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今年全國十八套語文試題來看,作文命題思路依然延續(xù)最近幾年的模式,缺少亮點,缺少突破,各方詬病的大陸作文命題諸如凌空蹈虛的“文藝腔”“禪意”和 “偽辯證”“偽崇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試題不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就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從命題上看得出,命題人的教育觀依然是“國家主義”和“社會本位”,“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寫作觀得到了命題者的溫情眷顧,但這種眷顧依然受制于前者。其實,教育不僅僅是國家和社會的工具,也應該有對個體的終極關懷。沒有個體的健康發(fā)育,國家社會的目標很難得到落實,理性的自負會被個體的自由意志瓦解。作為命題者,不能不對教育問題有前瞻性的思考。
從教育觀念來說,教育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人展開的,作為高考命題也應該考慮人這個核心要素,讓學生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諸種關系,使學生由自然人逐漸走向社會人和精神人,真正落實“立人”教育使命,應該是作文教學和考試的著力點。
從內容來看,全國十八套作文命題在考查人與人、人與社會這兩個層面似乎用力過多,而在考查人與自然、人與自我方面用力不足,不管是全國卷Ⅱ的“給動物喂食”還是北京的“老規(guī)矩”,也不管是安徽的“劇本修改誰說了算”,還是廣西的“老王生病”等等,似乎都在這兩個層面兜圈子,不知道是無意還是“選擇性失明”。雖然多家考題給出了“角度自選”的要求,但長期在二元話語系統(tǒng)中浸淫太久的學生內心都很清楚,角度基本都定好了,只能寫這個社會文化教給他的東西,其實還是“他選”,是社會性選擇,就是試題再鼓勵他如何“展示自我”,內心的恐懼還是壓迫得他們不敢造次。
其實人性有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忽視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只在社會性方面著力,容易掏空學生的自我,尤其在一個長期的封閉或半封閉社會中,其人性往往會打上這個社會的印記。如果我們的作文命題過多地沉溺于社會層面的思考,那么學生的作文依然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宏大抒情或道德敘事最容易成為排拒個體的非自由語境下作文的主旋律。
從形式層面來看,全國作文命題,材料作文依然占到近乎三分之二的比例。這種考查方式近些年比較流行,據(jù)說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構和套寫,但新課標Ⅰ卷、山東卷、天津卷、湖北卷和福建卷在審題立意上表現(xiàn)出的似曾相識的感覺,考生如果借鑒過去的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套寫都可以應對。
從字數(shù)要求上,新課標I、山東、遼寧均無字數(shù)限制;北京、江西考卷要求字數(shù)不少于700字,余下13道考題均為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
從文體限制來看,安徽、江蘇、重慶還是限制詩歌,湖南、江西二省考題要求記敘或議論文,其它都是文體不限。
從命題內容、命題形式以及寫作要求來看,雖然有18套試題,在具體題目上似乎有些不同,但仔細分析,命題體現(xiàn)出的教育觀還是同質化的,命題思路基本一致,這和教育的壟斷局面也是同構對應的。
幾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從命題到話題再到材料,似乎很難再玩出什么新花樣了,限于目前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又不能大膽向異邦學習,只能這樣子了,也怨不得命題人。
具體來說,全國的新課標Ⅰ還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它似乎有意把近些年流行的“寓意類”和“時評類”寫作結合到一起,命題比較開放,和2005年山東高考作文題“雙贏的智慧”有交集,而且暗合了“制度改革”這個社會熱點,讓考生有較大的思考空間,可以從多方面入筆。
全國新課標II要求就“給動物喂食與覓食能力”展開對“理性之愛”的思考,如果學生從批判的角度寫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基本就是圈養(yǎng)和喂食,讓學生喪失了獨立謀生的能力不知道會怎么評判。
北京卷“老規(guī)矩”,讓考生思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說說對老規(guī)矩的看法,它是不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需要?但如果學生寫“潛規(guī)則”與“打江山坐江山也老規(guī)矩”怎么辦?
上海的作文題讓學生思考“自由與限制”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海派語文一貫的超前和底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它讓我想到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這個題目內在有一個悖論,對這個話題的思考本身就不自由,隱含著一種“你可以選擇自由的道路,但你無法自由”的困境。就像某個網友說的:“你來參加高考題目怎么答隨你,你是自由的,但是你不得不參加這次高考,所以你是不自由的?!睂W生必須選擇命題人設計的二元對立思維,不能選擇“我也可以選擇逃離這片沙漠”,這種不能選擇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種“偽自由”。
其他的,山東卷與1990年的高考作文“花與刺”類似;浙江的“門與路”鼓勵學生暢想未來依然是一個狹窄的通道;江蘇卷讓學生面對青春,思考生命,切口較小,容易寫成汪國真式的空洞抒情或于丹式的心靈雞湯;四川高考作文題目——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這個題出得比較有力,關鍵是,學生經過長期的犬儒化訓練之后,敢不敢放膽去寫;江西試題寫探究學習,不知有多少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還能夠主動探究;天津的試題雖然很有趣,但和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很相似;湖南試題寫的是“堅守的力量”,比較傳統(tǒng),缺乏新意;重慶今年的試題和去年比較,大為遜色,容易束縛考生思路;廣東卷很有時代特色,讓學生通過數(shù)碼照片的“點滴”思考生活、科技與人文,但似乎是新時代的“記一件有意義的事”變臉登場;湖北的試題,學生入筆比較容易,但似乎和山東的題、福建的題如出一轍,湖北和山東是選擇“看到什么”,福建則是選擇“想到什么”,都和“心靈的抉擇”有關;遼寧試題通過兩代人的對話,讓學生思考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廣西試題過于“道德化”了,屏蔽了更大空間的現(xiàn)實真實,穿新鞋,走老路,和30年前的試題差不多,鼓勵學生的宏大抒情和“道德偽裝”;最糟糕的當為安徽試題,它似乎是更適合電影戲劇的從業(yè)人員去寫,讓學生寫,真是難為。其實,中國的事誰說了算,還用說?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認為作文命題應該在“人與自然”和“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多下些工夫,甚至可以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少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這個已經很擠的層面兜圈子,只有如此,才能讓作文自塑靈魂的教育功能得到發(fā)揮。通過寫作,讓學生自覺去走近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進而也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由此陶冶出的社會性才會更接近教育的本質,符合未來公民社會的需要。
二
現(xiàn)在我們常常感嘆學生的作文怎么越寫越差,考試作文尤其差?!皬膩碜魑母呖茧y!”就是說高考往往出不了好作文,為什么?因為高考作文命題往往是定向作文,遵循“鳥籠原則”,需要考生沿著預設的寫作路線走,在一個“籠子里”展翅,所以一般的寫作審題指導往往需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一、要我寫什么?需要考生仔細閱讀材料,搞清命題意圖和作文觀點。二、我能寫什么?要從自己的積累中發(fā)掘出可用的東西。三、我要寫什么?這是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礎上的主動出擊,但要清楚,考試作文不是平時的自由寫作,可以天馬行空,而是必須遵循考試作文的“鳥籠原則”,它的自由是受限的自由。
對高考作文做這樣的理解似乎也符合一般理性原則,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寫作是怎么發(fā)生的?觸發(fā)寫作的契機是什么?是不是命題人讓我寫什么我就能夠寫什么?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還是“載道”意義上的具有宏大抒情色彩的寫作?
就寫作經驗而言,我認為,只有提供的材料或發(fā)生的事件與寫作者思想發(fā)生碰撞才能產生跳躍的火花,從而靈光一現(xiàn),產生真正的寫作,而考試作文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它是戴著鐐銬跳舞,許多假作文就是和考試的特殊語境有關,它是為了“他者”的寫作,而不是愉悅自我的寫作,所以許多有經驗的學生采取的辦法就是:適當向命題妥協(xié)。
這樣,考試作文似乎成為一道觀點證明題,作文似乎要證明某種“公理”,得出命題人要求的“正確結論”即可,因為要接受考官的檢閱,許多考生往往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亦步亦趨,不敢造次。這樣,就出現(xiàn)大量背離內心的“偽寫作”,以達到“政治正確”“思想合拍”。
可總有個別考生,思想卓異,不同凡俗,追求創(chuàng)新,有獨立思考,敢于進行精神冒險,大膽表述自己對材料指向另一面的看法。其實考生并沒有背離材料,自由發(fā)揮,而是在由材料觸發(fā)的寫作靈感觸動下,一揮而就,快意為文,表現(xiàn)出對材料觀點指向的不認同。比如今年的新課標Ⅰ卷,許多學生可能會寫“合作與共贏”,但如果有學生批判“獨木橋上競爭的雙輸”就不能算跑題;上海的作文,如果有學生寫“不能選擇的自由原來是個騙局”不知道會怎么評判;湖南卷如果有學生寫“他們都移民了,我還在堅守中國”,這樣寫很有創(chuàng)意,但不知閱卷者會給多少分。
好在這些年的材料作文命題還是有多維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觀點,沒有什么定論,沒有什么思想套路。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材料作文本身就承載著命題人的多種命題意向,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思維的單向度。
就常識而言,思想無法標準化,應該允許考生對材料的另一面或多面進行思考發(fā)掘甚至批判,充分體現(xiàn)出對寫作者的包容,對寫作規(guī)律和常識的尊重,而不是追求思想的“高大上”,最后逼出一堆假作文。事實上,寫作連接著健康的生命,假作文的泛濫只能導致語文教育的荒廢,真正的人才難以培養(yǎng)出來。
如果我們過分強調審題,完全以命題人或閱卷人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那不是精神的懶惰就是思想的專制。如果命題人或閱卷人思想有了格子,有了定式,就很難有突破和包容,更難產生自由的思考,在閱卷中就容易通過分數(shù)打壓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導致語文價值的流失。
三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大多被吐槽,除了見仁見智的個性原則外,也不排除命題本身出現(xiàn)的粗陋與簡單,忽視了思維的模糊地帶。
好的作文題首先是有生活的,是和學生的生命有關聯(lián)的,不能凌空蹈虛。其次,好的作文題應該能夠點燃寫作者的思想,讓更多的學生有寫作的熱情,有表達的欲望,不是讓學生過多猜測命題人“讓我寫什么”而分散注意力,也不是通過寫作證明題目中某種“道德觀點”的正確(類似于“政治表態(tài)”),而應該更多的激發(fā)學生“我要寫什么”的熱情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卻不會擔心跑題。第三,好的作文題應該是開放的,不限制學生的自由發(fā)揮;在表述上也應該是清晰的,不能含糊其辭。第四,好的作文題應該關注現(xiàn)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質。
比如網上有這樣一個作文題:猶太人有句諺語:“你需要在口袋里經常放兩張紙條,一張寫的是‘我只是一顆塵埃,另一張寫著‘世界為我而造。”這句諺語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
這個題就很好,既沒有限制學生的思考,又能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而有一些作文題就是要學生證明某個“公理”,其實是命題人的觀點,比如“苦難或不幸讓人成功”一類,這不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就是證明它正確,也是一個偽真理,是對生命的一種誤導,因為它把苦難“泛道德”化了,特殊的苦難造成了特殊的成功,但普遍的苦難卻絕對不可能導致普遍的成功。弗蘭格認為人性在苦難中有三種狀態(tài):麻木、淪落、升華。這個命題只讓學生看到苦難對人性的升華作用,卻對苦難導致人的麻木、墮落、自私自利、狹隘猥瑣視而不見。如果按照命題人的指向寫,那就是對自我的出賣,對真理的嘲弄。
在高考訓練中有這樣一道材料作文題:怎樣讓一個雞蛋立起來呢?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讓一個雞蛋立起來的;雞蛋的頂端輕輕磕破,可以讓雞蛋立起來;做一個模具,把雞蛋放在里面,可以讓雞蛋立起來;做一個支架,把雞蛋放在里面,也可以讓雞蛋立起來。
雞蛋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
要求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從這個題目看,命題人可能想讓考生把雞蛋和人的成長獨立聯(lián)系起來寫,比如可以從細部入筆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困難和不幸可以讓生命成長”“生命是需要規(guī)范的”,也可以從整體考慮去寫“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敢于實踐,辦法總會有的”“換一種思維立雞蛋”。如果有學生寫成“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雞蛋的意義就是為了站立嗎?“躺下又如何?”“自由是自我的選擇”“一個雞蛋的自由”“庸俗的成功學批判”就不能算脫題,應該鼓勵思想創(chuàng)新。否則,高考作文訓練就成了培養(yǎng)精神侏儒的道具。
我的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
請對我放任自流
胡雨萌
看完這個材料,我在想,為什么要讓一個雞蛋站起來呢?是否立雞蛋的人想無聊地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才限制住雞蛋的自由,甚至不惜打破它,只為將它成功地立起來?
為什么要毫無意義地立起一個本身要自由滾動的雞蛋呢?因為社會懶得照顧到每個人的發(fā)展方向,所以要限制住每個生命的自由,甚至不惜傷害生命,將每一個個體改造得面目全非,來實現(xiàn)它的秩序。
由雞蛋,我想到了我自己。為什么要讓我按照別人設計的軌道前行?我不會去違反常理、違背自然規(guī)律地立起一個雞蛋,也請你別用模子和枷鎖捆住我的手腳。
人的一生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很大程度上與對所做事情的喜惡程度有關。做喜歡的事,時間便過得快,相反,便會覺得度日如年。所以細想起來,便會發(fā)現(xiàn)原來對于要做許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來說,時間是如此寶貴,當你發(fā)現(xiàn)你自己所愛的,就應該抓緊去愛,因為生死不分,生命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很難保證不陰差陽錯。再說,生命也是不能等待的,更是無法保存的。
“生命是海洋,當我們活著的時候就應該盡情地遨游,游向自己所愛的,因為生命的狂濤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到來,從而卷走一切夢想和希望”,這是《悟空傳》中的一句話,每次想起,便覺生命不應該懈怠。更不應該無聊地荒廢時間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去“立雞蛋”。
我要按照自己的內心生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擁抱自然美景。因為人生如此短暫,俯仰之間即成過往,而生命無法追回。縱你們搖頭嘆息,縱世界認為我離經叛道,縱一生毫無結果,只要我活得快樂,沒關系。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深愛過,我奮戰(zhàn)過,我不在乎結局,我只要過程的精彩。
人和雞蛋一樣,作為生物學的存在意義本身就是繁衍生息,保證種族存活,除此之外的一生,那么長,都是空白的紙頁,供你自己涂寫。每個人存在的意義皆不同,又何必費力將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用來討好別人?做自己,就是最好的存在,何須求得他人的肯定!
再說得直白些便是:生我何用,不增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若是隨心而活,做完整而真實的自己,卻被稱作“放任自流”的話,我愿一生都放任自流,不再回頭。
客觀地講,這是一篇有觀點、有性情的文章,作者反向立意,大膽質疑試題導向,盡情表達自己,一氣呵成。
從作文材料的要求看,命題人似乎希望考生和命題指向同氣應聲,孰料命題意識的狹隘、專斷與比喻的蹩腳,導致學生對該材料觀點指向的批判,反而逼出了一篇獨抒性靈的好文章。
常識告訴我們,思想是無法納入一個套子里的。讓雞蛋站立本身就是一個無聊的話題,近似于智力游戲。雞蛋的價值是孵化生命,而不是立起來,這一點被學生捕捉到了,全文的思想觀點似乎有點非主流,其實“思想從來都是個人的、獨異的、非正統(tǒng)、非主流的”(林賢治語)。這種卓異的思維才是真正的思想,和許多作文趨附主流的道德表演不同,它敢于大膽展示自我,向世界宣示:我要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這正好表現(xiàn)出學生的道德勇氣,自由精神,難能可貴!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角度看,教師要通過成績來鼓勵學生的大膽思考,個性言說。
我個人總結出的作文評價標準是:一流作文是獨抒性靈,二流作文是道德偽裝,三流作文是堆砌文字。按照我的標準,這篇文章應該是一流作文??蛇@樣一篇好文章(我個人觀點),卻在該次作文考試中成為全班最低分數(shù),60分作文僅得41分。她是這個班上讓我比較欣慰的學生之一,因為愛讀書,敢于獨立思考,有寫作個性。
我想,語文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培養(yǎng)出會使用語言工具的人,更應該培養(yǎng)出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可是當這樣的人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又通過成績來無情打擊,而且打著“愛”的旗幟,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怕將來在高考中吃虧。這不是“葉公好龍”的現(xiàn)代翻版嗎?難道高考的目標就可以劫持人格的成長發(fā)育嗎?
其實,看看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大都沒有限制考生的思考方向,鼓勵多元的思考,可我們平時的作文訓練為什么要給學生預設一個思想的套子呢?
由此我想到兩個問題:一.如何命出能夠觸發(fā)學生寫作熱情的作文題目?二.面對學生的個性作文,我們應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
這兩個問題的落腳點依然是人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不能因為有高考升學的存在就一切圍繞高考展開,導致高考進,教育退,糊里糊涂進行教育教學。
這些年,作文考試命題喜歡采用材料形式,其好處是可以承載命題人的多種命題指向,又能有效地防止作文宿構。但一些糟糕的訓練題容易把學生的思考窄化,閱卷老師的定式思維也容易打擊學生的獨立思考,逼迫學生趨附主流,追求思想的標準化。
如何避免此類問題?我想,教師除了多讀書之外,就是要思考一些教育問題,尤其是思考“教育要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我們留下什么樣的世界給后代,其實意味著我們留什么樣的后代給世界。人性的墮落、道德的淪喪是我們面對的嚴峻問題,在制度問題依然難以解決的當下,教育不能無所作為,教師不能無意義生存,應該在個體層面有所行動,努力克服這個現(xiàn)實,超越這樣一個時代的狹隘氛圍,即便是和社會有一種張力,也當有所堅守,因為教育原本就是影響生命的一種活動,在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家,只有依靠教育來改變人性,提升生命。通過教育生活,教師提升了自己,找到了樂趣和幸福,命有所依,魂有所托,不能死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這一點,語文教師當有深深的文化覺醒和生命自覺。
因為孩子的生命質量,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質量。
楊林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資深語文教師。近年反思中學語文教學,發(fā)表大量觀點激進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