后從大陸聚集到美國、加拿大的一批作家,如嚴歌苓、張翎、陳河、張慈、施雨、少君、沈寧、劉荒田、沙石、宋曉亮、孫博、李彥、曾曉文、程寶林、闕維杭、朱琦、夏小舟、陳謙、陳瑞琳、盧新華、蘇瑋、北島等。在這20多位作家中,有些作家的成就已經不亞于中國大陸莫言、賈平凹、陳忠實、鐵凝、遲子建、王安憶等作家群。如果從作家的數量及其綜合的成就而論,北美新移民文學及其作家群體,正在與國內的文壇并駕齊驅。這是當代文學的一股涓涓細流么?顯然不是,而是洪流,北美的新移民文學,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洪波巨浪,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陳瑞琳既是這個洪流——北美新移民文學潮流的弄潮兒,也是這一潮流的護航者。融融女士在和陳瑞琳共同編寫了《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說精選述評》后,曾經動情地評價道:“眾所周知的北美文學評論家陳瑞琳,是第一個嘔心瀝血挖掘和扶持新移民作家的開拓者。她曾經給《一代飛鴻》中的百分之五十的作家每人寫過幾千字的評論:嚴歌苓、蘇瑋、張翎、劉荒田、少君、沈寧、程寶林、融融、朱琦、陳謙、孫博、曾曉文、李彥、施雨、瞎子、沙石、宋曉亮、呂紅、江嵐、笑言等等,大部分都是經她手,在第一時間被推向北美的文學舞臺。寫一篇評論,要讀十倍以上的文字,她有自己的工作,還有未成年的孩子,時間是那么緊缺,她卻慷慨地送給了眾多北美作家。”⑥所以,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陳瑞琳與北美新移民文學的關系已經牢牢地建立在一起。要論北美新移民文學及其發(fā)展,陳瑞琳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一個散文作家和批評家的雙重角色。

文學史上常常有這樣一個現象,一個嶄新時代的文學的來臨,往往由一個獨特的作家群體和時代發(fā)展的新動向、新觀念或現象所引發(fā)。世界華文文學的出現與發(fā)展,就是這樣的產物與現象。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世界交通、科技和文化交流的擴大,走向世界的華人數量越來越多,反映華人生活的文學藝術或者世界華文文學藝術也正在走向繁榮。

海外華文文學有其獨特的思想文化特性和創(chuàng)作主體特性,它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發(fā)展起來,它是一代代海外華人自身生命經歷及其體驗的書寫。因而,這種文學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且也促進了中西文學的融合發(fā)展,開拓出中國漢語文學發(fā)展的廣闊空間。陳瑞琳認為,這種文學會“沖出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困境”而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文學時代。

實際上,這種“新文學”及其移民歷程發(fā)展的敘事,在人類文化大視野下,在漢語文學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中,其顯現的意義非常重大。在海外,在別一種文化語言中用中文寫作,創(chuàng)辦中文文學雜志,集中一批中文寫作的作家,反映他們在異地生活的感受、經驗,情感與思想、思考,反映一代代海外移民的生活命運,展現在自由、民主、平等和個體主義的現代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下不同族裔多樣的人生及其生活面貌的文學,已經完全迥異于大陸內地的創(chuàng)作。因為在星條旗下,在圣誕樹下,在唐人街,在紐約,在太平洋彼岸,在墨西哥灣,華人與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不同族裔如此生存、發(fā)展,本身就有獨特的人類文化學意義。這種新題材、新視野,新的作家、作品思想(多文化、多元交流),決定了它的嶄新價值;而一些華人文學家、愛好者創(chuàng)辦雜志、刊登文學及批評,則更有在異國他鄉(xiāng)“抵御失語”的特別價值。像“金山作家群”的代表人物黃運基、劉荒田、沙石、呂紅以及在海外騰空而起的“三駕馬車”們的創(chuàng)作,包括陳瑞琳們的文學批評,在中國及其漢語文化文學史上,就具有著重大的文化開拓的意義。

我并不同意將中國當代文學說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組成部分,也不同意將世界華文文學當做中國當代文學部分的簡單發(fā)展邏輯,但我相信美華文學或海外華文文學的意義價值即在這里。因為世界華文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各有獨特的內涵及其文化特性。我為什么不同意將兩者相互隸屬就是因為它們可以在兩個學科意義上存在?;\統地或者武斷地這樣隸屬和那樣統一肯定會在“邏輯”上出問題,也很不切合實際。如像巴老曹的作品,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的作品,像陳忠實、劉醒龍、李學輝等的作品,把他們說成是世界文學或華文文學是沒多大意義的,只有像馬華文學、美華文學、新移民文學等等,把它們稱為世界華文文學才有實際的意義。在漢語文學史上,它們二者的關系應該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所以,從國別文學的意義而言,它們則分屬美國華裔文學和中國海外華文文學,因此,中國世界華文文學,不僅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學史意義的學科,也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內涵的文學新命題。陳瑞琳們所開拓的,正是這樣一個新學科,屬于文學的新命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筆者在從事臺港及其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與教學,也忠誠地接過了陳瑞琳的接力棒,力圖在高校把華文文學首先傳播開來,讓中國西部了解已有了自身獨特思想藝術傳統風格的海外華文文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感謝陳瑞琳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命的意義就是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陳瑞琳以此方式實現著自己的夢想。陳瑞琳在海外有許多頭銜,是美國王朝文化傳播公司的負責人,《新華人報》的社長,海外新移民作家國際筆會的名譽會長,休斯頓華語廣播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同時兼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從文化交流傳播與文學發(fā)展的意義來說,這些頭銜就是陳瑞琳的存在意義,是她的多樣文化身份,而正是這種文化主體的身份使得她能夠以開闊的世界性眼光,跨文化書寫,在全球化思潮及其移民文化的思潮中,有力地推進世界華文文學,尤其是北美新移民文學的創(chuàng)作思潮,深化世界華文文學的文化內涵。

如前陳瑞琳所言,白先勇、於梨華、羅蘭、趙淑俠、陳若曦、施叔青、鄭愁予、洛夫等,是她在大陸時期曾經教授過的臺灣背景作家⑦,這些作家無疑是美華文學的重要作家,但陳瑞琳更關注的,是那些與她一起或同時(1980年以后)到北美的那一批從世界各地尤其是從中國大陸等地聚集到北美的漢語作家,她在《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一書中所選出來的這部分作家。她們如今正在成為北美華文文學的主力軍,創(chuàng)造著海外漢語文學的新天地,共同印證著“開花結果在海外”的時代命題,即海外華文文學的“開花結果”。

作為一個新移民文學的堅定開拓者,陳瑞琳正在和她的同時代作家們一起成長著,成熟著。他們年富力強的活力,在漢語言藝術上的不斷追求,讓我相信,美華文學或北美新移民文學將在海內外批評家的呵護引領下繼續(xù)健康成長,蔚然發(fā)展壯大。因為文學和文壇的發(fā)展永遠是“后浪推前浪”,由此才能滾滾向前。

注釋:

①②③④ 木愉、秋塵:《文學評論家陳瑞林》,《美華文學》2008年冬季號,第68期。

⑤ 陳公仲:《歌者之歌》,《橫看成林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綜論》序,第3頁。

⑥ 融融:《一代飛鴻——北美新移民作家群的視野和特色》,《美華文學》,2008年冬季號,第68期。

⑦ 這些作家曾經是臺灣“留學生文學”的主要力量,也是北美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黃潔玲)

“Kaihua Jieguo Zai Haiwai”: On Chen Ruilin and Her

Research in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Cheng Guoju

Abstract: Chen Ruilin is an active promo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s overseas, particularly of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and its activities. She, with her creative writings and research in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s, connects the veins of development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s of which she has discovered one after another diligent cultivator and has led them in their growth. She has sketched the contours of development in the map and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n-Chinese literature apart from being a loyal ambassador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of the U.S.A. and China. On more concrete terms, Chen concerns herself with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s from the angl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in its development, whose prose style is uniquely individualistic such as her work, Home in the Gulf of Mexico, a narrative based on migrant stories and her Profiles that Turn into Facades: A Collection of Miscellaneous Essays on Contemporary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with unique features, provides a critical mode mainl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and aesthetic criticism of the new migrant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s a pioneer in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Chen Ruilin, along with a group of new migrant writers, is writing a brilliant chapter in the creation of a world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exploring a brand-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and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tents of the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Keywords: Chen Ruilin the scholar and writer,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world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cultural subject identity

东港市| 靖江市| 桃园县| 新和县| 西乌| 从江县| 比如县| 秦安县| 汉川市| 临海市| 盐山县| 香河县| 新干县| 蕉岭县| 靖边县| 南平市| 桐柏县| 新兴县| 井研县| 眉山市| 梅州市| 慈溪市| 泽库县| 乃东县| 荥阳市| 松原市| 涿州市| 额敏县| 合江县| 东山县| 靖安县| 收藏| 儋州市| 容城县| 襄樊市| 正镶白旗| 九龙城区| 庐江县| 杭锦后旗| 西城区|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