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姑蘇食饌,蘊(yùn)含著吳中的山川毓秀和人文精華,極為精細(xì)雅致。就連最尋常不過的餛飩,一旦到了蘇州人的手里,自會散發(fā)出江南特有的溫婉靈秀。尤其是那形似燈籠、白里透紅的泡泡小餛飩,更是將這種婉約演繹到了極致。
泡泡小餛飩,可算是餛飩家族里的袖珍品,即使將3、40只捏攏來也僅一捧而已,“泡泡”二字,就是喻指其外形的小巧與瑩潤。筆者早年曾在正儀品嘗過地道的泡泡小餛飩,那個美味始終留存在記憶之中。
一晃多年,如今市面上的小餛飩品種雖多,但很難尋覓到過去的那種味道。不是陷不精,就是皮厚了;不是湯不鮮,就是料薄了。直至去年,筆者終于在吳趨坊一家不起眼的餛飩店里,重溫到了那份往昔滋味。
吳趨坊是一條老街,也是“老蘇州”的聚居地,周邊飲食店多為姑蘇傳統(tǒng)口味。餛飩店就位于吳趨坊寶林寺前,店門口支著三口大鍋,不大的店堂里擺放著幾張簡單的桌椅,很簡陋、很草根,甚至連個牌子都看不到。但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清早,店里已吸引了眾多的吃客,老中青都有,甚至還有慕名而來的上??腿???磥硪煌氲氐赖呐菖菪○Q飩,還是牽動著不少人兒時的記憶。
進(jìn)門付錢,等了個空位入座,只一會,餛飩便端至面前。作為一款“老蘇州”極為鐘情的傳統(tǒng)美食,泡泡小餛飩在吃時需分幾步:一看、二賞、三品。
一碗正宗的泡泡小餛飩,實在是一種很美好的東西。那樸素的尖底白瓷碗內(nèi),一個挨一個的餛飩,晶瑩剔透,宛若朵朵蓮花浮滿湯面,極有藝術(shù)感。透著吹彈可破的半透明外皮,能隱約看見那粉色的肉餡,人面桃花般的撩人心弦,在幾點(diǎn)碧綠蔥花的點(diǎn)綴之下,更顯嬌柔可愛。
蘇州人吃餛飩,大餛飩重餡,小餛飩品湯。泡泡小餛飩的好壞,關(guān)鍵在于湯料的配制。用大圓骨熬制的高湯里并沒有太多花里胡哨、喧賓奪主的東西,只是簡單的鹽、豬油,再加上些許蔥花,油脂香挾裹著熱氣,絲絲縷縷,糾纏鼻尖,挑逗味蕾。喝上一口,清而不膩,鮮而不烈。含在口中,回味許久,才小心咽下。
用調(diào)羹舀起一個餛飩,淺嘗一口,皮并非現(xiàn)成買來的小餛飩皮,而是店家自己手工搟制的,雖其薄如紙,卻幼滑細(xì)膩。輕輕抿咀間,肉香伴著蔥香,自舌尖至齒頰,充滿了整個口腔,纏綿不盡。吃完了第一個,便再也停不下嘴,連湯帶水幸福到最后一口,果然是記憶中的老味道。
這一碗泡泡小餛飩,直吃得人神思飄搖,樂得人心里冒泡,在那一刻,草根的幸福,已盡在這碗草根的美食里體現(xiàn)。用最為尋常的原料,做出最不尋常的美食,這就是地道的蘇州滋味,真正的生活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