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德龍,陸永躍,李 鑫,曾 玲,許益鐫*
1華南農業(yè)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510642;2先正達( 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是一種危險的入侵性害蟲,原分布于南美洲(Vinson,1997)。2004年底在我國廣東省吳川市發(fā)現(xiàn),至2013年已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海南、云南、四川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發(fā)生危害(陸永躍,2014;曾玲等,2005a、2005b)。化學防治是治理紅火蟻的主要手段,有觸殺型的粉劑、液劑防治法,胃毒型的餌劑防治法。
高效氯氟氰菊酯屬于中等毒性農藥(張武軍,1994),具有殺蟲譜廣、用量少、活性較高、藥效迅速、噴灑后耐雨水沖刷等優(yōu)點,殺蟲機理為觸殺、胃毒和趨避,無內吸作用(龔勇等,2013);可抑制昆蟲神經軸突部位的傳導,中毒的害蟲神經傳導很快受阻,發(fā)生痙攣、擊倒,繼而麻痹死亡(張子勇等,2012);田間廣泛用于防治蚜蟲Aphidoidea、菜青蟲Pieris rapae L.、葉蟬Cicadellidae、棉鈴蟲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等(崔曉萌,2012;付如剛和趙國虎,2007;何翠娟等,2010;李亞楠等,2012;魏勇等,2010)。噻蟲嗪屬于煙堿類殺蟲劑,其作用機理為可選擇性抑制昆蟲神經系統(tǒng)煙酸乙酰膽堿酯酶受體,進而阻斷昆蟲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傳導,造成害蟲麻痹而死亡;具有觸殺、胃毒、內吸活性,比吡蟲啉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廣的殺蟲譜、更快的作用速度、更長的持效期,可有效防治各種蚜蟲、葉蟬、飛虱類Delphacidae、跳甲Chrysomelidae、潛葉蛾Phyllocnisidae 等害蟲(陶賢鑒等,2006)。本研究通過測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和噻蟲嗪膠餌對紅火蟻的毒力傳導作用和室內防治效果,為評價這2 種藥劑對紅火蟻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據(jù)。
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商品名為大滅)、0.01%噻蟲嗪膠餌(商品名為歐撲得膠餌)均由瑞士先正達公司生產。
紅火蟻采集于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并在該校紅火蟻研究中心實驗室用整理箱飼養(yǎng)。蟻群完整,包括蟻后、工蟻、有翅繁殖蟻、幼蟲、卵和蛹。在整理箱的內壁四周涂以滑石粉,以防止螞蟻逃逸。每天提供足量的黃粉蟲、蜂蜜和純凈水,飼養(yǎng)2 d 后進行試驗。室內溫度(26 ±2)℃,濕度(50 ±10)%。
按照1:500、1:1000、1:2000 比例用純凈水稀釋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別用移液管移取1.2 mL 藥液,均勻滴在Φ=9 cm 濾紙上,自然晾干后將濾紙放入培養(yǎng)皿中并投入100 頭紅火蟻工蟻。當工蟻擊倒和死亡的個體數(shù)量達到投入工蟻總數(shù)的20%時,移出活動遲緩或未死亡的工蟻15 頭,投入另一預先鋪有2 層濾紙并放入100 頭工蟻的培養(yǎng)皿。當培養(yǎng)皿內的工蟻擊倒和死亡的個體總數(shù)達到工蟻總數(shù)的30%時,再移出活動遲緩、未死亡的工蟻15 頭,投入另一預先鋪有2 層濾紙并放入100 頭工蟻的培養(yǎng)皿,如此重復操作。觀察被移出培養(yǎng)皿內工蟻的死亡情況。按試驗要求記錄工蟻擊倒時間和擊倒數(shù),當24 h 后剩余工蟻的死亡率<10%,試驗結束。每個處理設5 個重復。
在1.3 的原始帶藥培養(yǎng)皿中,移除死亡紅火蟻,不斷補充活動紅火蟻工蟻,直到表現(xiàn)與空白對照相同,試驗結束。統(tǒng)計每個原始帶藥培養(yǎng)皿中的紅火蟻死亡數(shù)量。空白對照為無藥劑處理。每個處理設5 個重復。
0.01%噻蟲嗪膠餌屬于毒餌類型,根據(jù)紅火蟻的取食習性,采用聯(lián)杯法(曾鑫年等,2006)測定其傳導毒殺作用。具體方法:將140 mm ×100 mm ×53 mm 的儲物箱設計成試驗箱,在箱內中間卡入一張泡沫板將箱子隔成左右兩室,泡沫板底部剪一矩形(2 cm×1 cm)孔眼,在孔眼處罩以60 目的紗網,使兩室中的試蟻可以交哺,但不能通過。試驗箱涂以適量滑石粉,以防試蟻逃逸;分別標記兩室為供藥室和受藥室。稱取毒餌0.5 g 加入到供藥室中,受藥室中不放毒餌和食料,兩室內都放置一個蘸糖水小棉花球,均隨機放入30 頭工蟻,并在受藥室中放入10 頭3 齡幼蟻。另設空白對照,即試驗箱里不放置膠餌。試驗設5 個重復。
從田間采集中等大小(蟻丘基部直徑為25 ~35 cm)的紅火蟻蟻巢,放入410 mm×276 mm×112 mm 整理箱中在室內飼養(yǎng)。用1:5 蜂蜜水、黃粉蟲、純凈水飼養(yǎng)3 d,再饑餓處理24 h 后分別取1、2、4 g 0.01%噻蟲嗪膠餌置于Φ=9 cm 濾紙上,并放入整理箱中,采用生工生物332 秒表和佳能40D 高速相機觀察、記錄工蟻發(fā)現(xiàn)餌劑時間、5 min 內召集的工蟻數(shù)、餌劑被搬運完畢消耗的時間。按照每巢紅火蟻中的蟻體死亡率與蟻巢中蟻體存活情況調查防治效果,于施藥后5、10、15、20、25、30 d 各調查1 次。投藥后48 h 重新飼喂紅火蟻。以含1:5 蜂蜜水棉花球飼養(yǎng)的蟻群作為對照。試驗設置4 個重復。
采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用方差分析(DMRT)比較不同處理的差異,用Bliss 法(黎七雄等,1995)進行KT50、KT95的回歸方程擬合。
校正死亡率(%)= (試驗死亡數(shù)-CK 死亡數(shù))/(試驗總數(shù)-CK 死亡數(shù))×100
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對紅火蟻擊倒效果顯著,半數(shù)擊倒時間毒力回歸方程見表1。0.0005、0.00025、0.000125 g·L-1藥液的KT50分別為3.45、4.54、5.60 min,KT95分別為8.42、14.00、15.64 min。擊倒后蟲體無法移動、喪失攻擊能力、痙攣抽搐,1 h 后擊倒的紅火蟻全部死亡。
0.0005 g·L-1藥液傳毒到第3 皿時,仍有擊倒效果,但擊倒率不足以達到傳遞下一皿的標準,為15.6%(24 h),傳遞到第4 皿則完全沒有擊倒作用,表明0.0005 g·L-1藥液的傳毒效果為3 級。0.00025 g·L-1藥液傳毒到第3 皿時,沒有擊倒效果,表明0.00025 g·L-1藥液的傳毒效果為2 級。0.000125 g·L-1藥液傳毒至第2 皿時擊倒率為2.6%(24 h),無法將毒力傳遞到第3 皿,表明0.000125 g·L-1藥液的傳毒效果為2 級。由此可知,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對紅火蟻的防治具備毒力傳導作用。0.0005、0.00025、0.000125 g·L-1藥液由原始皿傳毒到第2 皿的20%擊倒時間差異顯著(F =132.80,df =2,P <0.005),分別為7.15、11.53、13.49 min;0.0005、0.00025 g·L-1藥液由第2 皿傳毒到第3 皿的30%擊倒時間分別為43.53、107.00 min(表2),0.000125 g·L-1藥液在24 h 后擊倒率為2.6%,未能到達30%,試驗終止。
表1 不同濃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的半數(shù)擊倒時間(原始皿)Table 1 Toxicity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half knock down time of lambda cyhalothrin aqueous capsule suspensi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riginal petri dish)
表2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傳毒試驗記錄Table 2 Record of toxicity transmission of 0.25 g·L -1 lambda cyhalothrin aqueous capsule suspension
1.2 mL 0.000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藥液對紅火蟻的致死數(shù)量為4176 頭,顯著高于0.00025 和0.000125 g·L-1藥液(2916 和2682 頭)(F =41.23,df=2,P <0.05)。
處理1 d 后受藥室即有工蟻死亡,死亡率達31.19%,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長而增長,4 d 后達到100%(圖1)。根據(jù)聯(lián)杯法的設計原理,0.01%噻蟲嗪膠餌對紅火蟻具備傳導毒殺作用。
圖1 0.01%噻蟲嗪膠餌對紅火蟻的毒力傳導作用Fig.1 Toxicity after transduction of 0.01% thiamethoxam gel bait to red imported fire ant workers
0.01%噻蟲嗪膠餌投入紅火蟻巢后立即引來紅火蟻覓食,藥劑處理和對照中工蟻發(fā)現(xiàn)餌劑的時間分別為11.00 和7.25 s。在5 min 內召募的工蟻數(shù)為86.75 頭,高于對照的38.25 頭,差異顯著(F=45.00,df=1,P <0.05),說明誘餌引誘能力明顯。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膠餌在3 d 后風干硬化,工蟻不再對其覓食,至此3 個處理的0.01%噻蟲嗪膠餌仍未被搬運完畢。
圖2 0.01%噻蟲嗪膠餌對紅火蟻的室內防治效果Fig.2 Control effect of 0.01% thiamethoxam gel bait on red imported fire ant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藥后5 d,3 種劑量處理的蟻巢邊緣都出現(xiàn)了死亡蟻體。1、2、4 g 處理的單蟻巢全體螞蟻半數(shù)死亡時間為15 ~20 d,30 d 后死亡率分別達83.75%、93.50%、98.50%,處理間差異顯著(F =17.84,df =2,P <0.05,圖2)。
自紅火蟻被發(fā)現(xiàn)入侵我國大陸以來,已有許多關于紅火蟻化學防治的報道。曾玲等(2005a)最早提出氯氰菊酯、聯(lián)苯菊酯、阿維菌素、氟蟲腈、甲萘威、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等觸殺型藥劑適用于防治紅火蟻;陳煥瑜等(2006)測試了9 種殺蟲劑的活性,篩選出氟蟲腈、溴蟲腈、毒死蜱、殺螟丹等作為紅火蟻的觸殺型藥劑;黃田福等(2007)在此基礎上研究了15 種殺蟲劑對紅火蟻工蟻的觸殺活性,其中闡述了高效氯氟氰菊酯能通過蟲體傳導毒力,對紅火蟻有很好的觸殺作用。本研究表明,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對紅火蟻有著良好的觸殺和毒力傳導作用,能在短時間內擊倒蟲體使其喪失活動能力并快速死亡,致死量大;通過受藥蟲體與其他蟲體的相互接觸,能迅速將毒力傳導到下一級或下2 級螞蟻,觸殺范圍廣。通常一個完整的紅火蟻巢蟲體數(shù)量達20 ~50 萬頭(曾玲等,2005a),60 ~150 mL 的500 倍或70 ~200 mL 的1000 和2000 倍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稀釋藥液即可殺滅全部蟲體,但考慮到實際應用會產生損耗,應當按實際情況酌情增大用量。
毒餌應用方面,國內外已有使用氟蟻腙、雙氧威、阿維菌素、氟蟲胺、多殺菌素、苯氧威、氟蟲腈、茚蟲威、硫磺酰胺、吡丙醚等藥劑防治紅火蟻的報道(黃俊,2007)。韋昌華等(2008)研究認為,相比吡蟲啉、阿維菌素、印楝素,噻蟲嗪更適宜作為觸殺劑,而對于其能否作為毒餌還需要進一步論證;黃勝先等(2011)使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制成多種配比的餌劑,對紅火蟻工蟻進行了毒力試驗,表明噻蟲嗪是防治紅火蟻較理想的藥劑,但考慮到毒力傳導效果對防效的重要性(Stringer et al.,1964),認為噻蟲嗪是否適合作為防治紅火蟻的毒餌藥劑還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表明,0.01%噻蟲嗪膠餌具有慢性毒性、不易被螞蟻排斥、毒殺蟻群徹底、低毒、安全等特點,較之顆粒劑更方便施用且不易污染室內環(huán)境,是一種理想的紅火蟻毒餌,適合賓館、餐飲、會所、家庭等室內場所使用。筆者建議0.01%噻蟲嗪膠餌室內防治紅火蟻的使用量為2 g·巢-1。
陳煥瑜,馮夏,呂利華,劉杰,周小毛,莫嚴.2006.防治紅火蟻觸殺型藥劑的篩選.廣東農業(yè)科學,(5):28-30.
崔曉萌.2012.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防治小麥蚜蟲藥效試驗.安徽農學通報,18(17):114-115.
付如剛,趙國虎.2007.25 g/L 高效氯氟氰菊酯EC 防治菜青蟲田間藥效試驗.湖南農業(yè)科學,(4):138-139.
龔勇,張偉,李曉鵬,郭寶元.2013.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田間環(huán)境中的消解行為研究.中國科學:化學,(2):226-233.
何翠娟,毛明華,趙勝榮.2010.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對蔬菜蚜蟲、美洲斑潛蠅防治效果評價.世界農藥,(2):36-40.
黃俊.2007.紅火蟻的化學防治與檢疫技術研究.廣州:華南農業(yè)大學.
黃勝先,江世宏,陳曉琴,楊茂發(fā),岳東方.2011.4 種毒餌藥劑對紅火蟻的室內毒力測定.廣東農業(yè)科學,(7):102-104.
黃田福,熊忠華,曾鑫年.2007.15 種殺蟲劑對紅火蟻工蟻的觸殺活性研究.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8(4):26-29.
黎七雄,汪暉,肖清秋,孔銳.1995.半數(shù)致死量(LD50)Bliss法的評價及計算.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8(4):318-320.
李亞楠,耿鵬,胡美英,胡振.2012.150 g/L 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防治番茄棉鈴蟲的田間藥效試驗.湖北農業(yè)科學,(8):1583-1585.
陸永躍.2014.中國大陸紅火蟻遠距離傳播速度探討和趨勢預測.廣東農業(yè)科學,41(10):70-72.
陶賢鑒,黃超群,羅亮明.2006.新一代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的合成研究.現(xiàn)代農藥,(1):11-13.
韋昌華,呂燕青,陳曉路.2008.幾種藥劑對紅火蟻的室內毒力測定.植物檢疫,(4):222-224.
魏勇,龔亮,何琪.2010.高效氯氟氰菊酯與不同殺蟲劑混合使用對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茶葉通訊,(1):20-22.
曾玲,陸永躍,陳忠南.2005a.紅火蟻監(jiān)測與防治.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曾玲,陸永躍,何曉芳,張維球,梁廣文.2005b.入侵中國大陸的紅火蟻的鑒定及發(fā)生為害調查.昆蟲知識,42(2):144-150.
曾鑫年,熊忠華,郭景,黃田福,吳上新.2006.多殺菌素對紅火蟻的毒力及傳導毒殺作用.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7(3):26-29.
張武軍.1994.新一代農藥——功夫菊酯.四川農業(yè)科技,(4):26.
張子勇,翟溯航,王金慧.2012.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的制備及其液徑尺寸.農藥,(5):351-354.
Stringer C E,Lofgren C S and Bartlett F J.1964.Imported fire ant toxic bait studies:evalution of toxicants.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57:941-945.
Vison S B.1997.Invasion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Hymenoptera:Formicidae):spread,biology and impact.American Entomologist,43(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