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張萬榮* 李 炎
(浙江農(nóng)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臨安 311300)
溪流是城市中最具山林野趣的動態(tài)水景,也是最有親和力和文化個性的載體,溪流景觀的營造逐漸成為城市魅力展現(xiàn)的特色窗口。然而,僅僅以水為元素,缺乏文化象征的純粹的水景空間,往往難以滿足人們場所感的需求。不同地域的人對水的情感體驗不同,真正表達城市特色的溪流景觀應該是從物質(zhì)層面到藝術形式再到精神意境的整合設計,而地域文化正是實現(xiàn)這種整合的重要依據(jù)和來源。因此,本文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對溪流景觀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區(qū)域內(nèi),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現(xiàn)象。地域文化包含3個相互關聯(lián)的層面:自然環(huán)境層面、人文環(huán)境層面、社會經(jīng)濟層面[1]。自然環(huán)境層面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元素,是景觀地域特征的載體;人文環(huán)境層面包括當?shù)氐臍v史文化資源、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風情等,是地域性景觀設計以人為主體的重要參照;社會經(jīng)濟層面是由本地的經(jīng)濟技術狀況所構成的經(jīng)濟條件和技術力量,是地域性的實現(xiàn)因素。這3個層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決定著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溪流景觀作為連續(xù)的線狀動態(tài)水景,是展示和宣揚地域文化的良好載體,將無形的地域文化用有形的景觀表現(xiàn)出來,不僅能增強人們對城市的文化認同感,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我國以往的溪流景觀設計,往往忽視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設計偏離場所特征;2)設計手法缺乏地方特色;3)設計要素的選用缺乏地方性。因此,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觀中的設計方法可從其影響因素、表達手法和表現(xiàn)載體三個方面入手。
溪流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營造會受到場地諸多地域性要素的影響,這其中就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因素、人文環(huán)境因素以及場地周邊環(huán)境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使得溪流景觀具有地域特色。
場地自然環(huán)境因素是場地存在的基礎條件,也是促成溪流景觀地域特征形成的外在動因。場地中的水、植物、地形等元素是景觀地域特征的載體,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不僅可以培植地域文化,也是節(jié)約資源的有效途徑。地形是溪流景觀營造的基礎,合理的利用往往能成為場地最具特色的景觀,杭州長橋溪公園在水景設計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營造七級跌水景觀,形成了豐富的水景空間[2]。
人文環(huán)境因素是指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是人類活動在場地上遺留的印跡,反映了場地過去的歷史狀態(tài),并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方向[3]。人文元素在場地中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場所精神,對其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可以使人們在休閑游憩的同時就能感受地域文化。古人造園所崇尚的宇宙觀、詩情畫意等傳統(tǒng)文化對溪流景觀的營造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杭州九溪十八澗,溪澗交錯,峰回路轉,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清俞曲園有詩:“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九溪十八澗也因其附著的歷史人文價值而變得更有意義。
場地的邊界常因無法強烈感知而被忽略,但對它的分析卻不容忽視,因為場地是不能脫離周邊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的。對周邊環(huán)境主要考慮它對場地的影響,本著“嘉則收之,俗則屏之”的原則,盡可能將水、植物等有價值的資源組織到場地中。溪流景觀多引水入園,沿岸布置小品、山石、汀步、植物等,水源以周邊環(huán)境的河流、泉為源頭,不僅能夠滿足水景生態(tài)性的需求,場地與場地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有助于溪流景觀地域文化的形成。場地地域性影響因素構成見表1。
表1 場地地域性影響因素構成
場地中的自然要素以及遺留的一些文化資源,是場所地域特征的體現(xiàn),從中抽取典型的元素符號,從元素的形態(tài)、布局、色彩、內(nèi)涵等方面入手,將地域文化融入溪流景觀之中。杭州南宋御街通過這一手法將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視覺符號融于水景之中,溪流立面高低錯落,沿岸設河埠頭,跨水筑橋,水中布置過水石、溢水石、跳水石等景觀石,使水在流動中呈現(xiàn)多種姿態(tài),進而營造出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溪岸布置坐凳與景觀小品,配以植物山石,再現(xiàn)了南宋詩意園林的感覺,也滿足了杭州市民親水近水的人性情節(jié)。
地域性景觀空間以自然要素為主要構成,以人文元素為參考,塑造能夠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空間結構。溪流空間包含源頭、過渡、高潮、尾聲四個部分,只有使各個要素自然和諧的融入其中,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觀。溪流源頭根據(jù)場地條件多采用瀑布、涌泉、跌水等形式,瀑布適用于水量、高差較大的場地,而涌泉則適用于水量較小、地勢平坦的地方;溪流在過渡階段呈蜿蜒曲折的形狀,景橋、汀步穿插其間,沿岸則布置表達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如雕塑、景石等;溪流高潮階段多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全溪景觀最佳,也是人聚集最多的區(qū)域,在此處多設親水設施和游憩設施;溪流的尾聲一般采用曲橋或者植物山石搭配來形成幽靜深遠的溪流景觀,正如計成在《園冶》中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
地域性景觀設計須從場地現(xiàn)狀出發(fā),最深層次的挖掘出場地中可利用的元素,通過適當?shù)母淖兓蛐揎椩谠谢A上產(chǎn)生新的形式[4]。對場地資源再利用,不僅可以保留場地的地域特征,也是節(jié)約型園林的要求。杭州太子灣公園以場地現(xiàn)有的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條明渠為主線,積水成潭,截流成瀑,環(huán)水成州,跨水筑橋,形成了清新可人的溪流景觀;水道兩側利用挖池掘溪的泥土形成自然式緩坡,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濕生植物,野趣盎然。
黑川紀章指出:技術應與地方文化融合起來,這樣就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5]。地域文化與現(xiàn)代技術并不是矛盾體,兩者的結合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xiàn)代要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水景。杭州長橋溪公園將水生態(tài)修復技術與園林造景藝術巧妙結合,水系設計時采用新型的地埋式污水處理技術,并將其隱于自然園林景觀之中,地上部分則依地勢高低“延而為溪,聚而為池,落水為瀑”,在凈化污水的同時營造了動靜結合的溪流景觀。
駁岸作為溪流景觀的水陸交界線,是人們親水戲水的前沿地域,也是表達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駁岸設計應尊重場所特征,通過所用材料、自身形式以及與水體的組合營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觀。駁岸通常分為自然式駁岸和規(guī)則式駁岸,溪流設計多以自然式為主,包括緩坡駁岸、卵石駁岸和塊石駁岸[6]。緩坡駁岸以植物造景為主,運用草皮、水生植物和喬灌木組合形成自然的生態(tài)型溪流;卵石駁岸是將卵石不規(guī)則的鑲嵌在混凝土中,并與植物搭配滿足人們的親水性;塊石駁岸是由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堆疊而成,形成野趣的溪流景觀。駁岸形式取決于場地條件和溪流的風格,杭州太子灣公園水系的水位有兩種,引水時是高水位,不引水時是常水位,為了使引水和景觀兩全其美,將溪流兩岸設計成緩坡,常水位以下則設毛石駁岸,形成獨具特色的溪流景觀。駁岸材料應盡量使用鄉(xiāng)土材料,如塊石駁岸的堆疊,南方多選用太湖石,北方則多采用山坡石。同時駁岸需與親水設施巧妙結合,使人與水的關系通過駁岸這一載體而變得更加密切。
景觀小品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載體,將地域文化符號融于小品之中,不僅可以豐富景觀空間,還可以增添文化意境。溪流中景觀小品豐富,包括亭、橋、汀步、山石等。亭、廊、水榭等建筑小品在溪流中的應用,應結合抽取和改變的手法,從地方建筑中提取文化元素符號并與場所環(huán)境相結合。杭州太子灣公園建筑材料簡樸、粗獷,用帶皮原木做柱子,茅草或樹皮蓋頂,渲染了公園樸實自然的溪流景觀,并與杭州地域景觀追求自然天成的格調(diào)相一致[7]。景橋多設置在溪流較窄的區(qū)域或溪流的源頭、尾聲,一般以木橋、仿木橋和石拱橋為主,橋的形式需與場地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并與當?shù)匚幕L格相一致。汀步作為橋的一種形式,多散置于水淺處,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過。溪流中的景石大多采用散置與群置的手法,根據(jù)形狀的不同分為過水石、跳水石、溢水石等。過水石多在水面以下,形成了溪流的起伏變化;跳水石露出水面,多用于坡度較大、水面較寬的區(qū)域,形成了溪流的躍動感;溢水石則設置于水流高差處,溪流順著石頭跌落下來,展示了溪流的聲色美。
溪流的植物造景應多采用鄉(xiāng)土植物,鄉(xiāng)土植物除了適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外,更是當?shù)匚幕囊环N體現(xiàn),其在溪流中的應用包含兩個方面:水邊植物、水生植物。水邊植物對溪流景觀的空間營造起著主導作用。自然式溪流植物造景多結合地形、道路和曲折的岸線,形成有遠有近、有疏有密的群落空間,同時結合植物季相進行綠化配置,形成反映地域季節(jié)特色的溪流景觀。水生植物種植分為片植、沿岸列植和點植等形式。其中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如睡蓮、金魚藻等常采用片植的形式布置大面積的水域,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較高大的挺水植物如蘆葦、鳶尾等常點植于水面或岸邊,使水陸之間過渡自然。低矮的挺水植物多沿岸列植,通過根系穩(wěn)固水岸,并對駁岸進行修飾。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總結出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觀中的表現(xiàn)手法有:提取、抽象、改變、融合。同時通過駁岸、小品、植被等景觀載體的營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景觀設計的趨同性與城市特色缺失的問題。因此,探討地域性溪流景觀的設計方法,營造獨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觀,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已經(jīng)成為必然趨勢。
[1]李丙發(fā).城市公園中地域文化的表達[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6-9.
[2]陳 琳,饒利華,孫 堅,等.生態(tài)與園林的交融——杭州長橋溪水生態(tài)修復公園的啟示[J].中國園林,2011(8):1-5.
[3]楊 鑫.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42.
[4]沈 昀.城市公園綠地建設中對自然肌理的保護與更新[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24-25.
[5]吳燕妮.江南地區(qū)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54.
[6]孫 瑾.淺談水景駁岸的處理手法[J].現(xiàn)代園藝,2012(10):119.
[7]張 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場所設計[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6:47.
[8]郭亞軍.景觀設計中地方文化的傳承與表達[J].山西建筑,2011,37(1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