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春
(江西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江西 撫州 344000)
擬峴詩文千古傳
——擬峴臺詩文漫談
左國春
(江西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江西 撫州 344000)
歷史上有關擬峴臺的詩文作品多達一百多首,為擬峴臺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使擬峴臺成了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號。
擬峴臺 詩文作品 文化底蘊 人文精神
擬峴臺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始創(chuàng)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千百年來,擬峴臺屢毀屢葺。眾多文人墨客在此來去流連,或盛世高臺聚會,謳歌太平;或亂世觸景生情,心系蒼生。前前后后留下了一百多首(篇)詩文作品,為擬峴臺注入了豐厚文化底蘊,使擬峴臺成了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號。
從我們收集的117首詩、11篇記、2篇賦來考量,擬峴臺詩文作者達97位之多。這些作者既有震爍古今的文化巨擘,又有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按照作者身份和他們與撫州、擬峴臺的關系看,這些作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六類:
其一,撫州鄉(xiāng)賢。如曾鞏、王安石、謝逸、謝薖、曾豐、黎道華、虞集、涂幾、何中、朱思本、甘瑾、黎公輔、黎近、吳與弼、姚隆、徐霖、劉穎、陳九川、湯顯祖、帥機、徐良傅、經(jīng)起鵬、傅涵、李來泰、黃石麟、李茹旻、楊頀、紀大奎、張錦傳、李紱、洪橫秋等。除了原撫州府鄉(xiāng)賢外,原建昌府今同屬撫州的鄉(xiāng)賢還有李彭、羅玘、鄧元錫。
其二,地方官員。如曾紆、陸游、黃震、家坤翁、周瑛、李夢陽、夏寅、崔世召、辛炳晟、葉承宗、蘇本眉、邱泰、丁弘誨、胡亦堂、陳淯、張圣錫、劉玉瓚、羅復晉、邱五典、曾大升、陳廷桂等。這些作者或者在撫州任職,有知府、同知、縣令、府學教授等;或者擔任江西官職,曾經(jīng)到過撫州,登臨擬峴臺。曾紆、黃震、家坤翁、周瑛、張圣錫、劉玉瓚、羅復晉均曾任撫州知府,崔世召、葉承宗、邱泰、胡亦堂曾任知縣。
其三,游歷文人、官員。如洪芻、胡寅、趙蕃、度正、戴復古、湯中、方回、張翥、潘暄、林大輅、周獻臣、史大成、戚藩、朱景英等。
其四,寓居文人。如韓駒、薛公采、李壁、張瑤芝、董劍鍔。李壁因貶謫而居撫州,張瑤芝、董劍鍔則是晚明遺老,清時寓居撫州,與當時臨川縣令胡亦堂交往唱和。
其五,宗教人士。如張宇初、正宗、八大山人、饒宇樸、工拙上人。張宇初為明代正一派天師,歷代天師中最博學者之一。正宗為撫州崇仁高僧,饒宇樸為八大山人佛門師兄,工拙上人為撫州城內多寶庵高僧,大致與胡亦堂、八大山人同時代。
另外有一類作者,生平從未登臨擬峴臺,也非撫州鄉(xiāng)賢,作品的緣起為應約而作或者送別寄贈。如楊廉,查其生平,未曾到過撫州,更不曾登臨擬峴臺。其《重建擬峴臺記》是應當時主持修繕擬峴臺的徐宣之的邀請而作的。曹學佺的《贈寄撫州守蔡豈凡》、劉伯燮的《司澤民之臨川》、費宏的《送撫州饒千戶詩》則均為寄贈作品。
關于擬峴臺的文學作品既有詩,又有文(記)和賦。擬峴臺詩歌體例也很豐富,有五言古詩、六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擬峴臺詩文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記修建實事。擬峴臺詩文中共有11篇記,其中有8篇是創(chuàng)建和大規(guī)模修葺后創(chuàng)作的,記載創(chuàng)建、修葺始末的記。另有曾紆的《書〈擬峴臺記〉后》、虞集的《書〈擬峴臺記〉后》記錄了擬峴臺上碑石增刻文獻的過程。紀大奎的《同姜明府登擬峴臺記》則以登臨擬峴臺為由頭,以問答形式闡述了如何理解曾鞏的《擬峴臺記》的主旨。黎公輔的《美王守重修擬峴臺》則為后世留下了宣德年間曾經(jīng)重修擬峴臺的文獻證據(jù)。
二是寫擬峴臺風光。曾鞏的《擬峴臺記》是描寫擬峴臺風光的開山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后世寫擬峴臺風光,主要抓住城臺、山峰、水鳥、大江等主要景物,配合季節(jié)、天氣、時間等帶來的特殊美學效果加以描摹,勾畫出擬峴臺的空間環(huán)境和景致等特點。
三是贊美撫州山川風物、歷史人文之作。比較集中體現(xiàn)在張錦傳的《擬峴臺賦》中,該賦對撫州歷史文化、山川風物進行了詩化總結。度正的《呈晏制干二首》(其一)對撫州文化在江西文化中的地位進行了闡述,高度評價了晏殊為代表的晏氏家族及臨川文化對江西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四是懷人之作。擬峴臺作為撫州城內重要名勝,往往容易引發(fā)詩人睹物思人的情思,因此留下了一些懷人之作。如謝薖的《秋日登擬峴臺》(其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堂兄謝逸的思念之情。
五是送別之作。擬峴臺在古代是撫州城一處送別之所,文人士大夫往往在擬峴臺設宴為朋友踐行,因此留下了一些送別詩。如陳九川的《送周星山太府改劇饒州》、湯顯祖的《秋初擬峴臺送袁滄孺明府丞郡金華四首》等。還有一種送別寄贈詩,是作者在外地為即將前來撫州任職的朋友踐行賦詩或者寄贈已經(jīng)在撫州的朋友的詩歌。如曾幾的《送晁恭道侍郎守臨川》、戴復古的《寄樓撫州使君》等。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擬峴臺已經(jīng)是撫州的標志,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六是懷鄉(xiāng)之作。這一類詩歌作者在外地,在詩歌中借擬峴臺表達鄉(xiāng)愁,如曾豐的《與瑞金吳丞飲》(其一)。
七是集會唱和之作。擬峴臺是文人聚會、飲酒唱和的絕佳勝地。歷史上有過不少文學集會。從現(xiàn)存詩文來看,起碼有四次大型集會。第一次是李夢陽、劉穎參與其中的,留下了李夢陽的《集擬峴臺》和劉穎的《擬峴臺即席詩次李崆峒學使韻》。第二次是崔世召參加的,留下了崔世召的《集擬峴臺》。第三次是蘇本眉組織的,留下了蘇本眉、魏國祚、邱泰的《擬峴臺詩》。第四次是胡亦堂組織的夢川亭詩會,留下了胡亦堂、八大山人、張瑤芝、董劍鍔、丁弘誨、工拙上人、徐元功、揭貞傳、饒宇樸、王茂繩、車養(yǎng)正、胡挺松、胡挺柏的《擬峴臺詩》。另外,清朝曾大升有《擬峴臺詩步李崆峒原韻》,李來泰的《和蘇劍浦臨川十詠之擬峴臺》、《重和蘇劍浦臨川十詠之擬峴臺》屬于隔代唱和。
擬峴臺詩文積淀了濃重的人文精神底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輝,有濃重的德政思想,有堅韌不拔的進取決心,有悲愴炙熱的愛國情懷。
第一,追慕羊杜、謳歌德政的民本思想。因為擬峴臺乃“擬乎峴山”,而峴山精神內涵便是德政,濃縮為一座“墮淚碑”。裴材擬峴山而建臺的目的在王安石的《為裴使君賦擬峴臺》中表述為“羊公千載得追攀”。曾鞏的《擬峴臺記》雖然沒有直接揭示擬峴臺修建目的及其名稱的寓意,對擬峴臺的修建過程一筆帶過,卻重點闡述了民本思想,即社會各階層都能安居樂業(yè),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的景象。千百年來,追慕羊杜、謳歌德政成為擬峴臺詩文的一個重要主題。
第二,身處困境、堅韌不拔的進取決心。謝逸終身未仕,窮困潦倒,卻以氣節(jié)知世。在兩首《擬峴臺》詩中,表現(xiàn)了他刻苦攻讀、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第三,心系中原、悲愴炙熱的愛國情懷。陸游于1179年至1180年間任職江西提舉常平鹽茶公事,治所在撫州,寫下了八首擬峴臺詩。陸游雖然身處內地的撫州,但心系中原未復,在多首詩歌中表達了愛國情懷?!稊M峴臺觀雪》:“狂歌痛飲豪不除,更憶銜枚馳出塞?!薄肚锿淼菙M峴望祥符觀》:“中原未復淚橫臆,故里欲歸身屬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