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谷 麗,孔德華,朱國民
(江蘇省高淳縣人民醫(yī)院,江蘇高淳211300)
2型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大血管病變,對人類的危害極大。然而目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顯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加重各種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行性發(fā)展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通過促進炎癥的產(chǎn)生而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1]。亦有研究證實脂蛋白(α)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與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變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1日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7例,均符合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排除有急性創(chuàng)傷者,惡性腫瘤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結締組織疾病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按照大血管病變情況分為2組:合并大血管病變組85例,男46例,女 39例;年齡(53.3±6.7)歲。無血管病變組122例,男75例,女47例;年齡(51.4±6.8)歲。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20例作為對照組,其年齡、性別與2型糖尿病組匹配。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1.2 實驗方法
1.2.1 大血管病變的判定 所有患者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腦CT、雙下肢動脈彩超、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符合下述3項中的1項即診斷為糖尿病大血管病變:①臨床冠心病診斷有典型心絞痛或有心肌梗死病,并經(jīng)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或冠脈造影證實。②腦梗死診斷由腦CT證實。③外周血管病變者有下肢缺血性表現(xiàn),同時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證實為下肢動脈或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或閉塞。
1.2.2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水平的測定 所有研究對象清晨空腹抽靜脈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使用DS30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儀及配套DS30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散射比濁法、貝克曼免疫生化系統(tǒng)檢測脂蛋白(α)。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3組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水平比較 合并大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水平均較無血管病變組及對照組高(P均<0.01),無血管病變組高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3組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水平比較(±s)
表1 3組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α)水平比較(±s)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 <0.01;②與無血管病變組比較,P <0.01。
組別 n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脂蛋白(α)/(mg/L合并大血管病變組 85 17.88±5.42①② 268.5±78.6)①②無血管病變組 122 8.76 ±4.24 156.4 ±67.8對照組20 8.32 ±3.86 131.6 ±52.6
2.2 相關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及脂蛋白(α)均為大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 <0.05)。見表2。
研究表明,高半胱氨酸血癥是心血管病發(fā)生的高風險因子[2],且是各種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高半胱氨酸血癥與氧化應激狀態(tài)、過度活化的炎性通路及內(nèi)皮損傷等機制相關,上述多種因素最終導致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4]。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炎癥反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脂蛋白(α)是一個異質的大分子物質,由球蛋白和血載脂蛋白A組成,通過一個二硫化鍵與載脂蛋白B100連接,載脂蛋白A具有多態(tài)性,與脂蛋白(α)的密度和濃聚物密切相關,其在臨床上的重要性是因為它的濃聚物最初是由遺傳特性決定的,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有關,而且?guī)缀醪荒芡ㄟ^生活方式和藥物影響,但有種族和個體差異[5]。有證據(jù)顯示脂蛋白(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6]。脂蛋白(α)與纖溶酶原高度同源 能夠增加1型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生成和減少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可抑制內(nèi)源性纖溶功能,使血栓形成,平滑肌增生,并且與血管內(nèi)同類的膠原蛋白、黏蛋白結合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7]。
大血管病變是2型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但關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α)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變組明顯升高,且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密切相關。筆者推測,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的持續(xù)高血糖使血管處于一種中毒應激狀態(tài),并導致血管內(nèi)皮損傷,由此誘導機體炎性反應。機體的炎性反應通過誘導血管內(nèi)皮系統(tǒng)損傷和/或凝血機制異常而促進早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反應性血管損傷性氨基酸,對血管內(nèi)皮有機械損傷作用,同時同型半胱氨酸可介導炎性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趨化效應,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8]。在此過程中,脂蛋白(α)水平的升高也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
[1] 李永杰,付偉,劉穎,等.老年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7):459
[2] Chai HT,Chen YL,Chung SY,et al.Value and level of plasma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ic study[J].Int Heart J,2011,52(5):280 -285
[3] Zhou J,Austin RC.Contribution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to atherosclerosis:Causal relationship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Bio Factors,2009,35(2):120 -129
[4] Antoniades C,Antonopoulos AS,Tousoulis D,et al.Homocysteine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from folate fortification to the recent clinical trials[J].Eur Heart J,2009,30(1):6 - 15
[5] Ohim T,Schreiner PJ,Morrisett JD,et al.Lipoprotein(α)and incident ischemic stroke,the A 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Stroke,2006,37(8):1407 - 1412
[6] 孫霞,鄭建方.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脂蛋白(α)的關系探討[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7,9(6):741-742
[7] 柴軍土.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與脂蛋白(α)的關系[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6):639-641
[8] 徐梅華,蔡克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2,29(3):468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