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
那是一些紀念碑式的柱子,仿佛是英格蘭荒野上的石陣,體積并不大,也沒有高入云霄,但感覺比紀念碑更有力量,像是大象剛剛邁步走進了它自己的另一條腿。最精彩的是這些青銅柱子似乎在時間的镕冶中正在向投降、起褶、軟化、坍塌轉變,呈現(xiàn)為某種支撐、維持、最后的、勉強的狀態(tài),似乎馬上就要洪水般地傾瀉而下。在被處理得如制度般沉重的巖石上,一種潛在的崩潰感或者沒落感、頹廢感、末路感、垂死感被楊明召喚出場。這些花崗巖就要死了。它正在被自己的偉大、堅固和沉重壓垮,但還沒有崩潰,在崩潰的途中。這頑石在運動、變化,不再是通常此類雕塑給人那種巋然不動、固若金湯的印象,它們很軟弱,正在茍延殘喘。真是橫空出世,這些雕塑令我震撼,我立即領悟到它們強烈的詩性力量。
另一組同樣令我震撼的作品是一群青銅凳子、躺椅的新鮮造型。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鬼哭狼嚎的家什,它們被解放了。條凳、躺椅意味著某種壓制、壓抑、受難。這種物品的先驗感受被楊明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出來。這些中國茶館里的普通條凳正在溶解、倒塌。像某種集中營動物般地抬頭嚎叫、悲鳴、就要解體或者從某個看不見的壓迫者的鐵蹄下逃走。躺椅則在虛無的重壓之下呈現(xiàn)出受苦受難的狀態(tài)。這種經(jīng)驗和感受早已存在,楊明像巫師那樣召喚它們出場。他指揮一群椅子跳幽靈之舞,我想起皮娜·鮑什的舞蹈。
我認定這是一位罕見的、杰出的雕塑家。他已經(jīng)做出了那種青銅般可以穿越時間的東西。我對朱文預言這些作品很快就會被收藏。還等什么呢,這就是我們夢想的那種杰作。
但過去了十五年。我再次去楊明的工作室,發(fā)現(xiàn)它們只是從一處運到另一處,落滿塵埃,靜靜地跟著楊明。這真是一個瞎眼的時代呵。
他的杰作旁邊就是那個叫做798的怪物。在那邊,當代藝術已經(jīng)有了“身價”,這個詞在歷史上通常用于煙花柳巷。楊明繼續(xù)做他的條凳,就像古代的匠人。比古代匠人更強大的是,他居然置身于一個如此龐大的戴著藝術王冠的金融怪物之旁而冷若冰霜,鐵石心腸。
楊明是一位青銅詩人。
中國當代雕塑輕飄飄的,大都是工藝品、小東西,缺乏青銅氣象,缺乏藝術家的作品。楊明是藝術家,他的作品有一種老老實實的古典氣質。他能夠把青銅或者花崗巖歷史化的內在力量呈現(xiàn)出來,而又具有深刻的當代性。
但是,如果說楊明雕塑的意義來自歷史,那還不夠。
我以為他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喚醒物質的潛意識。他并非僅僅從物質的隱喻方面去處理它們。呈現(xiàn)某些經(jīng)驗中的象征性。
我們也可以把這些青銅或者大理石呈現(xiàn)的狀態(tài)視為一家鋼鐵廠或者采石場的作業(yè)狀態(tài)。溶解這些青銅的內在可能性、內在狀態(tài)。他更將青銅的氣質錯置于大理石上。將女性的氣質錯置于條凳之上,等等。他解構的不僅是花崗巖和青銅的象征,也解構了它們作為材料的特質。頑固、恒久在楊明這里,首先是材料本身的品質。
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在溶解、軟化、垮掉,而這也是青銅或者大理石這些質料本身潛在的可能性。我以前曾經(jīng)提出“拒絕隱喻”,楊明作品的詩性力量恰恰正是拒絕了對象的世俗意義而只專注于材質本身的美感。這是一種更為深刻而強大的詩意。
這是我喜歡楊明作品的原因。
這些話我十五年前說不出來,但現(xiàn)在我有幸奇跡般地再次面對這些杰作。再次被照亮,我可以說兩句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