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居在貴州境內的各民族,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意識。他們能夠確認自己的公民身份,對國家有明確的認同感。這從他們的活動參與、政治認同、身份認同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出來。
[關鍵詞]國家認同;世居民族;貴州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境內世居著漢、苗、布依、侗、水、仡佬、滿、蒙古、回、彝、羌、畬等18個世居民族。這里各民族既有很強的民族認同情結,又有明確的國家認同意識。本文就其國家認同意識作一探討。
一、關于國家認同
(一)“國家認同”的概念
“認同”是指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是心理或情感上的趨同過程。而“國家認同”則是指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對自己所屬的國家形成的一種認可與肯定,是極其重要的公民意識,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有學者強調:“國家認同是隨著人出生時被賦予的公民身份而具備認同前提的,它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國家政治主權等的認同?!盵1]就是說,既要有外在的認同標志,也要有心理和情感上的一致性,才能形成真正的國家認同。此外,國家認同還是一個政治概念,“是公民對自己國家歸屬的認知,以及在心理層面上對該國成員身份的評價和情感。在現(xiàn)代國家里,公民的國家認同感是一個國家存在的重要根基,也是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基礎。”[2]可以說,國家認同是人們在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基礎上的發(fā)展。
(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關系
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存在差異性和沖突性,同時包含有關聯(lián)性和協(xié)調性。理解兩者之間的融洽關系,有利于認識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往往被認為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懊恳粋€人都屬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時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當中,每個人也一定屬于這個國家。但從認同的特點來看,民族認同先于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3]但民族認同不能孤立存在,總是與國家認同相聯(lián)系。各民族需要依附于國家,以國家作為載體,作為保護民族的強力后盾。所以說,“當今世界沒有任何族群或族群成員能夠離開國家而獨立生存,無論是在政治安全和經濟依賴的意義上,還是在地理學的意義上,概不例外。”[4]這不無道理。
二、貴州世居民族對國家認同的顯現(xiàn)
(一)身份認同體現(xiàn)的國家認同
身份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構成部分,也是國家認同的前提。貴州世居民族從出生開始就被賦予相應的民族標志,如水族、侗族、苗族等。這種先天性獲得的身份是人們無法更改與變動的。對于國家認同等后天獲取的身份則是人們自愿而有意識的選擇。貴州世居民族在肯定自己族屬身份的同時,也充分肯定自己的國民身份。筆者在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交流時,他們有時就會強調“我們中國”、“我們是中國人”等,說明他們對自己歸屬于國家有基本的認知。有的在向別人表明自己身份時,還會主動拿出自己的身份證給別人看。我國的居民身份證上既標有姓名、出身年月、性別、民族等,也顯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字樣。這種身份的肯定具有雙重性,既是對公民身份的肯定,也是對民族身份的認可。有學者指出:“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民族認同平均數(shù)為19.10(SD=3.34),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國家認同平均數(shù)為20.53(SD=3.28),其中最高分均為24,最低分均為4。T檢驗結果表明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t=17.94,P<0.01)。本研究發(fā)現(xiàn)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國家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其民族認同水平(P<0.01),這表明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中華民族意識普遍較高,不但認同本民族,也更加認同中華民族?!盵5]這說明,貴州少數(shù)民族無論在觀念意識上,還是實際行動中,都將國家認同放在首位。
(二)政治認同體現(xiàn)的國家認同
政治認同是國家認同的重要體現(xiàn)?!罢握J同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歸屬”[6],是公民對國家、政黨、政治制度等的認同。在我國則體現(xiàn)為各民族對黨制定的政策方針及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接受、肯定與執(zhí)行。如我國在民族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國家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區(qū)域自治,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合法權益,讓其行使自治權,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制度,是符合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需求的制度。正如阿爾蒙所說:“如果某一社會中的成員都自愿遵守統(tǒng)治者制定和實施的法律,而且這種自愿并不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且他們確信遵守是應該的。那么這個政治就是合法的。”少數(shù)民族對于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持有肯定與支持的態(tài)度,他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贊同國家這一政治性主體。貴州世居民族也不例外,他們認可國家的政策方針,并認真遵守和執(zhí)行,因而呈現(xiàn)出和諧的社會氛圍。
(三)活動參與體現(xiàn)的國家認同
活動參與是各民族對國家認同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當人們從觀念意識上肯定自己的國民身份后,就會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的身份,表達作為國家公民的自豪感。如2008年我國舉辦奧運會以及2011年在貴州舉辦第九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貴州各民族通過積極參與的方式,訴說自己的國家認同情懷。奧運會上,“624名火炬手中,由貴州省自主選拔和推薦的共有435名,其中,男性228人,女性207人。除漢族外,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13個少數(shù)民族火炬手121名,占貴州省自主推薦火炬手總數(shù)的27.8%。”[7]當奧運火炬?zhèn)鬟f到黔東南時,這里的各少數(shù)民族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迎接火炬的到來。在貴州舉辦的全國第九屆民運會,也讓貴州各民族感到自豪,他們積極參與比賽,在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民族風采,強化自身的國家認同。正如學者所言:“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主人翁精神,也就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當家作主的覺悟。這種‘主人翁精神是公民意識的根本內核。公民只有具備‘主人翁精神,才會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才具有國家認同感。”[8]
總之,貴州世居民族既有強烈的民族認同,也有明確的國家認同。他們通過政治認同、身份認同、活動參與等途徑展現(xiàn)自己的國家認同,并將之置于首位,認定國家認同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賀金瑞,等.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3).
[2]胡茂成.中國少數(shù)民族道德生活與國家認同[J].道德與文明,2013,(2).
[3][6]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
[4]錢雪梅.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民族研究,2006,(6).
[5]張翔,等.貴州少數(shù)民族居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1).
[7]來源于http://2008.qq.com,,2008年5月。
[8]吳欽敏.少數(shù)民族的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J].貴州民族研究,2010,(4).
作者簡介:吳大旬(1963-),男,侗族,貴州民族大學教師,主要從事民族歷史與理論研究。