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馬光所編撰的《資治通鑒》,敘事止于五代后周,此后仿照《通鑒》體例而續(xù)編修書人很多。其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是南宋孝宗年間修成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訖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記載了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的事跡。作者李燾作此書時廣搜博錄,備采北宋一祖八宗的歷史事實,薈萃討論,為研究歷史的學者,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史料。
[關鍵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李燾;史事
一、李燾生平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修撰的過程
(一)李燾生平
李燾,字仁甫,一字子真,號巽巖,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北宋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卒于南宋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24歲中進士(紹興八年),曾知雙流、榮州。后遷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起居舍人,實錄院檢討官。淳熙中,拜禮部侍郎,進敷文閣學士,同修國史。卒謚文簡。歷官內(nèi)外,悉心任事,不畏豪強,頗有政聲。著作除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外,尚有《續(xù)皇朝百官公卿表》、《四朝史稿》等二十多種(1)。李熹生于南北宋之際,由于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俘獲徽欽二帝??低踮w構(gòu)在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庭?,F(xiàn)實政治的刺激,使他“甫冠,憤金仇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皆救時大務”(2)留心國事,慨然以史為己任。當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作為一部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內(nèi)容翔實、貫穿古今的編年體通史,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此書記事只到五代為止,所以李燾立志要把北宋一代史事,仿照《通鑒》體例,編撰成書,便于《通鑒》相續(xù)。
(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修撰的過程
據(jù)李燾自述,他三十歲左右,就已經(jīng)立志編著《長編》,并開始著手收集材料。約在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他在司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礎上,大大擴充篇章,增補內(nèi)容,完成《皇朝公卿百官表》一百二十卷(3)。《文獻通考》載其進書狀四篇,說李燾曾以《長編》分四次奏上朝廷。第一次是在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奏上《長編》十七卷。包括太祖一朝建隆至開寶十七年事跡。第二次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奏上太祖至英宗五朝事跡,計一百零八卷。這部分編著材料豐富,因為在乾道三年(1167年),他被召赴臨安,除兵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修神、哲、徽、欽四朝國史及徽宗實錄。在國史院工作,使他能掌握許多在外間看不到的國家檔案和秘籍,使《長編》的取材更加豐富。同時,修國史的工作又與修《長編》的工作互相促進。(4)第三次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奏上神宗至欽宗四朝事跡,共計60年,計二百八十卷。第四次在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全書經(jīng)過重新修訂后奏上,共九百八十卷,共計六百零四冊;其修換事總為目十卷(李燾對累次所進的《長編》損益修換四千四百余事,給這四千四百余事所編的的目錄稱《修換事目》,總有十卷)。(5)又因《長編》文字繁多,不易于翻檢,作建隆至靖康《舉要》六十八卷,并卷總目共五卷,合計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
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史料價值
第一個價值是李燾遵循司馬光主持編撰《通鑒》長編的原則,即“寧失于繁華,無失于略?!薄堕L編》雖取材于宋代的實錄、國史,但不限于此。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記述李燾修《長編》情況時說:“燾為《長編》,以木廚十枚,每廚抽替匣二十枚。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條?!边@種方法有點像我們今天首先抄錄卡片,然后就分類整理。南宋陳傅良欽佩地說:“一代之書,萃見于此,可謂備矣?!保?)《長編》取材廣博,而所引之書中多有亡佚,所以在《長編》中保存的佚書史料為我們研究北宋的歷史、地理、經(jīng)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今僅以《全國叢書綜錄》一書查考,《長編》所引佚書達二百余種?!堕L編》所引之書,現(xiàn)存者亦不下百余種,如王珪《華陽集》、張方平《樂全集》、司馬光《稽古錄》、歐陽修《歸田錄》等等。今諸書雖存,但往往因傳寫訛誤,均可據(jù)李鑫《長編》訂誤??梢姟堕L編》史料價值之高。(7)南宋葉適對此推崇備至,他說:“李氏《續(xù)通鑒》,《春秋》之后,才有此書……今唯《續(xù)通鑒為然耳。故余謂《春秋》之后,才有此書,信之所聚也”(《水心集》卷12)。(8)第二,是繼承并發(fā)展了《通鑒考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司馬光在編著《通鑒》時,遇到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記載,就在《考異》中臚列異同,說明自己采擇的依據(jù)和理由。這種做法使后來的史學研究者得益。李燾撰修《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時往往一事用三四種資料纂成,取舍謹慎,考證詳密。第三“近則事詳,遠則事略?!崩顮c在編寫《長編》時是“厚今薄古”。他認為“年近則事詳,遠則略,理事當然,無足怪者。”(9)而且認為那種強以繁省論文的見解不過是兒童之見。從現(xiàn)存《長編》的卷數(shù)來看,太祖一朝是每年一卷,太宗一朝平均每年一卷有余,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每年平均兩卷多,神宗一朝上升到每年平均大約九卷,哲宗一朝每年平均更達約十五卷。徽宗、欽宗兩朝《長編》遺失,這里就姑置不論了。(10)這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給我們研究北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參考文獻:
(1)趙淡元.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
(2)《宋史》卷三八八《李燾傳》.
(3)《宋會要輯稿》崇儒五之三六,《建炎系年要錄》卷一八三作《續(xù)皇朝百官公卿表》.
(4)陳高華,陳志超等,中國古代史史料(修訂本)[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9.
(5)趙淡元.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
(6)陳傅良《建降編·止齋自序》見《文獻通考》卷一九三《經(jīng)籍考》.
(7)顧吉辰,俞如云.《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版本沿革及其史料價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
(8)張孟倫.李燾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4)
(9)李燾《資治通鑒跋》,載《文獻通考》卷一九三.
(10)劉復生.李燾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編纂[J].史學史研究,1981,(3).
作者簡介:白盼,女,漢族,河南省周口市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經(jīng)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