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在地鐵里、公園內(nèi)、高速火車或飛機(jī)上,人們都可以看到法國人專心致志地讀書、看報的身影。在咖啡館或酒館,有人以一杯咖啡或一瓶啤酒,就能“煲(bāo)”好幾個小時的“書粥”。讀書成為大多數(shù)法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埃菲爾鐵塔檢票口前,游客排起兩列百米長的蛇陣,令我意外的是,隊伍里有幾十個一邊排隊一邊閱讀的金發(fā)碧眼男女,顯然都是當(dāng)?shù)厝?。他們拿著一本書刊或是一張報紙,跟著隊伍緩慢移動,恬然靜雅的神情讓煩躁不安的其他游人側(cè)目。后來,在凡爾賽宮、巴黎圣母院、榮軍院等游人較多的入口處,我同樣目睹了這樣的情景。
圣母院廣場,每天游人如織,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也有許多巴黎市民喜歡在這里小憩(qì)。樹蔭下、臺階上、地攤旁、亭棚邊,到處可見看書讀報的巴黎人。廣場南側(cè)的花壇旁,有位一條腿殘疾的姑娘正埋頭看一本大部頭,顯然不是剛剛買來消遣的閑書,那根磨得發(fā)亮的拐杖放在另一條腿上,悠然忘我。
在人流較多的公交車候車亭或書報亭旁,大都有一兩個報刊架,上面放滿了最新免費報刊,行人隨手可取。穿行在城里的公交車上,有些擁擠,有些搖晃或顛簸,可仍然不妨礙、不影響法國人的閱讀熱情,無論是座位上的時髦女郎,還是手拉吊環(huán)的優(yōu)雅男士,甚至是頑皮可愛的孩童,都可見到他們埋頭閱讀的神情。同樣,乘坐地鐵的時候,喧鬧的月臺上,流動的車廂里,一樣可以看見此番情景。
露天咖啡座是法國到處可見的別樣風(fēng)景,無論是熱鬧繁華的大街,還是窄仄(zè)幽深的小巷,精致小桌的三三兩兩,這些比面盆大不了多少或藤條或木頭的小桌,靠在小巷的墻角或是毫不起眼的窗下,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照射著,打扮入時的法國姑娘、小伙,就著半杯透亮的紅酒,面前攤著一本印刷精美的時尚報刊,慵(yōnɡ)懶地閱讀,好久,才優(yōu)雅地翻過一頁,任時間在指間流淌。
最癡迷的閱讀莫過于地攤上的淘書者。在香榭麗舍大道、蒙帕納斯大街這些看似與閱讀無關(guān)的地方,居然不可思議地能見到擺滿圖書的地攤。最令我震撼的是塞納河南岸的舊書攤,從圣母院北側(cè)巷口出來,河邊一字排開的書攤近百米,防洪的水泥堤壩上安裝了一排有些銹跡的鐵柜書架,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舊書刊。淘書的很多,有巴黎人,有外地客,有些淘書人干脆坐在地上,忘情閱讀。婆娑(suō)的樹影照在書架上,也照在淘書人的身影上。燈火闌(lán)珊,地攤周圍依然人頭攢動。
在經(jīng)濟(jì)高度發(fā)達(dá)的背景下,法國人仍如此鐘情于讀書,除了個人愛好外,與社會引導(dǎo)不無關(guān)系。法國《拉貝爾》雜志認(rèn)為,法國雖然讀者群很大,但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yīng)這種變化,法國出版機(jī)構(gòu)從20世紀(jì)50年代起,就推出了便于攜帶的口袋書,面世不久就在法國圖書市場上爭得1/4的份額。法國各地還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讀書沙龍”,僅巴黎“讀書沙龍”每年就吸引了17萬讀者。法國國家圖書館免費向讀者開放藏書,每年約有500萬讀者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